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2.学习课文针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掌握作者论证的思路。

3.学习作者运用例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4.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反驳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学习法、探讨比较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相关词语的音、形、义,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三、查找有关驳论文的相关资料。

四、查询有关读书的方法。

(以上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大意,探讨作者论证思路。

在精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一、课文导入释题导入式。

老师提问不求甚解的含义。

明确: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

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贬义)师:本文的标题是“不求甚解”,可见作者提倡不求甚解。

到底为什么呢?请大家进入课文。

展示教学目标(略)展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掌握反驳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二、检查课前预习:1.作者(个别提问)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参加福建人民政府的反蒋爱国斗争。

1937年到晋察冀边区,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

1966年含冤去世。

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马南邨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补充:《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应《北京晚报》的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了152篇专稿。

文章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

它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2.题解(师讲)“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分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现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文章反弹琵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

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

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补充:驳论文(师讲,学生了解)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字词(1)字音。

(师提问)滞碍(zhì)死抠(kōu)豁然(huò)(2) 词义。

(学生齐读)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

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观其大略: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三、授课内容(一)快速阅读,观其大略。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3)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小组讨论,明确:(1)批驳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 原意:“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展示: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4)引证法。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

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必须理解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正反对比论证论点。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书要反复读。

2.总结本文结构(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展示结果)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如下所示:1.树立靶子,摆出错误的看法。

2.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引出正确的观点。

3.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二)仔细阅读,逐层分析请根据以上论证思路,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

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全面解释“不求甚解”,运用举例、作对比、引用等论证反复证明所述观点,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三)关于读书的方法学生先展示,老师再介绍。

(1)名人的读书观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鲁迅的“随便翻翻”。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页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本课中陶渊明与诸葛亮的读书法。

(插入有关图片)(2)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1.品读法。

2.摘读法。

3.圈点法。

4.析读法。

5.寻读法。

6.助读法。

四、迁移拓展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

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竽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③“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五、探讨比较:《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明确:两文主旨不矛盾。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作比较阅读:《咬文嚼字》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拘于表面现象。

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

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与把握精神实质,不拘于表面现象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

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

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读《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篇文艺随笔,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

《咬文嚼字》引领我们怎样写作,《不求甚解》引导我们怎样读书。

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希望你们多练笔,多读书,开阔视野,提高品味。

七、作业。

课后题:四(必做题)五(选做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