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
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皇权的因素,汉武帝( )A.推行“分封制” B.开创削藩政策C.颁布“推恩令” D.设立行中书省2.为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汉武帝在每州设置了(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司隶校尉 D.东厂3.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汉武帝之董生对策”。
他所说的“董生”与“对策”是()A.晁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主父偃、“推恩令”D.主父偃、“削藩”4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5.假如你是一位收藏家,你收藏了一枚西汉时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应是( )A B C D6.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
这里的“他”是指()A.蒙恬B.主父偃C.霍去病D.王昭君7.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A.中央集权B.经济发展C.外族入侵D.儒家学说8.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A.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全部统一于中央,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B.只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C.消除王国的势力,使诸侯王不再与中央作对D.革除秦朝的一切弊病,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二、非选择题9.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本课时,同学们对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进行了讨论,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
第一组:捍卫皇权针对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削弱地方封国的策略。
(1)主父偃为皇帝提出了怎样的削弱地方势力的建议?效果怎样?第二组:知识归纳(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填写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活动总结(3)通过探究,你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B3.B4.D5.B6.C7.D8.B二、非选择题9.(1)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
(2)①收归中央②五铢钱③官营④罢黜百家⑤太学⑥卫青(3)汉武帝时期,西汉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渠道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启发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刘邦就是汉高祖。
)师: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指导学生观看课文“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师: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高祖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课文“文景之治”的内容。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阅读文字”介绍了汉武帝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A、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孝公、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等。
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3、汉武帝大一统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合作探究】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如果吏治不清,政治黑暗,社会就不会稳定,经济也不会发展,从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汉王朝的兴与衰中了解到,皇帝明智,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就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反之,皇帝年幼不主事,大权旁落,甚至不断进行争权夺利,最终导致的是东汉王朝的衰落。
任何朝代的兴衰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你找到这个规律了吗?巩固练习1、汉初,刘邦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想以此确保刘家天下,但汉武帝却要“削藩”,其原因是( )A、诸侯王势力膨胀,直接威胁到中央政权B、为了进一步充实国库,发展国家经济C、国家已经强大,不再需要诸侯国的保护D、为了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2、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汉武帝之董生对策”。
他所说的“董生”与“对策”是( )A、晁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主父偃、“推恩令”D、主父偃、“削藩”3、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在于( )A、压制知识分子B、有区别地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体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4、某同学列出的以下措施中,属于“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措施”的有(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统一度量衡③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④削弱诸侯国势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五板书设计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教材分析:教材中完整展现了汉武帝如何采用巧妙的方法从政治、思想、经济方面不断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开创大一统的汉朝。
汉朝的许多措施对后世都有着深远影响:如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通了700多年等,因而本节课在整个七年级上学期的古代史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后世统治者确立了一种治世的典范。
同时汉朝的统治政策又与秦朝的暴政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让学生在横向对比中形成对历史最基本的判断力,为以后对各个朝代的学习奠定一个正确的价值评判。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盐铁官营、专卖;铸造五铢钱,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渠道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秦时明月汉时关,滚滚黄河蓝蓝天。
壮士铁马将军剑,旌旗半卷出长安……同学们,当你看英雄的电影、听英雄的故事时,一定会为这些英雄的壮举而倾倒吧!你是否豪情满怀,也想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呢?那么,今天就让你们穿越时空,做一回大汉天子,体会一下大汉天子的智慧、雄心和威严。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推恩令”的实施1.推恩令问题:汉武帝登上皇位时才16岁,大家看看这位年轻的皇帝首先遇到了什么难题呢?学生1:诸侯王势力强大的问题。
学生2:诸侯王对抗朝廷,企图谋反。
教师:大家说得对,汉武帝继位不久就遇到了王国问题。
当时,势力最大的是梁王,他是汉武帝的叔父,想夺位当皇帝,汉武帝的祖母也非常喜欢梁王,想让他来当皇帝。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该怎么办呢?大家赶快帮忙想想办法吧。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都想了许多方法,那么大家来看一看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生说。
教师:哪位同学能说出汉武帝“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从课本可找出。
学生: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教师: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学生展开讨论作答。
学生:汉朝以前的“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有遭到诸侯的反对,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反而对皇帝感恩戴德。
这样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了,无力与中央抗衡。
教师:这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王国问题,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2.刺史制度问题:诸侯国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汉武帝就可以安安稳稳地睡觉了吗?同学们请看教材,汉武帝还建立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学生阅读教材,熟悉内容,展开讨论作答。
学生:建立刺史制度。
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做的呢?学生: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教师: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们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汉武帝采取这样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学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就大大加强了。
过渡:通过这些措施,汉武帝实现了在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展示: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削弱了诸侯,使他们在实力上不再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那么是不是就此能使人们在思想上也服从于中央、听从于皇帝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一下汉朝初年还面临哪些问题呢?学生阅读教材,试说。
学生:汉朝初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