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学段 习作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学段 习作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课标解读一、总目标及内容:“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写什么?见闻、体验和想法“见闻”,就是看到的,听来的;“体验”,即亲身经历的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想法”,即在精神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思考。

新课标强调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生命成长,把学生习作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怎么写?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目的?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写话”是学生学习书面表达初级阶段的“内容”和“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话”提出三点要求: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3-4年级)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第三学段(5~6年级)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习读书笔记,学写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三、第三学段习作目标与内容解读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在第一、第二学段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习作兴趣习惯、内容形式、修改、速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1、小学高年级习作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从第一学段的“对写话有兴趣”到第二学段的“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再到第三学段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学生的习作心理从起初的兴趣到自信,发展为习作者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兴趣,将影响学生终身的写作态度。

2、小学高年级习作训练注重几个习惯养成相对于兴趣,作文习惯的养成也是新课标的一个焦点。

具体而言,重视培养这样几个习惯:一是“观察与思考”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

要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世界中的人物、事物、景物。

在观察中思考,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老师特别要指导学生从细节着眼。

写人物,去捕捉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感人的话语;写事情,抓住最能触动人心的情节仔细观察。

只有观察得细,体会得深,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二是“积累与运用”的习惯(中年段课标就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素材,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到高年段要求学生通过留心观察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三是“交流与修改”的习惯。

课程标准习作部分在第二学段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第三学段还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3、把握高年级作文的内容和要求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1)关于记实作文记实作文关键是一个“实”字,写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的事情,是“真实”,是“事实”,写“实实在在”的事,表真真切切的情,不是幻想,更不可随意编造。

记实作文需要学生平时注意多观察,多体验,关心周围世界中的人物、事物、景物。

(2)关于想象作文想象作文是写想象的情境、想象的事物。

想象是儿童巨大的财富,儿童擅长想象,往往超过成人。

世界上一切的创造都是人类想象的结果,我们要使今天的孩子成为明天的创造性人才,必须极早重视他们想象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中,从低年级“写想象中的事物”到中高年级“写想象”“写想象作文”,想象作文,一是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体验,选取美好的事物作为想象的客体,怀着饱满的情绪展开想象的翅膀;二是创设童话,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激起学生想象;三是选取适当的阅读教材改写、续写等。

(3)关于应用文第三学段则提出“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什么叫应用文?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

应用文有哪些种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种类也越来越多。

一般性应用文:书信、启事、会议记录、读书笔记、说明书、申请书等公文性应用文:这是以党和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名义发出的文件类应用文。

如:布告、通告、请示、批复、指示、决定、命令、公函等。

事务性应用文,事务性应用文一般包括请柬、调查报告、规章制度及各种鉴定等,这是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所使用的一种应用文。

小学生应学的应用文:书信、读书笔记、日记、便条(留言条、请假条、寻人启事、寻物)应用文特点:应用文具有实用性、真实性、时效性、规范性(格式固定、文字简约)的特点,教学中一方面突出规范性,让学生掌握固定的格式,学会用简约的文字准确的表达。

一方面创设情境,以突出实用性、真实性、时效性。

4、指导修改习作的方法,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修改文章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习作第一稿时,难免有一些疏忽,不那么完善;就是大作家写文章也都是需要修改的。

文章总是越改越好,老师应指导学生逐渐地学会修改文章。

第二学段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习作目标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修改习作是有难度的。

因为他们一般难以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错误。

不过,词句的工夫可在低中年级打扎实,阅读课上大量的语感教学及片断的语言训练,连同课外阅读中的习得,可使学生习作中的语句基本通顺,词语搭配比较恰当。

到了高年级,文章修改主要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内容的主次安排、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开始应该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进行。

在作文评讲课上,老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指出语句方面、篇章方面学生典型例子中的不当之处,然后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并教给修改的办法。

并可告诉学生,修改文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文章写好后,让学生自己念给自己听,请“耳朵做先生”。

文章一读,不通的、不顺的、不妥当的都可以发现。

还应鼓励学生交流习作,并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四、关于习作指导课的建议几个词条:1、每学年16次单元习作,每次单元习作3课时,每课时40分钟2、前导“精”,后导“丰”作前指导不超过20分,解决4个问题:1) 激发兴趣(采取什么手段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一个故事、放一段音乐、欣赏一张不同寻常的照片。

一石激起千层浪)2) 激活储备(围绕当堂作文的主题回顾曾经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大家分享。

一个人的分享激活一群人记忆,让所有的人打开自己大脑的记忆储备,选择确定自己的习作材料)3) 布局谋篇(指导学生构思,我要写的这个人、这件事或这个景、这个场面,究竟按什么顺序写?时间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地点变换顺序?主要内容是什么?次要内容是什么?指导学生养成写前列提纲的习惯)4) 语言表达(适当帮助学生组织语言表达,尤其是学生可能将不清楚的地方该怎么讲,可以写前适当指导。

另外对语言的要求不要太高,用自己最朴实的语言把意思将清楚、把句子写通顺,即文从字顺。

作后指导:指导评价、指导修改。

如何指导学生评价\修改习作在课例实践研究中摸索出了较有效的习作评价与修改教学策略1、化整为零,专项指导,各个击破。

课题组各位老师通过多次课堂实战,发现养成习作评改习惯、提高习作评改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程。

一篇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如选材不恰当、篇章结构不合理、主次不明确、开头结尾不恰当以及错别字、标点符号等多种问题。

一节课时,一篇文章,一堆问题,而且每一次作文评改课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如果每一次评改课都将所有问题一一解决,必将导致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蜻蜓点水,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无法集中指导。

由此,我们意识到一堂习作评改课关注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而要化整为零。

也就是习作评价与修改指导课上不能开“杂货铺”,而要开“专卖店”,每一堂习作评改课应该是“专项指导课”,如“修改符号认识、运用课”、“审题命题的评改课”、“选材的评价课”、“布局谋篇的评改课”、“开头结尾的评改课”、“语言表达评改课”、“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评改课”等等。

充分利用“专项指导课”使学生一课一得,使“一堆问题”各个击破,逐步学会习作评价与修改的方法,提高习作评改能力。

2、多元评价与修改。

①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评价主体是教师,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在多元化评价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习作的评价中,做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形式上,也丰富多彩,使学生参与评价不觉得枯燥。

我们主要采用的方式有:(1)设计评价表。

在学生作文后面设计一份可以供老师、学生和家长填写评价意见的表格,借助评价表进行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做综合性评价。

(2)抽评。

组织课堂评价时,在全班的文稿中任意抽取几位同学的文章,由老师或同学大声朗读,或投影放大,全班一起帮这位同学修改、评分。

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生改变了过去那种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发挥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由于采取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手段,每次习作不再是过去那样天知地知老师知自己知,而是众所周知了。

因此学生对每次习作都引起了重视,对习作的评价也尤为重视,学生对作文的关注度空前加大,有的同学甚至悄悄地提前预习单元作文,写好提纲。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自我建构,积极地改正自己的不足,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

②评价内容多元化,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评数量速度。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明确提出“40分种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作为参照,其他学段可以制定出相应的速度和数量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