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左传》

第三章+《左传》


关于《左传》(1)
《左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可靠 的是鲁国的左丘明。孔安国注《论语》 时说:“左丘明,鲁太史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刘向《别录》说:“左丘明作传授曾 申。”
关于《左传》(1)
《论语·公冶长》记“巧言、令色、足恭,左 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 明耻之,丘亦耻之。”这是左丘明所具备的 良史之德,是著述《左传》的主观条件。 左丘明所在的鲁国,保存周代文献比较完整,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左丘明“身 为国史,躬览载籍,必广记而备言之。”这 是著述《左传》的客观条件。
《左传》在各个时期的研究(3)
清代的专门性研究:礼制、历史、地理、 历法。考据:补正、校勘、刊误、复原、辑 佚、考证、疏证。《左传》真伪之争。 当代《左传》学:思想倾向研究、叙事艺 术研究、人物描写研究、语言艺术研究等。 《左传》学由经学转向史学和文学。
第二节
《左传》的思想内容(1)
《左传》的内容: 一是记载远古的历史和传说; 二是记载西周的历史和制度; 三是记载春秋时期的军事和外交活动; 四是记载春秋时期的文化活动状况:宗教祭祀、 典章制度、礼仪风俗、鬼神妖梦、祸福预言等。
二是重民。《桓公六年》随国季梁论“民 为神主”。《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不毁乡 校。《昭公二十年》晏子谏齐景公反对横 征暴敛。 《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小惠未遍,民弗 从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民心向背的重要 性。《城濮之战》评价子玉的为人,以 “在民”与否作为标准。
第二节
第一节 《春秋》与《左传》(2)
“春秋学”是研究《春秋》的学术。《春秋》三传指左丘 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榖梁赤的《榖梁 传》。《左传》思想性强,用事实说话,偏重于记事, 后两传偏重于解经。《左传》属古文经学,后两传属今 文经学。 关于《春秋》与《左传》的关系问题,历来分歧较大, 有的否定《左传》与《春秋》的经传关系,理由是有些 地方有经无传,有些地方有传无经,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另一理由是《左传》记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 年,下限比《春秋》多了十三年。但是一个方面经传散 佚是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二者的主体部分是吻合的, 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否定二者的经传关系。
第三节
《左传》的文学,生动形象, 含蓄幽默。行人辞令之美:从容委婉,含蓄幽默, 温文尔雅,柔中有刚,贵曲忌直,意味深长,在 先秦古籍中别具一格。譬如《秦晋殽之战》中的 蹇叔哭师、公使谓之、弦高犒师、桓武逐客、孟 明拜谢,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绵里藏针。 《左传》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叙事散文以及战争 题材的小说影响深远,《左传》中的许多故事被 《史记》直接录用,有的还被改编成戏剧。
关于《左传》(2)
《左传》的体例与传播 《左传》以鲁国的隐、桓、庄、闵、僖、文、 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君为编次。 《左传》最权威的注解是晋代杜预的《春秋经 传集解》。它将四部书合为一体,在晋代形成 一门专门的学问“左氏学”。清代高士其《左 传纪事本末》将《左传》编年次序打乱,而是 按照事件重新编排,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体例 “纪事本末体”,当代有代表性的是杨伯峻的 《春秋左传注》。
第四节
《国语》(1)
《国语》的概况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周、 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语。全书共 21卷,其中《晋语》多达9卷,略占全书的一半, 说明《国语》是以记载中原姬姓大国为主。 《国语》的作者问题:司马迁:“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班固:“《国语》二十一篇, 左丘明著”。 《国语》与《左传》的关系。 《国语》现存最早的注本:三国吴国韦昭注。
第四节
《国语》(2)
《国语》的思想倾向 《国语》属于儒家的思想体系,表现为:尊礼、崇 德、敬神、重民。维护德政礼制,重视敬天保民等方 面与《左传》相一致。 天命观尤为突出,多有迷信说教。为西汉儒宗董仲 舒天人感应之说提供了依据。中唐时期的朴素唯物主 义思想家柳宗元作《非国语》70篇,驳难《国语》中 的迷信说教。 具有进步的历史观,春秋霸主的记载比较精彩,说 明《国语》对礼制的维护随时代而变化。 《国语》揭露了统治者争权夺利、尔虞我诈、骨肉 相残的残暴行为,比方说《晋语》中写的骊姬之乱 肯定和赞扬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爱国者、在历 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
《左传》在各个时期的研究(1)
西汉《左传》不立学官。刘歆首创《左传》学。 东汉陈元、郑兴、贾逵、马融、郑玄、服虔等 发展《左传》学。三国时期古文经学兴盛, 《左传》注者众多,但著述多亡佚。 晋初调和三传。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是《左 传》流传至今最早和最具影响的注本。
《左传》在各个时期的研究(2)
第四节
《国语》(3)
《国语》的文学特色。《国语》长于记言,善于说 教,说理与叙事相融合,说理胜于叙事。比《尚书》 和《春秋》进步得多,但生动形象不及《左传》。 语言平易朴实,含义深永,具体表现在: 对比论证,譬喻形象。《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 幽默生动,情景毕见。《晋语四》重耳以戈逐子犯; 寓庄于谐,妙趣横生。《晋语九》董叔娶妻于范氏; 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晋语四》郭偃论治国难易。
第四节
《国语》(4)
《国语》全书风格不一致,《晋语》记事详细, 《吴语》、《越语》文笔生动。 某些章节构成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刻画出性格 鲜明的人物形象,初具为小说的雏形。 总体来说,《国语》长于记言,而记言表现为说 理,往往长篇大论,有损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对 于《左传》有补充作用。但史料性、文学性远不 如《左传》,哲理性超过《左传》,与《左传》 相为表里,是阅读和研究《左传》的一部最重要 的参考书。
第二节
《左传》的思想内容(2)
《左传》的思想倾向: 一是重礼。礼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道德和行为 的规范,用仪式和制度加以固定,以维护上下尊卑 等级。从国君废立、公卿任免、宗庙祭祀、外交往 来、军事行动,到车骑舆服、婚丧嫁娶、饮食起居、 言行举止等,无不予以礼与非礼的评价。
第二节
《左传》的思想内容(3)
第三节
《左传》的文学特色(2)
2、战争描写。全书描写大小战争凡四百多次,力 避雷同。每次战争着眼点不同,特点也不同,如 晋楚城濮之战侧重写获胜方,秦晋殽之战、齐晋 鞌之战则侧重写失败方。常结合政治、外交、人 事等,揭示战争胜负的原因。有的侧重于描写战 斗过程,细节描绘生动逼真;有的侧重于阐述理 论,规律总结合情合理。比方说《晋楚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的一场 关键之战,以晋国取胜而告终,众多的诸侯国都 卷入了这场两强相争。
唐代将三传列入“九经”。孔颖达《春秋左传 正义》用杜预注,疏证则辨正隋代刘炫的《述 义》,总结汉魏以来《左传》的多种旧注。刘 知几《史通》惑经申左,确认《左传》的史学 地位和文学特色。 宋代承中唐以后啖助、赵匡、陆淳等舍传求经 之风。王安石新政之进士科考废弃《春秋》。 苏氏兄弟重新发扬《左传》学。朱熹明确划分 《左传》是史学,《公》《榖》是经学。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 史书,《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文学鸿篇巨 制。《左传》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 成熟。 本章阐述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春秋》与《左传》; 二、《左传》的思想内容; 三、《左传》的文学特色; 四、《国语》与《左传》的比较。
第一节 《春秋》与《左传》
《春秋》简说 《春秋》是现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孟 子和司马迁都说是孔子所作,但《左传· 昭公二 年》记:晋大夫韩起聘鲁,“观书于太史氏, 见《易象》与《鲁春秋》”。 《春秋》的主要内容是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 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发生在鲁国和王朝及 其他诸侯中的重大事件。 《春秋》记事,基本以某年、某月、某日于某 地、某人发生某事的格式记写。如隐公元年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的特点是微言大义、暗喻褒贬。
第三节
《左传》的文学特色(1)
《左传》在叙事艺术、战争描写、人物刻画、 语言技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刘知几《史通· 六家》称“其言简而要,其事博 而详”,“述者之冠冕”。《申左》称“世称 实录”。 1、叙事艺术。(1) 善于从复杂的历史事件 中选取典型材料,条理清楚,叙事既集中又有 戏剧性。 (2)有顺叙、倒叙、插叙、追叙、补叙; 直接记叙,间接记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等。编年纪事,一事 或经数年数十年,前有交待,后有结果。大故 事套小故事小细节,显得生动。
第三节
《左传》的文学特色(3)
3、人物形象。《左传》描写出大批历史人物 形象,有天子诸侯、贤卿贤相、乱臣贼子、卜 祝师史、勇士猛将以及各种女性。 方法有直接描写,如服饰、动作、神情和心理 描写;有对比反衬,以见性格差异、识见高低。 有采用评论,或作者评论,或借助于“君子 曰”,或借助于他人之口。评语简练,画龙点 睛。 《左传》的写作动机在于叙事,人物形象主要 属于客观艺术效果。如《郑伯克段于鄢》。
第二节
《左传》的思想内容(5)
四是模糊的天人观。《左传》有很多记载鬼神妖梦、 祸福预言、星象占卜之事,而实际行事不依赖于天命 鬼神,人与神的地位并不悬殊。与孔子“敬鬼神而远 之”的主张有相似之处。 人事重于天道。《昭公十八年》记载郑人以玉祭神 消灾,“子产云:‘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 以知之?’遂不与,亦不复火”。 反对用活人殉葬。《昭公十八年》《文公六年》 《宣公十五年》等均有记载。《诗经 • 秦风 • 黄鸟》 讽刺用活人殉葬,见于《左传》的记载。 不过《左传》中也保存了一些神秘文化,比方说陈 厉公为公子完占卜,还有重耳的“柩有声如牛”
《左传》的思想内容(4)
三是进步的历史观。《左传》肯定和赞扬霸主的事业, 倾力描述诸侯争霸的成功、失败及其原因。认为霸主 维护周天子符合“礼”的要求。《左传》中最精彩的 文字就是描写诸侯争霸。 《昭公三十二年》晋国史墨语:“社稷无常奉,君臣 无常位,自古以然”;“高山为谷,深谷为陵,三后 之姓,于今为庶”。 《桓公四年》齐伐楚盟于召陵,齐国伐楚似乎“师出 有名”,色厉内荏,但对楚国僭号称王之事却避而不 谈。一是不想打仗,而是承认事实。 本着“不隐恶”的史德真实地记载历史事件,被指为 “不尊王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