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资格证笔试试题1.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 )教学策略。
A.先行组织者B.验证假说C.意义学习D.程序教学【答案】A。
解析: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要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促进学习的迁移。
所以此题选A。
2.教师想在班上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 )。
A.创设问题情境B.合理设置课堂环境C.反馈信息D.组成讨论小组【答案】A。
解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
活跃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是关键。
3.( )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A.程序教学B.组织教学C.个别化教学D.指导教学【答案】A。
解析: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者程序材料呈现,要求学生做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给予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所以选择A。
4.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适合的安排应该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时间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答案】D。
解析:在强化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原则——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如“你吃完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
”如果一个儿童喜爱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欢阅读,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之后去做模型,等等。
题干体现的是普雷马克原理。
5.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是( )。
A.福禄贝尔B.班杜拉C.夸美纽斯D.桑代克【答案】B。
解析:考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6.小明非常喜欢中国历史,所以上历史课时特别认真。
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
A.生理的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C.认知的内驱力D.自我提高内驱力【答案】C。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其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7.下列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是( )。
A.望而生畏B.谈梅生津C.见风流泪D.尝梅生津【答案】B。
解析: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谈梅生津指谈到酸的梅子就会流口水,是有语言所引起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8.如果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景,从而使同类行为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频率增加,称之为( )。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答案】B。
解析: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9.在以下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
A.获得高分B.获得老师的表扬C.得到奖品D.得到问题的答案【答案】D。
解析: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不同,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指的是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学习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
ABC属于外部动机;D属于内部动机。
10.小亮为得到同学的关注而在课堂上扮鬼脸,同学不予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这体现了哪种原理?( )A.惩罚B.消退C.正强化D.负强化【答案】B。
解析: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11.小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会有助于其对长方体的理解,这种学习迁移属于( )。
A.顺向正迁移B.顺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逆向负迁移【答案】A。
解析: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作用,称为正迁移。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同化迁移的现象是( )。
A.举一反三B.闻一知十C.入乡随俗D.触类旁通【答案】C。
解析:迁移是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入乡随俗是对新环境的适应,不属于迁移。
13.为帮助记忆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前人将其编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答案】B。
解析: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主要包括:记忆术(缩略词法、谐音联想法、位置记忆法等)、生成性学习、做笔记等。
题干是一种记忆术,故选B。
14.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学习目标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
A.元认知策略B.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组织策略【答案】A。
解析: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
其中元认知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等。
故本题选择A。
15.语文教师周老师在教授一首古诗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翻译成现代汉语,这里周老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是( )。
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指导策略【答案】B。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题干中体现的是精细加工策略。
16.以下属于元认知范畴的是( )。
A.小丹通过学习掌握了一道化学方程式B.幼儿模仿父母手势密码解锁智能手机C小张运用复述策略对物理公式进行记忆D小卡思考自己对白天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答案】D。
解析:选项D中小卡的行为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策略。
17.小花认为自己学习效率低,主要问题是没有掌握学习策略。
她从网上订购了很多关于学习策略的书籍,如《快速记忆术》《如何提高专注力》等,并认真完成书中的训练测试。
关于这种训练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种训练方式的基础在于学习策略本身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B.这种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让学生形成较为科学和系统的学习策略C.这种训练方式不便于学生把学科学习策略应用到其他新的学科的学习中去D.这种训练方式不与专门知识相结合,容易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或教学进度脱钩【答案】C。
解析:题干中小花买书籍并认真完成当中的训练测试,能够帮助学生把学科的学科策略应用到其他学习当中去。
C说法错误。
18.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争活动,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会有所增加。
教师在运用竞争时需要注意的内容有(多选题)。
A.要教给学生公平竞争手段B.要按学生能力等进行竞争C.相较于团体竞争,更提倡个人竞争D.要进行多指标的竞争【答案】ABD。
解析:(1)竞争内容应多样化,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使每个人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2)在多种竞争形式中,应以团体竞赛为主,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又有利于集体精神的培养;(3)竞赛活动要适量。
竞赛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情绪紧张度,产生一定心理压力。
因此,竞赛不应过于频繁,竞赛题目也不宜过难;(4)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
19.下列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有(多选题)。
A.列提纲B.做笔记C.记忆术D.画概念图【答案】BC。
解析:精细加工主要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背景知识等。
A、D选项属于组织策略。
20.习得性无助感的研究表明,失败是成功之母。
(判断题)【答案】×。
解析: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习得性无助不仅发生在动物身上,也发生在人身上,在经历连续的失败打击,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逃避失败后,人们就习得了深深的无助感,就算将来外部环境改变,他们也依然认定自己会失败,而不再做新的努力和尝试。
21.学生的知识学习并不是记忆“公共知识”,而是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发生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是( )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和整合。
A.认知学习理论B.合作学习理论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情景整合学习理论【答案】C。
解析: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不简单是知识从外到内的传送转移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学习者不是在记忆别人的知识,而是在作为一个思考者建构自己的知识。
22.社会学习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巴甫洛夫B.斯金纳C.班杜拉D.布卢姆【答案】C。
解析: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提出来的理论。
23.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被称为新知识的( )。
A.顺应B.同化C.内化D.获得【答案】B。
解析:同化是将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24.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 )。
A.外部强化B.自我强化C.直接强化D.替代强化【答案】D。
解析: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25.由于一个特定的刺激而习得的反应与一个不同但类似的刺激建立联系的过程称之为( )。
A.消退B.经典条件反射C.刺激泛化D.反应泛化【答案】C。
解析: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26. 将两个及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B.合作教学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答案】D。
解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主要是在偏远的人口稀少的农村,或者其他人口少、师资缺乏,交通又不方便的地区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