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基本概念

民法基本概念

法硕联考民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及考点附真题1.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财产关系,是指平等的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所发生以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人身关系,是指因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以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4.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

5.自愿原则,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6.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7.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2005年真题)48.甲、乙双方连续几年订有买卖“交流电机”的合同。

有一次签订合同时,在“标的物”一栏只写了“电机”两字。

当时正值交流电机热销,而甲方供不应求,故甲方就以直流电机交货。

就民法的基本原则而言,甲方违反了()。

A.自愿原则B.诚实信用原则C.禁止权利滥用原则D.公序良俗原则答案:B。

尽管在“标的物”一栏只写了“电机”两字,没有明确是直流电机还是交流电机;但甲、乙双方连续几年订有买卖“交流电机”的合同,根据双方达成的交易习惯,应当标的物应当是交流电机。

甲方没有恪守信用,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很明显,甲方的行为谈不上违反自愿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甲方违反诚信履行义务,并非滥用权利,因此也排除选项C。

8.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中必须正确行使民事权利,不得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

9.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

(2005年真题)31.下列有关民事法律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民事法律关系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B.民事法律关系需具备主体、内容与客体三个要素C.民事法律关系只能因合法行为而产生D.民事法律关系只能存在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答案C。

本题完全可以借助法理学关于法律关系的知识点把握。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法是民事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而民法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民事法律关系与所有的法律关系一样,都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

任何法律关系都是由主体、内容和客体组成的,民事法律关系也不例外。

民事法律关系和所有的法律关系一样,既可以产生于合法行为,也可以产生违法行为,因此选项C错误。

选项D是由于民法的调整对象所决定的。

10.财产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因财产的所有和财产的流转所形成的、具有直接物质利益的民事法律关系。

11.人身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因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12.绝对法律关系,是指在权利人之外一切不特定人均为义务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13.相对法律关系,是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具体、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

14.物权关系,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物,需要义务人实施某种积极行为予以配合即可行使并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15.债权关系,是指权利人的权利必须由义务人的一定行为相配合,才能行使和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16.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或必要条件,一般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

17.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也称为民事权利义务的主体或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18.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直接表现。

19.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20.民事权利,是指法律所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的可能性。

21.民事义务,是指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的必要性。

22.民事法律事实,是法律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根据客观事实是否与主体的意志有关,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23.事件,又称自然事实,是指与主体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的客观现象。

如人的死亡、物的灭失。

24.行为,是指受主体意志支配、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活动。

25.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26.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6.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27.监护,是指为了监督和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项民事法理制度。

28.宣告失踪,是指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29.宣告死亡,是指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由人民法院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公民死亡的法律制度。

30.个体工商户,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

31.农村承包经营户,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

32.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的公民按约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的行为或组织形式。

33.合伙协议,是合伙人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和达到共同经济目的而达成的书面协议。

《民法通则》第31条规定:合伙人应当对出资数额、盈余分配、债务承担、入伙、退伙、合伙终止等事项,订立书面协议。

34.入伙,是指合伙存续期间,非合伙人申请加入合伙并取得合伙人身份的行为。

35.退伙,是指合伙人退出合伙组织,从而丧失合伙人资格的行为。

退火的原因包括自愿退火、自然退火和开除退火三种情况。

(2005年真题)47.合伙经营期间发生亏损,退伙人已分担合伙债务的,对其参加合伙期间的全部债务()。

A.负连带责任B.负部分责任C.负补充责任D.不负责任答案:A。

《民通意见》第53条规定:“合伙经营期间发生亏损,合伙人退出合伙时未按约定分担或者未合理分担合伙债务的,退伙人对原合伙的债务,应当承担清偿责任;退伙人已分担合伙债务的,对其参加合伙期间的全部债务仍负连带责任。

”据此,选项A应选。

36.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简单地说,法人就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37.社团法人,以人的存在为成立基础,并以章程作为活动依据的法人。

(2006年真题)36、关于社团法人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社团法人是社会团体法人的简称 B社团法人以人的集合为成立基础C社团法人均人社会公益为目的 D社团法人的设立行为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38.财团法人,是指以捐助的财产为成立基础,并以捐助目的和设立的章程为活动依据的法人。

39.企业法人,以盈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因此,企业法人相当于传统类中的营利法人。

40.机关法人,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以国家预算作为独立活动的经费,具有法人组织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

41.事业单位法人,是从事非营利性、社会公益事业的各类法人,如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的单位。

42.社会团体法人,是指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成,从事社会公益、文学艺术、学术研究、宗教等活动的各类法人。

4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指法人作为民事主体,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样,不是自然能力,而是法律所赋予的一种资格。

44.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人以自己的意思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45.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指法人行为能力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指法人在自己权利能力的范围内,对于自己所为的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46.法人的设立,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使社会组织获得法律上人格的整个过程,即它是创设法人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

47.法人的变更,是指在法人的存续期间内所发生的法律人格、组织、宗旨等重大事项的变化。

其结果可能直接导致法人人格的消灭或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改变。

48.法人的终止,也称法人的消灭,是指法人资格的消灭,即法人丧失民事主体资格,不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状态。

49.非法人组织,又称非法人团体,指不具备法人的条件,没有取得法人资格的团体性组织。

其类型一般包括设立中的法人、非法人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非法人企业、其它非法人经营体。

50.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51.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了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而实施的合法行为。

52.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指仅以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告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53.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不仅要求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且要求交付实物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又称要物法律行为。

54.要式法律行为,是指必须采用某种形式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保证合同、质押合同。

55.不要式法律行为,指法律没有规定特定形式而允许当事人选择约定形式的民事的法律行为。

56.有因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法律行为与其原因在法律上相互结合不可分离的法律行为。

57.无因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与其原因可以分离的法律行为。

58.明示形式,是行为人用积极的、直接的、明确的方式表达其内部意思于外部。

具体包括用语言进行表达内心意思的口头形式;用文字表达内心意思的书面形式;其它形式。

59.默示形式,是指不依赖语言或文字等明示形式,而通过某种事实即可推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形式。

60.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追求民事法律后果(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或消灭)的内心意思用一定的方式便是于外部的活动。

61.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而不产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62.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针对欠缺有效条件而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

63.撤销权,是指民事行为的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对于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予以变更或撤销的权利。

64.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是指法律行为成立后,是否能发生效力尚不能确定,有待于其他行为成事实使之确定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