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丹布朗的闲谈马伯庸于2006-04-26 一些关于丹布朗的闲谈 [ 马伯庸 ] 于2006-04-26 114116 前两天终于看完了丹布朗的最后一本著作《Deception Point》,关于这位作家我终于有要说些什么的冲动了。
于是我推开堆积如山的饭盒,收拾起懒散的心情,搁下打到一半的三国志11,开始写一些算不得书评的闲话。
有些傻瓜总喜欢从各种奇怪的角度,比如教育意义和人文内涵,去分析一部小说。
但我既不是文学青年也不是主流评论家,身为一个普通读者,其评价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肾上腺素的分泌量,这就够了。
丹布朗的作品中,我最初看的当然是《达芬奇密码》。
当时一个叫ELT熊的朋友强力推荐此书,甚至还写了攻略,我看了攻略的开头觉得大有趣味,于是决定不继续看下去,等看完了原著再说。
(事实证明我这么作是极为英明的)ELT熊说这本书还是看英文的好,因为很多东西中文是无法翻译出来的,然后丢给我一个英文版的PDF。
英文版啊~PDF啊~要知道,在窄小的电脑屏幕上看非母语小说是一种痛苦折磨,我有过类似经历。
但这一次却完全不同,从Langdon踏入卢浮宫的那一刻起,我就不知疲倦地看下去,彷佛一头看见前方悬挂着胡萝卜的驴子,完全被小说吸引。
我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看到Teaping阴谋暴露的地方,接下来突然意兴阑珊,前面看书的疲惫感一样倒下来,于是没再看下去,直到后来我找了中文版,才算是补看了结局。
个中缘由,稍后细说。
有了《达芬奇密码》前车之鉴,我找到《天使与恶魔》英文版PDF的时候谨慎多了,但还是无可避免地陷了进去。
这一次是真正的一气呵成,如饮醇酒,叫人陶醉不已。
我甚至动了自己翻译的心思,结果翻到第十章的时候才发现该书中文版已
经快要发售了,沮丧不已。
后来我看到中文版的时候大失所望,里面许多错译误译连我这等菜鸟都不会犯,真是辜负了这么一本好书。
《数字城堡》是我在去平壤的火车上看完了。
天降大雨,铁路停运,被困在火车上的我百无聊赖,就借了别人带来的中文版来看,看到最后一页时,窗外刚好能看到平壤市内柳京大厦那巍峨的阴影。
这真是一本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的一本正确的书——我的意思是,恰好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东西,除非以外乏善可陈。
最后是Deception of Point。
当时我从新西兰毕业回国,在奥克兰机场里的书店无意中看到这本书,鬼使神差地用身上剩下的最后二十几块新元买下来。
我在飞机上看完了一半,没什么读下去的欲望,回国后送给了另外一位Brown迷。
一直到前两天我无意中发现新浪正在连载,就随手点开,把后面的部分看完,也算了了一桩心愿。
悬疑
看Dan Brown的书,很容易就能找出几条特定的规律:
A:序章一定会有人死。
B:故事时间很短,基本都是发生在24小时之内。
C:所有的人都不肯把秘密一口气说完。
D:女科学家都是美女。
F:如果是密码专业的,那就是大美女。
G:操控阴谋的导师通常只会有一个手下。
H:宗教背后必然隐瞒着阴谋
I: 如果没有,那么一定是政府隐瞒的。
…………
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丹布朗的作品诞生是《数字城堡》、《天使与恶魔》、《骗局》和《达芬奇密码》。
从这一顺序可以清晰地看到丹布朗写作的进步,从
《数字城堡》的生涩到《达芬奇密码》的成功,越写越熟练,包袱越抖越精彩,布局谋篇也越来越老辣。
而另外一方面,作者的想象力和广阔知识面很好地保证了作品本身的吸引力,他的四部作品涉猎领域各各不同,从密码学、宗教历史、绘画艺术到陨石物理,然而都写的相当专业,这一点是国内那班自以为是的作家所比不了的。
按照我自己的喜好程度,他的作品排列从差到好依次是数字城堡,骗局,达芬奇密码和天使恶魔。
《数字城堡》算是丹布朗的出道作品,假如没有《达芬奇密码》的风光,这位丹布朗一族的大哥恐怕一辈子都不见天日,因为它写的真是很烂。
丹布朗和所有的悬疑小说初学者一样沉不住气,字里行间总能流露出迫不及待要揭穿谜底的跃动,就好像一个说相声的总忍不住笑。
作者显然还不适应这种《24小时》式的高速情节推进,虽然故事时间很短,但节奏却很拖沓,让人看了之后昏昏欲睡。
最关键的是,最后的谜底太愚蠢了。
好的悬疑小说,应该是吊了读者半天胃口后给出一个出乎意料的绝妙答案。
而《数字城堡》的结局,只是让人觉得被愚弄了,丝毫没有真相大白的快感。
不过数字城堡里已经初步具备了丹布朗式悬疑的诸多要素和结构雏形,所欠缺的只是把他们整合在一起,再用更容易引起读者兴趣的题材填充进去。
接下来是《骗局》。
《Deception Point》国内译本翻译成《骗局》,真是毫无味道,嘴里都能淡出鸟来,好歹也该加些装饰性的词才好。
我看完整本书之后,脑子里就一个现成的成语:“偷天换日”;后来还看到又
不知道丹布朗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存的什么心,我觉得他是打算直接卖去好莱坞。
这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小说,起承转合深深地打着好莱坞动作片的烙印,甚至改动几个字就能够去当分镜头剧本用了。
从资料搜集的专业程度和想象力来说,这部作品很值得赞赏,证明丹布朗不光只是个文科学究,还是个自然科学爱好者,虽然可能存在着许多科学上的硬伤,但足以将普通读者唬的一楞一楞。
然则情节上却是乏善可陈,是那种看了开头,用脚趾头就能猜出结局的政治阴谋故事;占据了大篇幅的全是动作场面,比如华丽的三角洲部队在冰原冰海中的追击,抽丝剥茧的解谜和科幻色彩反而显得不重要,沦为一个接一个大场面的连缀物。
与其说这是悬疑小说,倒不如说是政治惊险小说更来的合适——而作为政治惊险小说,中规中矩而已。
终于轮到了《达芬奇密码》。
这是一部给丹布朗带来无数名利的小说。
丹布朗取了一个巧,他选择的题材是那种天生会引发轩然大波的东西。
自古名人隐私就是个好东西,禁忌的隐私则加倍地诱人,何况这还是关于名人中的名人,禁忌中的禁忌,可以说《达芬奇密码》就是一个专业版的“上帝啊,女王怀孕了,谁干的,”
当然,取巧只是一个好的开始,鲍鱼熊掌也得好厨子才能作出味道来。
如果只是单纯拿耶稣作噱头的话,未必会引起公众的注意——比如那两个要告丹却败诉的失败者——人民群众固然对历史名人的八卦感兴趣,但要必须加上凶杀与美女作为佐料。
丹布朗无疑在这一点作的很好,给这个古老故事洒了许多《故事会》体和《知音》体的胡椒粉,使得色、香、味俱全,食指大动。
关于《达芬奇密码》的溢美之词,已经是汗牛充栋,不必我多重复一遍。
我只是想说,这一篇在技术上其实存在着巨大的逻辑漏洞和缺陷。
一般悬疑小说,一定要在结尾或者接近结尾的时候来一个剧情大翻转,以此把整个情节推向高潮,并让读者肾上腺素大肆分泌。
《达芬奇密码》里承担这一功能
的是“提彬”,但是他的真实面目暴露的实在太早了。
丹布朗这么处理,就等于是把赵本山的小品挪到了春晚开场——观众接下来就没什么乐子乐。
提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揭穿圣杯的秘密,而这也是兰登他们几个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假如他自己不说破,等到真正找到圣杯的所在再发难才是最佳时机。
实际上却是相反,他自揭身份的时机完全莫名其妙,彷佛是被作者硬逼着露出狰狞面目,结果是人财两空。
按
《达芬奇密码》是部好看的书,可惜有这么个瑕疵,失色不少,失去了一气呵成的阅读快感。
最后要说的是《天使与恶魔》。
这是一部完美的小说,上等无比,充满了悬疑小说的迷人美学。
批评一部小说,很简单;赞美一部小说,却很难,我除了“真好看”以外,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自己去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