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复杂控制系统
串级控制系统主、副被控变量的选择 选择原则如下: 根据工艺过程的控制要求选择主被控变量;主被控 变量应反映工艺指标。 副被控变量应包含主要扰动,并应包含尽可能多的 扰动。 主、副回路的时间常数和时滞应错开,即工作频率 错开,以防止共振现象发生。 主、副被控变量之间应有一一对应关系。 主被控变量的选择应使主对象有较大的增益和足够 的灵敏度。 应考虑经济性和工艺的合理性。
采用外部积分的防饱和积分系统
y
x1
yep
G2
K
T | |
G1
K
T | |
2-6(a)采用外部积分的防饱和积分系统
yep
1
K2
2
1 TI 2 s
3
G1外部积分的防饱和环节的主环开环系统方框图
最终得到输入节点e1与输出节点x1之间的传递函 数: K 1 G (s)W (s) K G (s)W (s) K G (s)W (s)(1 1 )
=
1-
2 T1 x串 g
+ T 2 + K T 2K Z K f K m 2K 2T 1 1 g T 1T 2 2x串
w单 =
1-
1 2 T1 + T 2 x单 g g T 1T 2 2x单
假定串级控制系统和单回路控制以同样的衰减率工作,即令
x串 = x单
T 1 + T 2 + K T 2K Z K f K m 2K 2T 1 w串 = = w单 T1 + T 2 K T 2K Z K f K m 2K 2T 1 = 1+ T1 + T 2 1+ T1 (1 + K T 2K Z K f K m 2K 2 ) T2 T 1+ 1 T2
副回路应把
应合理选择副对象和检测变送环节的特性,使副环可近 似为1:1比例环节。
主副对象的时间常数应适当匹配,串级控制系统与单回路 控制系统相比,其工作频率提高了,但这与主副对象的时 间常数选择是有关的。原则是两者相差大一些,效果好一 些。 在选择副回路时,主、副对象的时间常数比值应选取适 T1 / T2 2 ~ 6(或3 ~ 10)之间较合适。 当,一般
基本概念和系统结构 串级控制系统(Cascade Cont ro1System)是一 种常用的复杂控制系统,它根据系统结构命名。 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器串联连接组成,一 个控制器的输出作为另一个控制器的设定值,这 类控制系统称为串级控制系统。
Z2 X1
WT 1 ( s)
X2
WT 2 ( s )
x1 的传递函数
对于一个定值控制系统,扰动造成的影响应该越小越 好,而定值部分应尽量保持恒定,因此,式(2-2)越 接 Wm1 1 近0,式( 2-3)越接近1 (令 ),则控制系统性能越好。也即用以表征克 y1(s ) 服干扰能力的式子 W x1 (s ) x 1(s ) = W Z 2 (s ) y1(s ) z 2(s ) 的值越大越好。
当 T1 / T2 10 时表示 T2 很小,副回路包括的干扰 因素越来越少,副回路克服干扰能力强的优点未 T 2 T / T 3 能充分利用;当 1 2 时表明 过大,副回路 包括的干扰过多,控制作用不及时;当 T1 / T2 1 时,主副对象之间的动态联系十分紧密,如果在 干扰作下,主、副参数任一个先振荡,必将引起 另一个也振荡,这样,两个参数互相促进,振荡 更加剧烈,这就是所谓的"共振效应",显然应力 求避免。
主、副回路调节器调节规律的选择原则 控制器控制规律的选择应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确 定。 主控制器控制规律的选择通常为PID。 副控制器控制规律的选择通常为P或PI。 串级控制系统主、副控制器正反作用的选择 应满足负反馈的控制要求。因此,对主环和副环 都必须使总开环增益为正。
串级控制系统中副环检测变送环节的非线 性。 串级控制系统中副环检测变送环节的非线 性常出现在两种场合:一是副被控变量为 流量,采用孔板和差压变送器,未用开方 器的场合;二是用阀门定位器的凸轮改变 控制阀流量特性的场合。 在串级控制系统中,副被控变量为流量的 使用最广泛。
COM
T1
NC NO
F/H
x
1
K
| |
H/L
图 2 —5
采用跟踪保持功能限制积分饱和现象
当阀门开度(或副控制器输出)达到上限时,逻辑 信号送到跟踪保持组件,它保持主控制器输出为 当前值;逻辑信号送到切换开关T1,通过切换开 关了1,限制主控制器输出不能大于最大值。当 有反向随机扰动时,被控变量反向变化,主控制 器输出可立即减小,使阀门开度减小,避免了积 分饱和现象。反之亦然。在阀门开度(副控制器 输出)达到下限时,逻辑信号也使跟踪保持组件 保持主控制器输出当前值,同时,切换开关T2动 作,限制主控制器输出最小值。当有相反方向的 扰动时,被控制量反向变化,主控制器输出可立 即增加,阀门跟着开大,也既不存在积分饱和现 象了。本方法不影响主控制器和副控制器的控制 规律。
= K T 1K T 2
若采用如图2-3所示单回路控制系统,可 以算得 y1(s ) 其表征克服干扰能力的式子 x 1(s )
y1(s ) = WT 1 = K T1 z 2(s )
(2-5)
K T 1K T 2 > K T 1
一般有:
Z2
X1
WT 1 ( s )
WZ ( s )
W f (s)
WD 2 ( s )
ep
y
x
串级控制系统的变型
导前微分控制系统
执行器
IT Z2
Ig
I1
I1
调节器
WT ( s )
I2
WZ ( s )
调节阀
W f (s)
Gj
WD 2 ( s )
2
WD 1 ( s )
1
微分器
Wd ( s )
I2
测量 、变送器
Wm 2 ( s )
测量、变送器
Wm1 ( s )
图2-7
导前微分控制系统原理方框图
(2-1)
输出对于扰动
Z2 的传递函数
¢2(S ) y1(s ) W D1(s )W D W Z 2 (s ) = = ¢2(s )W m 1(s )W Z (( Z 2(s ) 1 + WT 1(s )WT 2(s )W D1(s )W D s ) 2-2)
输出对输入
¢2(s )W Z (s ) y1(s ) WT 1(s )WT 2(s )W D1(s )W D W x1 (s ) = = ( ¢2(s )W m 1(s )W Z ( x1(s ) 1 + WT 1(s )WT 2(s )W D1(s )W D s ) 2-3)
串级控制系统抗积分饱和
与单回路控制系统积分饱和现象相似,串级控制 系统的积分饱和现象也使控制品质变差,在设计 控制系统时,必须防止此现象的发生。 对于不同仪表,应根据其结构性能,组成不同的 抗积分饱和的系统结构。
采用跟踪保持功能实现限制积分饱和现象
y
K
COM T2 NO NC
yep
TR | |
主回路(外回路): 断开副调节器的反馈回路后 的整个外回路。 副回路(内回路): 由副参数、副调节器及所包 括的一部分对象所组成的闭合回路(随动回路)
主对象(惰性区): 主参数所处的那一部分工艺 设备,它的输入信号为副变量,输出信号为主 参数(主变量)。
副对象(导前区): 副参数所处的那一部分工艺 设备,它的输入信号为调节量,其输出信号为 副参数(副变量)。
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 串级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克服内扰的能力。 将图2-1简化为图2-2
Z2
X1
WT 1 ( s )
WT 2 ( s )
WZ ( s )
2 (s) WD
Y2
WD 1 ( s )
Y1
Wm1 ( s )
图2-2 串级控制系统原理简化方框图
其中
¢2(s ) = WD W f (s )W D 2(s ) y 2(s ) = m(s ) 1 + WT 2(s )W f (s )W D 2(s )W m 2(s )W Z (s )
显然
w串 ,所以 x串 > x单 > 1 w单
串级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 能够更精确控制操纵变量的流量。 可实现更灵活的操作方式。
串级控制系统设计及工程应用
串级控制系统主副回路和主副调节器选择 主副回路的选择原则
变化幅度大 最剧烈 最频繁 等干扰包括在副回路内,充分发 挥副回路改善系统动态特性的作 用,保证主参数的稳定;
WZ ( s)
W f (s)
WD 2 ( s)
Y2
WD1 ( s)
Y1
Wm 2 ( s )
Wm1 ( s)
图2-1 串级控制系统原理方框图
主调节器(主控制器): 根据主参数与给 定值的偏差而动作,其输出作为副调节器 的给定值的调节器。 副调节器(副控制器): 其给定值由主调 节器的输出决定,并根据副参数与给定值 (即主调节器输出)的偏差动作。
从上式可以看出,采用外部积分的中级系统与采用导 前微分信号的双回路控制系统非常相近,而与常规的 串级系统有较大区别。
采用浮动上、下限幅的防止积分饱 和统 y 当主控制器输出增加时,上限 K 幅上浮;反向动作时,下限幅跟着 | | 下浮。当阀门开度至极限位臵时, 副环被控变量不再变化,主控制器 输出增加到上限后不再增加。但当 主控制器输出减小、越过不灵敏区A K 后,副控制器输出才减小,形成一 个很小的、可调整的不灵敏区。所 以当阀门在权限位臵时,控制品质 稍为变差。此系统结构简单,但仅 适用于副环被控变量2惯性比较小的 采用浮动上、下限幅的防止积分饱和系统示意图 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