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基本操作(一)

针灸基本操作(一)



预防
对于初诊患者和精神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顾虑。行针时手法宜轻巧,捻转角度不宜过大,或单 向捻转。针前患者要选好体位。


弯针
处理 针弯曲较小者,可顺针弯曲的角度慢慢退 出,不可捻转,如弯曲较大,需轻微摇动针体, 顺着弯曲的方向退出,体位移动所致的弯针,需 矫正体位,使之复原。如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需 缓慢的分段退出,切勿急躁猛抽,以免造成折针。 预防 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 进针过猛,过速。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 不得随意更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 碰压。
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于初次接 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疑虑, 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味。取 穴不宜过多,手法切勿太重。医者在行针施术和留针过程 中,应谨慎细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情变化,询问其感觉。 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针灸基本技能操针刺法 艾灸疗法 拔罐疗法
刮痧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推拿疗法 其他疗法
毫针刺法
【器械】 毫针、消毒棉球、镊子、75%酒精或碘酒等。 【操作方法及步骤】 1.消毒:包括针具消毒,医生双手消毒,患者针刺穴位的皮 肤消毒 2. 进针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 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 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 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压手”。进针方 法主要包括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 进针法。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晕针
处理 发现晕针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
出,使患者采取头低脚高卧位。轻者休息片刻,喝些茶水 即可恢复,严重者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也可灸百会, 足三里,气海等穴,出现循环衰竭者可及时给予注射升压 药或中枢兴奋药。待患者苏醒后,仍需卧床休息一段时间 方可离去

预防
滞针 处理
因针身捻转太紧造成滞针,可向相反方向捻转针 身,并左右捻转,使针松弛。如因移动体位所致的滞针, 医师可将患者肢体稍微移动,复之原位,即可顺利出针。 如因肌纤维绕缠过紧,或肌肉痉挛造成滞针者,可在原针 刺附近,以右手食指循经上下轻叩或再刺1~2针,用以达 到宣散气血,缓解痉挛,然后医师左手拇、食指按皮肤, 右手拇、食指捻转提针。
行针注意事项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 刺 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应更加注意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凤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 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做大幅度的提 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应掌握 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 等器官
行针注意事项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易 立即进针。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行针 是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 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 活血通络的腧穴怀孕期间应禁刺,如三阴交,合 谷,昆仑等。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 慎用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留针与出针


留针: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将针留置于穴位 内,谓之留针。留置目的有二:一是留针候气, 二是留针调气。一般留针15~30分钟 出针:出针是指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将针拔出的 操作方法。拔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或食、 中指固定背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 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针灸大成》:“指 拔者,凡持针欲出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 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



基本手法:是针刺操作的基本动作,常用 手法为提插法和捻转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将针在穴 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捻转法是刺入一定深度后,捻动针柄而使 针在穴内左右来回旋转的操作方法。
进针角度



角度:是指进针是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形成的夹 角,主要依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 而定。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 直刺:针身与皮肤约呈90°,垂直刺入,适合于 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体和皮肤呈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 隙中的穴位,如养老,列缺等,或穴下有重要脏 器的腧穴,如背部的腧穴,面部的太阳、大迎等 横刺:又名沿皮刺,针体和皮肤呈15~25°角刺入, 适合肌腹浅薄部位的穴位,如面部的神庭,地仓 等。

指切进针法:此法最为常用,亦称爪切。 操作时用左手拇指甲切押于穴位上,右手 持针,针尖紧靠拇指指甲迅速刺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进针。

舒张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 二指将穴位上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 绷紧,以便于针刺。此法多用于皮肤松弛 的腹部和狭缝部,或皮肤皱纹多的老人。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 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 端将针刺入。此法用于皮肤浅薄部位的腧 穴。

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 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 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 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 毫针的进针。
3.行针与得气 行针:又名运针,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 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者进一步调整针 感的强弱,以及调节针感向特定的方向扩 散、传导而采取的各种针刺操作手法。包 括行针过程中所运用的有关催气、候气、 得气、守气、辨气、导气、行气、调气及 针刺补泻各种手法。现临床一般常用行针 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折针
处理
发现折针时医师和患者都应冷静沉着,嘱患者切勿移动体位, 以免造留体内的针身随体位移动而走窜,如折针的断端尚露出体表, 立即用左手拇,食指挤压折针周围皮肤,使折针断端暴露增多,然后 用镊子取出,如针身已陷入深部,应立即手术取出。如折在体内的断 针较短,距重要脏器和关节较远,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者,可说服患 者不必手术取出,待日久纤维组织已缠住断针即无何不适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