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2章 魏晋南北朝考古·城址——魏晋南北朝考古课件PPT

第3.2章 魏晋南北朝考古·城址——魏晋南北朝考古课件PPT



一 、 曹
✓ 宫殿区西发现四座夯土基址,应与铜爵 园有关
魏 ✓ 铜爵园西有“三台”:铜爵台与金虎台、
至 冰井台。

六 国 时 的
➢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 中天之华观兮,连飞洛乎西城。临漳水 之长流兮,望果园之滋荣”——曹植
邺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北 --------唐代诗人杜牧《赤壁》
✓ 十六国时期(335~370年)后赵、冉魏、前 燕均建都于邺北城
邺 北
✓ 北朝时期东魏和北齐(534~577)建都于邺 南城,邺北城仍继续使用
城 ✓ 大象二年(580年)北周攻邺后废弃
一 (一)位置与兴废史
、 曹 魏
考古工作简况 ✓ 1935年北平研究院曾作过实地调查
至 ✓ 1957年俞伟超对邺城遗址进行过短期调

一 、 曹
➢ 铜爵台与金虎台、冰井台并称三台,是邺北 城的大型高台建筑。位于邺北城西墙偏北, 以墙以基。金虎台和部分铜爵台是邺北城硕 果仅存的地面遗迹。
魏 至 十 六
➢ 根据文献记载,铜爵台高十丈,其上有屋百 余间;金虎台高八丈,其上有屋一百三十余 间;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 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

献记载有抵牾。
西
后经再次勘察和发掘,发现城内西北角的丙城墙垣筑造年

代为东汉晚期至魏晋之际,而甲乙两城明显晚于北魏,只有丙
洛 阳
城才是由魏明帝始建并一直沿用到北魏时期的金墉城,甲乙两 城以及丙城西门和外侧马面,很可能是隋末李密大败王世充后, 以三十万之众乘胜陷偃师所修金庸故城的产物。金墉城确定之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址
一、曹魏至十六国时期的邺北城 二、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城 三、北魏洛阳城 四、东魏、北齐时期的邺城 五、南方都城(建邺、建康及武昌城)


曹 魏
(一)位置与兴废史
至 十 六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东北 距县城20公里,南距安阳市区18公里。
现今漳河横贯其间。由邺南城和邺北城
至 十
和出 大云 赵纹
六 国
万、 岁人 瓦面

当、






曹 魏
(二)布局
至 十
里坊分布
六 ✓ 戚里分布于宫殿区东部 ,其他里坊和一 国 般官署主要分布在邺北城南半部
时 ✓ 普通居民、工商业者的居所与贵族、官
的 宦不相混杂




、 曹 (二)布局

至 十
园林与给排水系统
六 ✓ 邺北城西北部有铜爵园,城外还建有玄
国 南、北两座相连的城组成





一 、 曹 魏 至 十 六 国 时 的 邺 北 城
一 (一)位置与兴废史
、 兴废史
曹 魏 至 十 六 国 时 的
✓ 最早为春秋时齐桓公所筑
✓ 建安九年(204年)实际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 中心
✓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因邺城是 “王业之本基”,遂为曹魏的都城之一
后,百尺楼应为金墉城东墙与洛阳城北墙相交处、俗称“阿斗 坟”的大型夯土高台基址
金墉城西墙遗迹
第二,重点修复北宫,起太极殿。
东汉雒阳南北二宫城对峙,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之乱,南北二宫

遭到毁灭性破坏。据《三国志•魏志》载,黄初元年“十二月,初营 洛阳宫戊午幸洛阳”。曹魏文、明二帝在北宫筑凌云台、崇华殿等
十 六 国
门。东面一门曰建春门。西面一门曰金明门。 北面两门为广德门和厩门
✓ 东西大街一条(即建春门至金明门大道),是 全城惟一的东西大道
时 的
✓ 东西大道以南发现南北大道三条,即凤阳门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中阳门大道、广阳门大道
邺 北
✓ 东西大道以北发现南北大道两条,即广德门大 道和厩门大道

一 宫殿建筑与三台基址

曹 魏 ✓ 中阳门大道以北为宫殿区,发现夯土基 至 址十处。内有外朝、内朝和主要衙署
十 ➢ 外朝以文昌殿为核心,与端门、止车门
六 和中阳门在一条直线上,具备邺北城中
国 轴线的意义
时 的
➢ 内朝以听政殿为核心,是曹魏政权中枢
邺 ➢ 主要的衙署分布于内朝之南,如相国府、
北 御史大夫府、奉常寺、大农寺等

武苑、灵芝园等大型园苑
时 ✓ 长明沟基本与东西大道并行,并有支流
的 分布于里坊之中





曹 魏
(三)建制特色

十 南北分区,北半部是主体,南区为

一般衙署和居民区
国 中轴线的形成
时 的
三台建筑



二 二、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城

曹 魏 、 西 晋
曹丕称帝(220年)建魏后,定都洛阳 。西晋受禅于曹魏,也以洛阳为国都,至 永嘉六年(312年)西晋南迁。曹魏、西晋 以洛阳为都共九十余年。曹魏都洛后,对
洛 城垣及都城格局做了一些重要的修复与改
阳 建。结合文献资料,可以归纳出以下几处
城:
汉洛阳城
第一,新筑金墉城。
二 、
曹魏初期出于军事防御考虑,魏文帝曹丕在洛阳城西北隅
北墙上兴建百尺楼。随后,魏明帝曹睿在此基础上扩大,建造 了金墉城(《水经注•榖水》)。20世纪60年代初,曾以为汉
曹 魏
魏洛阳城西北角发现的呈目字形南北排列的甲、乙、丙三个小 城堡即金墉城,是仿效曹魏邺城西北的铜爵等三台所筑。墙外 筑有马面。城东、北、西三面引有榖水环护。但这种布局与文

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

炭。又有冰窖及盐窖以备不虞” 。
的 邺
➢ 三台成为全城的制高点,可以俯看全城和邺 城附近情势,加之“以备不虞”的储备,其

军事意义显而易见。














金虎台外景
一 、 曹 魏 至 十 六 国 时 的 邺 北 城


富邺
曹 魏
贵北 万城 岁所

,北宫之北兴芳林园。青龙三年(235年),在以东崇德殿旧基上建 太极殿作为宫中正殿。此后,中国古代诸朝宫中正殿均曰“太极”

(《初学记》卷二十四)。曹魏洛阳城以北宫地位最为显著,南宫

当时已经废弃。 曹魏时期规划营造的洛阳宫与北魏时期的宫城,应为同一座单一个

体的宫城,位置范围大体相同,布局形制大致接近。这种宫殿布局
十 查《邺城调查记》
六 ✓ 1976~1977年河北省和临漳县作过勘探
国 工作
时 的
✓ 1983~1985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
邺 省文物研究所合作对邺城进行发掘与钻
北探

一 (二)布局
、 城址形状:横长方形
曹 城门与道路
魏 ✓ 据《水经注》:曹魏邺城共七门。南面三门,

正南曰中(永)阳门,东曰广阳门,西曰凤阳
西
,直接影响了后代,使魏晋以至北魏洛阳城的宫城形制出现了与以 往不同的崭新变化。它改变了秦汉以来南北两宫对峙为主的宫城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