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推助教师专业化成
长
-------梁才办事处教育信息化汇报材料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梁才街道办事处教育事业得到了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近几年来,在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到位的前提下,扎扎实实推进学校信息化工程建设,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指导,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新课改的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员提升广大教师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优化了课堂结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使全办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质的变化,现将我办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办经济社会与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梁才街道办事处地处滨州市最东部,东与东营市利津县接壤,南依黄河,北临秦皇台乡,版图面积73.88平方公里,全办总人口3.48万,74个自然村,2008年居民人均纯收入5789元,全办现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982人,初级小学5所,在校生1495人,全办教职工194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达70%以上。
几年来,在市、区业务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梁才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已基本实现了“一流的设施、一流的队伍、一流的工作作风、创一流的业绩”的工作目标,在教育管理中,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谋求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在各种争先创优活动中,梁才殊荣列全区之首,现有市级“教学示范校”5处,省级“普通话示范校”1处,市级“普通话示范校”2处,教科研省级结题学校4处,滨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3所,
滨州市“校舍维护优秀乡镇”,在课改期间,多次为省、市现场会提供优质的现场,历年被评为滨城区模范管理先进单位。
二、信息化实施水平情况
自2002年开始,我们已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推进器与制高点,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认识到位,然后制定激励政策,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启动。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落实到位
为确保信息化教学环境不断优化,办事处教委成立了领导小组,有分管书记任组长,工作小组有教委主任任副组长,全办设网络管理员1人,负责日常工作,每所学校设网管员1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
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并建立从校长室到各处室、各教研组年级组直至各班级的信息教育管理网络;进一步加强信息中心的建设,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与工作责任心,充分发挥他们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
(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设施
1、硬件投入
近几年来,教委先后筹款近350万元,开始了以校园网络建设为龙头的信息技术革命。
2002年-2008年,教委先后共计投入资金190万元,建中学、中小、三小微机室、远程教育接收室,实现了教师“人手一机”、班班通有线广播。
2008年-2009年投入资金近100万元,为中小更新机房一处,一小、八小、十小新建机房各一处,八小背投式多媒体3处、三小投影式多媒体1处,6所学校均配备教室用微机,
并且与校园网相连,实现了班班通多媒体;2009年下半年教委共计投资近60万元,新建网络中心一处,更新学校多媒体教室28个,更新微机室2个。
目前,全办6处学校已全部达到验收标准,远程教育设备保养到位、接收正常、使用率高,计算机教室按最大班额配置,多媒体网络资源班班通,督促教师堂堂用,校园网畅通,电化教室利用率高,教师人手一台办公微机,教研活动实行核心电子教案,远程教育资源达到了共享。
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教师、学生走上信息教育之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校园网络系统、计算机房以及电子阅览室的装备到位,为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提供了有力保证。
校园网络系统的开通,使得我们办公管理也有了质的飞跃,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教师在配备投影仪和笔记本电脑的情况下,就可以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普通的教室当中,为学生营造了现代化教育的良好学习环境,也为教师创设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2、软件建设
本学期,教委网站申请了独立的域名:“梁才教育信息网(),”各学校的网页全部改版,开设学校简介、教育现代化、电子政务、校务公开、校园论坛、校友录、校长信箱、校园快讯、校园公告、管理部门、教育特色、以及师生主页等窗口,有专人负责,定期更新网页。
学校网站已成为校领导与普通教职员工,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同时它也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平台和契机。
按照教育部规定,高标准地组织信息化技术教学工作,保证上课时一人一机,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增强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的能力。
我们还切实加强学校资源与教育教学相整合,各学校远程教育都能正常接收,利用率高;各学科自制一批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学校教育资源库初具规模,大量运用了直观、人机互动的现代信息技术软件。
从而拓宽了学科教学的“讲台”,丰富了教学的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培训骨干,辐射推助全体教师。
为确保信息化教学环境不断优化,近两年来,全办已进行多次信息技术专业与网络基础的培训和考核,极大提高了教师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
凡省、市培训教委每次都派专职网络管理员参加,然后进行二级培训,在本办范围内,选取有典型经验的学校,采取现场操作培训,每学期学校都要进行课件制作、优质课评选,电教论文评选,使用技能大赛等活动,在校本培训上选准主题,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并实施考核,现50岁以下的教师已熟练掌握信息处理技能,全办所有学校建有兴趣小组,微机室向学生开放,并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强化应用训练,所有学校建有博客,真正给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达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
(四)积极开展教科研,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
学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积极开展关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项课题研究。
由中学王艳蕾老师主持的课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中小孙梅老师主持的课题“运用网络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均已结题。
通过教育科研的过程,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教改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为了更深层次的推动我办信息化建设,我们积极探索运用网络技术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这项具有实验性的工作,关键在于我们把现代教育技术运动的切入口选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素质
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研究和实践价值的领域。
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从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教学需要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这样就广泛调动了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继续扎实推进信息化装备升级工程。
近几年,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亲切关怀下,我办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已初具规模,达到了一定水平。
但是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永无止境,我们以依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信息化环境建设上,我们将做好两篇文章,一是与办人民满意教育紧密结合;二是与教育教学管理紧密结合,今后我们将努力在建、管、用上下功夫,现中学、中小各装备的白板功能的多媒体1套,一是进行高科技含量的培训;二是进行推广;梁才教育中心建成以后,我们将设备进行升级一律采用城区学校一样的多媒体,在现代化装备上,全面消除城乡差别、学校差别,促进全办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