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昌资源概况 (矿产概况)

金昌资源概况 (矿产概况)

金昌资源概况(矿产概况)金昌横跨2个地质构造单元,以龙首山南侧深大断裂为界,北部为阿拉善台块,南部为祁连山褶皱带。

这些构造单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造就了优越的成矿条件,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截至1998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地94处,其中,大型矿床14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23处,矿点和矿化点50处。

黑色金属矿一、铁矿金昌市以中小型贫铁矿为主,储量不大,品位较低。

主要为沉积变质型(鞍山式),沉积型和热液型次之。

1、沉积变质型(鞍山式)铁矿东大山铁矿(44 ,矿产资源图矿点编号,下同)1958年7 月,祁连山地质队(现甘肃省第六地质队)发现。

在河西堡北西17度10.5公里处。

产于震旦系混合岩化片麻岩、片岩中。

含矿带总长2200余米,宽50─250米,有4个含矿层,以Ⅱ含矿层最稳定。

大小矿体共有30多个,主要有5 个,多呈似层状、扁豆状产出,一般长360─700米,厚1—33.53 米,延深402─670米。

矿石为致密块状和星点状。

主要矿物为磁铁矿,其次为赤铁矿、褐铁矿。

品位TFe一般28 ─35%,最高39.38% ,平均31.75%,SiO2 35 ─45%,So 0.05 ─0.3%,P 0.02─0.05%。

储量2247.3万吨,其中工业储量1282.4万吨。

芨岭铁矿(18)1958年11月,祁连山地质队发现。

在芨岭火车站北东25度4公里处。

产于震旦系大理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和混合岩中,走向310—325度,倾向北东,倾角50度左右。

分东西2个矿区,相距800米。

东矿区22个矿体,西矿区5个矿体,多呈似层状。

一号矿体长289米,厚2.74 – 9.79米;三号矿体长260米,厚1.97—12.16米;其余矿体长18─ 66米,厚1─ 3.25米。

矿石类型为石英磁铁矿和角闪磁铁矿。

主要矿物为磁铁矿,其次为赤铁矿、褐铁矿和针铁矿,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等。

品位TFe 一般30 ─ 35%,最高46.02%,SiO2 19.75 ─ 54.63%,SO 0.25 ─ 2.85%,P 0.13 ─0.20%。

储量105.64万吨,其中C级53.79万吨,D 级43.68万吨,表外8.18万吨。

三回头沟铁矿(25)1959年,地质六队发现。

在露泉火车站北东32度1.3公里处。

矿体产于震旦系云母石英片岩和片麻岩中,呈似层状,共10个。

一般长20 ─ 30米,最长50米。

厚0.4 ─ 1米。

主要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

品位TFe 25─40%估算储量2万吨。

平口铁矿(26)1959年3月,地质六队发现。

在芨岭火车站南东77度11.5公里处。

矿体14个,呈扁豆状、似层状,产于震旦系磁铁石英岩、花岗片麻岩中,长2 ─ 60米,厚0.5 ─ 0.9米,主要矿物为磁铁矿、褐铁矿。

品位TFe 30 ─ 39%。

估算储量0.46万吨。

红疙瘩沟铁矿(43)1973年,地质六队发现。

在平口火车站北东87度3.4公里处。

矿体6个,呈似层状,产于震旦系孩母山群上岩组混合岩化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夹云母石英片岩或混合岩中,长85 ─ 79.5米,厚1─ 1.67米,最厚3.3米。

矿物主要成分为磁铁矿、其次为赤铁矿和褐铁矿。

品位TFe 30.61%。

估算储量2.06万吨。

马大坂铁矿(13)1959年,地质六队发现。

在芨岭火车站北东25度11.5公里处。

矿体呈透镜状,产于震旦系孩母山群下岩组千枚岩、薄层灰岩中,长80米,主要矿物为磁铁矿。

品位TFe 34%。

估算储量0.2万吨。

三岔沟铁矿(20)1965年,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

在市区北西63度17公里处。

矿体呈透镜状,产于震旦系下统石灰岩、碎屑岩中,长20米,宽1─ 5米,品位TFe 25─40%,最高50%,估算储量0.46万吨。

小宽沟垴铁矿(32)在平口火车站北西22度3.2公里处。

矿体3个,呈层状和透镜状,产于中、上震旦统混合岩化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夹云英片岩、混合岩中,长20─70米,厚1─2米。

主要矿物为磁铁矿、其次为赤铁矿、褐铁矿。

品位TFe 一般19.22─32.78%,平均26.78%,估算储量0.7万吨。

2、沉积型铁矿曹大坂铁矿(10)1960年,地质六队发现。

在市区北西55度30公里处。

矿体呈层状,产于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中,长约1000米,厚0.2─0.3。

主要为菱铁矿石,品位TFe 35%,远景储量20万吨。

煤山子铁矿(54)1960年,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

在永昌县城北西58度3公里处。

矿体呈透镜状,产于上石炭岩统灰黑色页岩中,长约100米,平均厚0.5米,延伸10米,矿石为褐铁矿。

品位TFe40.94─44.19%,估算储量0.2万吨。

红山窑铁矿(61)1960年,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

在永昌县城北西80度30公里处。

产于上石炭统砂岩、砂质页岩、泥灰岩中,分东、西两部分。

东部矿体呈层状,长300米,厚0.2─0.4米;西部矿体呈结核状或扁豆状、分布零星,含矿带长1600米,厚0.1─0.15米。

矿物主要为赤铁矿、褐铁矿。

少量菱铁矿,平均品位TFe 30.61%,地质储量6.64万吨。

3、热液型铁矿铁山咀铁矿(47)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

在河西堡北东75度23.7公里处。

矿体呈鸡窝状,产于上震旦统硅质灰岩中,以赤铁矿为主,褐铁矿次之,品位TFe 30─35%,估算储量1万吨。

赤金子铁矿(48)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

在河西堡北东78度28公里处。

共有5个矿体,产于上震旦统硅质灰岩夹千枚岩中,长34─120米,厚1.3─7米。

以赤铁矿为主,少量菱铁矿。

品位TFe 37.7─53.7%,P0.01─0.15%,S 0.02─0.027%,储量C+D级3万吨。

龙口铁矿(49)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

在河西堡北东81度38.4公里处。

共有25个矿体,呈层状或不规则团块状,产于下震旦统大理岩、片岩、片麻岩中,长数米至十余米,最厚可达3米。

主要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

目估品位TFe 25─40%,储量0.41万吨。

二、铁锰矿、铬矿红泉北铁锰矿(30)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

在河西堡北西3度13公里处。

在500米范围内,断续出露数个矿体,呈透镜状,产于中、上震旦统千枚岩底部,长仅1.5米,宽0.8米。

主要矿物为赤铁矿、硬锰矿。

品位Mn 7.71%,Fe2O3 61.9%,SiO2 19.15%。

估计储量8.3万吨。

铬矿系金川硫化铜镍矿床中的伴生矿产。

主要含铬矿物为铬铁矿、铬尖晶石等。

Cr2O3 含量平均0.47%,储量170.7万吨。

尚未回收利用。

有色金属一、镍矿镍矿是金昌主要矿藏,仅为岩浆型硫化铜镍矿床一种类型。

其中,金川硫化铜镍矿床储量丰富,在世界同类矿床中,可与加拿大萨德贝里相媲美,位居世界第二。

除丰富的铜、镍外,并伴生有铂、钴等20多种稀贵金属矿产。

金川硫化铜镍矿(41)地处白家咀一带。

含矿超基性岩体呈不规则岩墙状,不整合侵入于前长城系白家咀子组大理岩和混合岩之间。

走向北西50─60度,倾向南西,倾角在70度以上,局部50度左右。

岩体总长6500米,宽15─528米,延伸400─1200米尚未尖灭。

按自然形态和后期断层分割由西向东形成4个矿区。

Ⅰ矿区的岩体和矿体均出露地表,形成典型的硫化矿床氧化带。

岩体长1500米,宽170─320米,东部仅几十米,西部延伸700米尚未尖灭。

Ⅱ矿区岩体出露地表,而矿体则隐伏于地下200─400米。

岩体长3000米,中部宽500多米,向两端变窄,约200─300米。

西部延伸1200米尚未尖灭。

Ⅲ、Ⅳ矿区的岩体均覆盖于第四系之下,分别长500和1100米,宽100米和200─300米,向两端逐渐尖灭。

全区共计682个大小不等的矿体。

按成因可分为:岩浆熔离型、岩浆深部熔离─贯入型、晚期贯入型和接触交代型等四大类型。

矿石类型主要有:海绵状、星点状、块状、半块状、侵染状和网脉状等。

矿物成分主要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紫硫镍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黄铜矿、墨铜矿、马基诺矿、铬尖晶石、磁铁矿及镍华、孔雀石、兰铜矿等。

矿石中有用元素含量:富矿平均Ni 2.02%,Cu 1.32%;贫矿平均Ni 0.55%,Cu 0.32%。

尚有丰富的钴、硒、碲、硫、铬、铂、钯、金、银、锇、铱、钌、铑、及微量镓、锗、铟、铊、铼、镉等10多种稀贵金属矿产。

共探明矿石储量51693.3万吨。

镍金属储量553.11万吨,铜金属储量349.92万吨。

截至1990年底,尚保有镍金属储量505.09万吨,铜金属储量322.21万吨。

北海子铜镍矿(68)1961年,地质六队发现。

在永昌县城北东35度3公里处。

含矿的中─基性岩体共有5个,侵入于下寒武统变砂岩中,长50─400米,宽3─30米,最宽达110米,延深10余米,即分岔急骤变薄并有尖灭之势。

以中粒闪长岩为主,少量橄榄辉长岩。

其中以Ⅱ号岩体矿化较好,呈北西5度的透镜状产出,地表可分为东西2个矿化带,共4个氧化矿体。

最大矿体长123米,厚8.2米,其余长10─35米,厚1─2米。

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孔雀石、兰铜矿等。

含镍一般0.3─0.4%,最高0.6%,铜一般0.34%─0.60%,最高2.27%,钴最高0.058%。

二、铜矿铜矿主要有岩浆铜镍型铜矿,含铜多金属铜矿和热液石英脉型铜矿。

除铜镍型铜矿外,其余均为矿化点。

1、岩浆铜镍型铜矿岩浆铜镍型铜矿为最主要的工业铜矿类型。

金川硫化铜镍矿床最大,其次为北海子铜镍矿化点。

2、多金属铜矿二道沟铜矿(3)1963年,地质六队、物探队共同发现。

在白家咀北西45度31.4公里处。

产于震旦系墩子沟群上岩组含硅质板岩中。

矿化带长200米,宽4.5米,其中矿化体较大者有5处,一般长5─22米,宽0.6─3.5米。

矿化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其生成与热液活动有关。

矿物主要有为:孔雀石、兰铜矿、褐铁矿等,沿岩石裂隙分布。

品位Cu 0.37─3.78%,Pb 0.08%,Zn 0.22%。

头道沟铜矿(8)1963年,地质六队发现.在白家咀北西46度30.2公里处。

矿化体3处,产于震旦系墩子沟群上岩组含炭硅质板岩夹薄层砂质白云岩中,一般长40─160米,宽0.1─15米,主要矿物有孔雀石、兰铜矿、方铅矿等,含铜0.5─1%,最高为2%。

3、热液石英脉型铜矿银铜沟铜矿(2)1966年,地质六队发现.在西井北西35度12公里处.矿化产于震旦系墩子沟群薄层泥灰岩中。

矿化与石英脉有关,呈北西─南东方向零星分布,长约30米,宽约5米。

主要矿物有孔雀石、兰铜矿,呈薄膜状、皮壳状沿裂隙分布为淋沪形成,偶见黄铜矿、斑铜矿及方铅矿等,呈星点状。

含铜3.29%,微量铅和银。

三道沟铜矿(7)1966年,地质六队发现。

在白家咀北西52度33.8公里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