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诗
形象地揭示出贫富 悬殊的社会现实。 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 难,揭露了执政集 团的荒淫腐败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 “朝廷”、“寇盗”, 是诗人登楼所想。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 当朝昏君,寄托诗人 的个人怀抱。
• 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三国志》说诸葛亮 • 4、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
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 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 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 民效力。
• 借景抒情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 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 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 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 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 用典
书愤 陆游
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 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 过去游踪所至。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 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 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 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答案
•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简要赏析(3分)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
扎于生死线上的战乱图景。
答案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 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 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3分) 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 “成”“荣”与“枯”的对照(手法) 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 生的现实本质(效果) 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一些功成 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情感)。
小组分工
• 查阅网络资料——李拟东,胡振港 • 查阅字典——毕子熙,王天放 • 总结常见主题——龚晨,李鑫 • 总结艺术手法——梁婧,胡秋语 • PPT制作——梁寒玉 • 讲解——张怡文
谢谢观赏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艺术手法整理
• 托物言志
咏煤炭 (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2、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居易《卖炭翁》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 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 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忧国忧民诗
常见主题
• • • • • 1、战乱离散的痛苦 2、同情人民的疾苦 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 4、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
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 1、战乱离散的痛苦: 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 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 杜甫《春望》 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 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登楼》 吟。借以抒发空怀济
世之心,聊以吟诗以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自遣。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5、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 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 地的信念。表明诗人 虽然沉痛,但并未绝 望。诗人坚信总有一 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 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译文 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 日而不得。 请你不要再提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 卒生命! 简析 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 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 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前两 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 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 “一将功成万骨枯”,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 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 “骨”字极形象骇目。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 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 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 下更觉字字千钧。
高考真题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①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己亥岁感事
【注释】①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 赏析(3分) •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 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 法上加以赏析。(3分)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 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 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 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 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 葛亮,施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