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态复合调味料标准[1]

固态复合调味料标准[1]


n=5,c=2,m=100CFU/.1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有关规定。
4.5.2 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使用量应符合 GB 2760 的规定。
4.6 净含量
净含量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的规定要求。
5 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
3 产品分类
1
Q/JSGF 0028S-2016 3.1 产品按风味分为:山珍味固态复合调味料、鲍鱼味固态复合调味料、干贝味固态复合调味料、火腿 味固态复合调味料、牛肉味固态复合调味料、海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大骨味固态复合调味料、鸡肉味 固态复合调味料、老鸭味固态复合调味料、菌菇味固态复合调味料。 3.2 产品根据是否可以直接食用分为:即食类和非即食类。
按 GB/T 5009.40-2003 中 4.1 规定的方法检验。 6.2.2 总氮
按 SB/T 10371-2003 中 5.2.5 规定的方法检验。 6.2.3 水分
按 GB 5009.3 规定的方法检验。 6.2.4 食盐、氯化钾
按 GB/T 12457 的规定测定氯离子的含量,并按照 QB/T 4445 的规定测定钾离子含量,根据测定的 氯离子、钾离子的含量计算出氯化钠、氯化钾含量。 6.2.4.1 氯化钾 6.2.4.1.1 钾离子
5
Q/JSGF 0028S-2016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复合调味粉技术指标
以干制水产品(干贝、鲍鱼、虾米)和/或鲜(冻)畜禽肉(年肉、猪肉、鸡肉、鸭肉)、火腿、
食用盐(含碘低钠菇盐、无碘低钠菇盐、普通碘盐)、谷氨酸钠(味精)、食用菌(松茸、姬松茸、香
菇、鸡腿菇、杏鲍菇)、液体复合调味料(水、食用盐、香菇、葵花籽、大豆)、食用葡萄糖、海藻糖
4 要求
4.1 原辅料要求
4.1.1 食用盐应符合 GB 2721 的规定。
4.1.2 低钠盐应符合 GB 2721 的规定。
4.1.3 复合调味粉应符合规范性附录 A 的规定。
4.1.4 复合调味汁应符合规范性附录 B 的规定。
4.1.5 味精应符合 GB 2720 的规定。
4.1.6 海藻糖应符合 GB/T 23529 的规定。
4.1.7 氯化钾应符合 GB 25585 的规定。
4.1.8 磷酸二氢钾应符合 GB 25560 的规定。
4.2 感官指标
感官指标应符合表 1 规定。
项目 色泽 组织形态 滋味、气味 杂质
表1
感官指标
指标 浅黄色或浅棕色 均匀颗粒,允许有少量粉末 具有该品种应有的浓郁滋味,无异味 无正常视力可见外来杂质
W2-钾离子的质量分数,%; 1.9068-钾离子换算为氯化钾的系数。 6.2.4.2 食盐 6.2.4.2.1 氯离子 按 GB/T 12457 规定的方法检验。 6.2.4.2.2 计算 食盐含量按式(2)计算:
W3=(W4- W1×0.4756)×1.6845 ………………………………………… (2) 式中: W1-氯化钾的质量分数,%;
大肠埃希氏菌
5
2
10
1000
霉菌和酵母 b
5
3
500
10000
a 样品的采样及处理按 GB 4789.1 执行。
b 不适用于以发酵制品(如发酵酱类、腐乳、豆豉等)为主要原料,且后序无杀菌工艺的产品。
B.4 致病菌限量
应符合表B4的规定。
4.3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 2 规定。
表 2 理化指标
项目
氨基酸态氮,g/100g

总氮,g/100g

指标 0.2 0.22
水分,g/100g

5.0
食盐(以 NaCl 计),g/100g

50
氯化钾(以 KCl 计)a,g/100g

35
总砷(以 As 计),mg/kg

0.5
铅(以 Pb 计),mg/kg
称取适量试样,称准至 0.001g,加水溶解、过滤,再按照 QB/T 4445-2012 中第 3 条规定执行。 6.2.4.1.2 计算
氯化钾含量按式(1)计算: W1=W2×1.9068 ………………………………………………………… (1)
式中: W1-氯化钾的质量分数,%;
3
Q/JSGF 0028S-2016
姬松茸、香菇、鸡腿菇、杏鲍菇)、食用盐、味精为原料,经前处理、煮沸、调配、过滤、杀菌、灌装
制成的复合调味汁。
B.1 感官指标
应符合表B1的规定。
表 B1 感官指标
项目
指标
组织形态
略带白色絮状沉淀物,无肉眼可见杂物
滋味、气味
具有产品特有的滋味、气味、无异味
色泽
黄褐色液体或深褐色液体
包装
完整、标记标识清楚
7 检验规则
7.1 组批与抽样 7.1.1 组批
以同一批原料、同一班次、同一生产线生产的包装完好的同一品种规格产品为“一检验批”。 7.1.2 抽样
从同一班次的产品中,随机抽取 12 个最小销售单元,取样量 500g。 7.2 检验分类 7.2.1 出厂检验
4
Q/JSGF 0028S-2016 每批产品出厂前均需经厂质检部门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检验项目包括感官指标、氨基酸态 氮、水分、食盐、菌落总数(仅限即食类)、大肠菌群(仅限即食类)、净含量。 7.2.2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包括本标准要求中全部项目。型式检验的产品应从经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 1000g。正常生产时,每半年应不少于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也应进行型式检验。 a )当原料来源、设备、工艺变化时; b )停产三个月以上,恢复生产时; c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d )食品安全监督部门提出要求时。 7.3 判定规则 检验结果如全部合格,即判为合格品。如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则判为不合格,并不得复检;若除微 生物外其它指标不合格可重新加倍抽样复验,以复验结果为准。 8 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1 标签、标志 标签应符合 GB 7718、GB 28050 的规定,外包装标志应符合 GB/T 191 的规定。 8.2 包装 包装封口应严密,无泄露,不得有破损,包装用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和食品卫生要求。 8.3 运输 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禁止与有毒、有害、有异味货物混装。运输途中应防止重压、碰撞、烈 日暴晒、雨淋。 8.4 贮存 应贮于阴凉、干燥、通风、清洁的仓库内,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物品堆放在一起。 9 保质期 在以上条件下,产品不启封情况下的保质期为 24 个月。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味精 GB 27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盐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T 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40-2003 酱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12457 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 23529 海藻糖 GB 255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二氢钾 GB 2558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氯化钾 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QB/T 4445-2012 制盐工业通用检测方法 钾的测定 SB/T 10371-2003 鸡精调味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 75 号令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0.9
备注:a 仅限添加低钠盐和/或氯化钾的产品。
4.4 微生物指标(仅限即食类)
微生物指标(仅限即食类)应符合表 3 规定。
2
Q/JSGF 0028S-2016
菌落总数,CFU/g 大肠菌群,MPN/100g 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3
项目
微生物指标(仅限即食类)
指标

15000

90
n=5,c=0,m=0/25g
等多种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5,-肌苷酸二钠等食用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品种、范围、使用量应
符合GB 2760及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公告的规定)的一种或多种,经配料、造粒、搅拌混合、
制浆、造粒、干燥、包装等工艺加工而成的非即食复合调味粉。
A.1 感官指标
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表 A1 感官指标
B.2 理化指标
应符合表B2的规定。
表 B2 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食盐(以 NaCl 计),g/100g

20
氨基酸态氮,g/100g

0.1
铅(以 Pb 计),mg/kg

1.0
B.3 指示菌限量
应符合表B3的规定。
表 B3 指示菌限量
项目
采样方法 a 及限量(若非指定均以 CFU/g 表示)
n
c
m
M
I
固态复合调味料
Q/JSGF 0028S-201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态复合调味料的产品分类、要求、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 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