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有些一小班角色游戏特征1.游戏情节简单而零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
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内容简单,情节单一、零散。
如“妈妈”喂娃娃、抱娃娃、给娃娃穿衣或打电话、扫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内容。
或者是爸爸烧饭、妈妈烧饭、你喂娃娃、我也娃娃。
游戏情节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间缺乏联系。
2.游戏动作重复而简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手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喜欢做重复动作。
所以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多是简单的重复动作,较少的系列动作是凭兴趣操作材料。
如反复地做切菜动作、炒菜动作、反复做接水、饮水动作。
但有时有感兴趣的材料也会出现一序列动作。
如幼儿会假想娃娃饿哭了,于是连忙泡奶、喂奶等动作。
3.游戏语言交往较少。
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游戏中大多是平行游戏,幼儿独自操作材料。
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无语。
一起玩时也是各说各的话,专心于自己的游戏,旁若无人,有时也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是围绕模仿的材料开展的,如:锡凯拿着酸奶瓶说:“喝酸奶吧!”锐涵接过酸奶喝了一口说:“好甜呀”,然后又进行自己的游戏。
4.游戏时缺乏角色意识。
幼儿游戏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
如: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等。
但幼儿经常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未意识到扮演的角色。
有时扮演的角色也会经常转移。
这是因为幼儿的角色意缺乏。
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较易受外界因素*。
例如:他当弟弟时,看到爸爸打电脑玩得特别高兴时,他就放下手中的扫把,也去打电脑。
可当他看见爸爸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键盘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5.游戏时是依材料而进行的游戏。
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小班幼儿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实物或是具体形象的材料。
游戏中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
更多依赖玩具进行游戏,满足于玩具的摆弄,缺乏交往的能力。
例如:奶茶店的服务员,埋头配奶茶,对来买奶茶的客人置之不理。
二小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依据小班角色游戏特点,结合小班角色游戏目标,我对小班角色游戏进行一些尝试,总结出如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是角色扮演、情节发展的前提条件。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生活经验越丰富,孩子在游戏中就越积极,角色扮演越逼真,情节越丰富,孩子们自然玩得开心。
反之,游戏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甚至不能持续。
教师就应该旦阀测合爻骨诧摊超揩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强化、丰富孩子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从而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愿望。
丰富的渠道很多。
首先,引导幼儿观察父母的活动。
因为小班角色游戏主题主要是娃娃家。
游戏内容大多反映父母对娃娃的关心、照顾。
所以我通过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父母在家做得事情、说的话,及爸妈对自己的关心,然后在游戏时将观察到的内容运用在角色扮演中,慢慢地孩子对爸妈在家所做的事情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和体验,娃娃家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再次,启发生活,归纳生活印象。
通过晨问启发谈话:周末父母和孩子一起做过开心的事情:如爸爸带一家到XX地方旅游、拍照;爸爸妈妈为我过生日等。
引发孩子把这些深刻的生活印象运用到游戏中,孩子便会在所进行的角色游戏中更加融入角色,使游戏内容变得充实新颖。
最后,渗透情境化的小游戏。
如:情境教学“小猫做客”,为丰富游戏情节,提高语言交往埋下伏笔。
孩子们把情境游戏中学会的动作敲门,使用礼貌用语,学会接客运用到了角色游戏中。
在游戏中,幼儿反映“做客”的情节,这就是教学小游戏为他们引发“做客”反映。
幼儿在游戏中也倒邻居娃娃家做客,主人礼貌待客。
运用做客,请喝茶,推动游戏情节,提高孩子语言交往能力。
(二)创设温馨游戏环境,提供适宜材料,萌发进入游戏的愿望。
1.根据小班幼儿特点创设温馨、有意境而又丰富的游戏环境。
小班幼儿的教育重点是发展幼儿情感、动作、语言,有扮演角色的愿望和意识。
由于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进入幼儿园成了小班幼儿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
他们伴有恐惧、依恋家的心情。
他们需要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需要情感安慰。
因此,小班的游戏环境不仅要考虑美观性、教育性、情境性,更要注意游戏环境的人文性,即游戏环境的情感倾向。
以“幼儿熟悉,能给他们带来温馨、有意境感觉为原则,创造能够吸引幼儿,又让幼儿感到温馨、安全、萌发介入的丰富的游戏环境。
如:教室里设置4个和区域整合的、充满意境而又温馨的娃娃家。
每个娃娃家因地制宜显得既宽敞又温馨:有置电脑、电视,配备逼真形象键盘、遥控,铺着整洁鲜艳床罩的小床和茶几,迷你而大方的煤气灶台、可爱迷人的梳妆台等。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让每个孩子着迷。
他们每天都会走进娃娃家去看一看摸一摸,随意摆弄或添置一些玩具和场景,从而不断积累经验产生游戏的灵感。
2.有针对性的投入适宜小班幼儿操作的玩具材料。
鲁迅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见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
教育家陈鹤琴说:“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教育孩子促进认识、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
”小班幼儿喜欢角色游戏,虽然游戏情节简单,喜欢重复而简单的动作,但是逐渐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各主题之间也开始联系。
所以,我供给小班孩子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稍多,如娃娃家的玩具4套。
玩具的体积较大、颜色鲜艳、形态迷你逼真。
还有许多现成的玩具,如奶粉、奶罐、茶杯、茶几等,使孩子见了这些迷你逼真的玩具就产生对游戏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满足每个孩子扮演角色的需求。
例如娃娃家游戏时,我为孩子们提供每个一个绒布娃娃,这个娃娃就是孩子扮演角色的必须材料,它激起孩子想扮爸妈的愿望,让每个孩子学抱娃娃,学哄娃娃。
然后,再逐渐投放与主题有关的操作材料,如自制的成品玩具电视机、茶几、煤气灶、电脑、洗菜盆、刀。
这些自制的玩具都比较大而鲜艳、摆放平稳,便于孩子操作。
这样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就表现出来了。
由于环境的温馨、意境、宽敞而丰富,我班的孩子也能表现出系列的操作动作。
如洗菜的系列动作:如开水龙头——洗菜——切菜——下油下锅——炒菜——上锅。
以上主题材料的投放除了大大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还发展幼儿的动作,提高游戏质量。
(三)把握有效时机介入,关注幼儿活动,促进游戏开展。
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还是比较弱的,游戏目的性较差,操作时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低。
他们虽然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确应该如何去做,在游戏过程中还常常忘记自己是什么角色,经常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未意识到扮演角色。
教师应该围绕游戏目标,着重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
帮助孩子扮演好角色,并成为孩子游戏的支持者、参谋者。
指导时应注意方式方法,适时适度介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促进游戏的开展,让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游戏。
1.当孩子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确如何进行游戏时(当孩子满足于随意摆弄操作材料时)小班孩子具有随意性的特点。
孩子常常满足于随意摆弄材料,虽然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应当如何进行游戏。
这时他们是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启发。
教师可采取直接指导的方法进行介入指导。
如一个扮演妈妈的孩子拿着小铲在锅里反复做炒菜动作。
我便问她:“你是孩子的妈妈吗?你这妈妈今天要为孩子做什么事情呢?”孩子马上醒悟过来,知道要做什么。
教师这样的介入指导,帮助小班孩子从模仿动作兴趣转移到对扮演角色的兴趣。
2.当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忘记自己是什么角色时(当幼儿频繁更换游戏材料或转移角色时)小班孩子兴趣和注意力持久性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在游戏中经常忘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身份,通常发生角色转移或频繁更换游戏材料。
这时,教师应采取间接指导方式,以角色身份参加到游戏中,通过语言或动作示范促进游戏的开展。
如:一个当幼儿园保安的孩子,不坚守岗位跑到菜市场买菜,我就以园长的身份来幼儿园检查工作,并提醒他保安不能离开幼儿园的门岗,不然谁来保护幼儿园小朋友的完全呢?3.当孩子在游戏中,反映内容单调时(当幼儿喜欢游戏又不会游戏时)(四)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采取多样评价,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
角色游戏评价是游戏组织过程中得重要环节。
评价能对游戏发展起导向作用,一次好的评价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发展游戏情节,巩固游戏中获得的情绪体验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所以,教师应更多关注幼儿游戏过程,多采用积极的纵向评价,创造宽松的评价氛围,培养小班幼儿游戏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游戏水平。
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较朦胧,往往需要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
因此,对小班幼儿的游戏评价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在游戏结束时,发现问题应立即评价,特别对于小班幼儿,便于他们回忆在活动中的行为,否则很可能当幼儿收拾好游戏材料后,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已记不清了。
第二、对于需要着重评价的共性问题,可以集体进行示范操作,及时直观具体评价,更适合小班幼儿。
第三、小班幼儿自我意识欠缺,对同伴的关注更少,受记忆、行为再现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限制。
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但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多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同伴间相互评价等,充分发挥幼儿互动的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