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艺术之汉画像石
【摘要】从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角度,浅析汉画像石中题材与生活的联系,从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寻找与篆刻技法的相似之处,验证艺术相通的道理。
通过对汉画像石的研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希望提升大家对汉画像石及其它没落艺术的关注度。
呼吁大家重视传统的艺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创新并将之发扬光大。
【关键词】汉画像石题材雕刻技法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然今之学者,以墨守成规者居多,改变创新者少矣。
死读书,读死书,不擅变通。
殊不知艺术源于一体,皆有可相通之处。
若能心细如丝,善于观察,必将站在华山之巅,得世外桃源之妙。
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一种造型艺术所绘之物都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代画家张璪也曾提出“师造化”理论,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今以汉画像石为例,浅谈造型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及篆刻与画像石雕刻技法的相似之处。
一、汉画像石的概念
汉画像石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
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重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汉画像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二、汉画像石的题材
1、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
图 1庄稼收获图
此图表现了汉代农业的繁荣,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中间三位男子正在低头辛勤的劳作,右二举起劳作工具准备砍下的姿势也被描绘的栩栩如生,右一停下了劳作的动作,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呼喊声正转头向后看去,原来是他的妻子来给他送饭了,左一明显是一位妇人,肩上挑着担子,右手提着食盒,正在深情的呼喊着远处的丈夫,深厚的伉俪之情教人羡慕不已。
当然这幅画也表现出了很浓重的生活气息。
汉人收获庄稼时的样子跃然纸上,生动形象。
2、表现墓主人身份、经历和享乐生活。
图 2车马出行图
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车马出行图,用准确而简练的线条,将奔马的神骏、骑吏的紧张、出行主人公的雍容,巧夺天工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左一赶马的小吏毕恭毕敬的端坐在车前,丝毫不敢有所怠慢,车后随行的骑吏更是神色紧张的左顾右盼,将武器紧紧的握在手中,以保护主人的安全,用简单的线条将这一华丽的场面描绘的淋漓尽致。
3、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
图 3猎犬逐兔图
这幅图将猎犬与兔子作为主体,表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打猎是汉代人获得肉食的主要途径。
图中三条猎狗正在围捕2只兔子,兔子慌忙之下四处逃窜,而二位猎人正悠然的等待着狩猎结束,似乎对结果已胸
有成竹。
简单的线条将这一紧张激烈的场面描绘的异常生动,让观者已然想到了这场狩猎最终的结果,更加展现出了汉代人的朴实与当时的生活状况。
4、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
汉画像石的兴
盛与汉代人厚葬的
风气密切相关。
汉人
重孝信鬼,迷信成仙
升天,提倡厚葬。
在
马王堆1号坑和3号
坑出土的“T”字形
非衣也表现了引魂
升天的思想。
因此这
种习俗在画像石中
也有所体现。
在作品
中,雕刻家虽然诚惶
诚恐、必恭必敬地刻图4西王母讲经车骑图
出了上帝诸神的可怕形象,却让自己的主人公摈弃了对他们的祈祷和哀告,大胆而热情洋溢地飞升到西王母和东王公的昆仑山极乐仙境去了,而这个昆仑山仙境,就在上帝诸神的鼻子底下。
这是人民在思想上对上天,同时也是对现实人间社会统治者的大胆背叛。
西王母和东王公所代表的昆仑山仙界的出现,是当时群众性造仙运动的浪漫主义思想闪电幻化出的一束最绚丽夺目的光彩。
三、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
1、单线阴刻。
图象和石面在同一平面,接近于白描绘画效果。
图 5车马出行图(2)
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无论是人物的衣服、马车的轮廓、缰绳还是马奔驰时的姿态都只是寥寥几笔,简单流畅的线条将这幅画刻画的格外形象。
图中共有3匹马,但马蹄提起时的样子各不相同,单线阴刻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刻画,能够将事物表现的细致、精美。
在篆刻中也有阴刻和阳刻二种刻法,画像石中的单线阴刻与其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尽相同。
篆刻的阴刻是将字整体凹进去,整体来说,单线阴刻更加的需要的是精细的控制力。
2、减地平雕。
图象轮廓线外的空间减去一层,图象突起拓出,近于剪纸效果。
图中可以看出石头上的空间被减去
了一层,凿刻的纹理清晰可见。
被凿去的
那一层,依旧能看到凿子一点一点凿刻的
痕迹。
朱雀和玄武二个主体只刻画了简单
的轮廓并没有很细致的刻画,这也是减地
平雕和单线阴刻最大的区别。
重大势也是
汉画像石的一大特点。
图 6朱雀玄武图
3、减地平雕兼阴线。
平面突起的形象以阴刻线条来表现细部。
图7孔子见老子图
左二拄着拐杖的是老子,旁边推着车的是他的弟子项佗,右三拿着长剑的是孔子,孔子正微微躬身拜见老子,身后是孔子的弟子,上头的祥云更是蕴含着良好的寓意。
这幅图表现了孔子求道时谦虚、谨慎的态度。
孔子虽是一代伟大的教育家,可他在求学问道的路上,依旧秉着良好的态度,丝毫没有骄奢淫逸之气。
此图出现了“1+1=3”的概念,减地平雕的不足是不能将物体刻画的很细致,而单线阴刻弥补了这种不足,从而让整幅图更加的精细立体。
将孔子求学时的态度描绘的淋漓尽致,人物更是栩栩如生。
4、减地浮雕。
形象细部虽然不作具体刻划,但形呈弧面突起,属于弧面线浮雕性质。
图 8连理枝图
图的左上方猎人正拿着弓箭射杀前方的燕子,大树也只进行了简单的刻画,细节处并没有具体的刻画。
大树根部左边的鸭子、右边的马也只有简单的轮廓。
从篆刻的角度来看,阳刻与减地浮雕亦有相似之处。
阳刻是将主体凸出来,但形是呈平面突出。
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因此运用是要学会辨别,切勿混用。
5、沉雕
刻法和上述减地法相反,形象凹入平面以下,略现起伏,呈低于石面的薄肉雕,这种形式后世木雕艺人名之为沉雕。
图8奔驰的骏马图
图中只有一匹马但是却有万马奔腾的气势,王羲之“入木三分”的典故,至今还在流传,而沉雕也赋予了这匹马入木三分的感觉,增加了这匹马雄浑的气势。
四、总结
孔子《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学合一者方为上,然今之学生,练者多而学者少矣;学者多而思者少矣。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可是更多时候,我们却不愿意思考,成为一株不思考的芦苇,乘风起舞,随波逐流。
在不知不觉中,思考变成了需要逃避的负担。
在探究艺术的过程中“不思考”的态度是致命的毒药。
艺术本同源,作为一名书法生亦是如此,只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会发现许多的相通之处。
目前中国每年有许多的非文化遗产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汉画像石亦是如此,大家对它的关注度越来越低。
如果我的专业不是书法,如果学校不去徐州考察,如果我不曾了解过汉画像石,那么我可能一生都不知道汉画像石为何物,更加不可能领略到它的意趣与它独特的魅力。
在此我也呼吁大家能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别让时代遗留下的精粹消失于大众的视线。
参考文献:
【1】傅惜华,陈志农编,《山东汉画像石汇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12
【2】王洪震著,《汉画像石》,新世界出版社,2011.1.1【3】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