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
(3)合同的履行应依循诚信原则。
当事人虽有约定随时可以履行债务,但应在适当的时候履行债务; 当事人虽未明确约定债务履行方式,但应以合理的方式进行。 凡此种种,都要求合同关系当事人以爱人如己之心善尽义务,才是符合 法律的真正要求。
(4)合同终止止后,房主应容许承租人在一定期间内在门前适 当地方张贴迁移启事,以及他人问询时房主有告知的义务; 雇佣合同终止后,雇主应受雇人的请求有开具服务证明书的 义务,而受雇人在离职后对于工作期间所接触到的商业秘密 有保密的义务。
案例分析
雇工合同“工伤概不负责”问题: 天津市塘沽区张学珍、徐广秋开办新村青年服务站, 于1985年6月招雇张国胜(男,21岁)为临时工, 招工登记表中注明“工伤概不负责”。次年11月17 日,该站在天津碱厂拆除旧厂房时,因房梁折落, 造成张国胜左踝关节挫伤,引起局部组织感染坏死, 导致因脓毒性败血症而死亡。张国胜生前为治伤用 去医疗费14 151.15元。为此,张国胜的父母张连 起、焦容兰向雇主张学珍等索赔,张等则以“工伤 概不负责”为由拒绝承担民事责任。张连起、焦容 兰遂向法院起诉。
四、私法自治原则的限制
自由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自由。 当契约自由原则所赖以产生的基础发生变化 的情况下,契约自由已越来越偏离其自身的 价值而徒具形式。 在此情况下,对契约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 不是契约自由本身的衰落,而是强制其归位, 以恢复其本来的价值和地位。
例题
A公司经销健身器材,规定每台售价为2000元, 业务员按合同价5%提取奖金。业务员王某在 与B公司洽谈时提出,合同定价按公司规定办, 但自己按每台50元补贴B公司。B公司表示同 意,遂与王某签订了订货合同,并将获得的补 贴款入账。对王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 】(2006年卷三5题)
三、诚信原则的具体体现(以合同为例)
(1)合同订立阶段应依循诚信原则。
如告知义务、保密义务、保护义务
(2)合同订立后履行前应依循诚信原则。
在买卖马的合同中,债务人不仅应履行合同明确约 定的交付马的给付义务,同时也应负担在交付前饲 养马并适当放牧的积极附随义务和不得在交付前过 于劳累其马的消极附随义务,以及交付时注意保护 债权人财产(如不撞毁债权人门上玻璃等)的附随 义务。 这些附随义务即便当事人事前没有约定,但本着一 个诚实、善意人的标准,债务人也应负担。
女孩高彬幼时被火烧伤脸变形,她在进 酒吧消费时竟被服务生拦在门外,原因是怕 她的样子引起客人的不舒服而影响了酒吧的 生意。学法律的高彬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终获 精神损失赔偿。
19世纪的民法(如法国民法典)提倡平等、 反对身份特权,是从身份——契约。
20世纪以至现代,从契约——身份。 现代民法从片面强调形式、机会平等— —关注实质平等、结果平等。
(5)合同的解释应依循诚信原则。
第六节 公序良俗原则
《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 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 社会经济秩序。 这是对公序良俗原则的立法宣告。
一、公序良俗释义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 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法律原 则,是指一切民事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 善良风俗。
法律原则: 抽象性、非逻辑性 “抽象的价值判断” 2、对于社会关系的调整作用:指导性,而非模式性
法律规范: 明确行为模式(可为、须为、禁为)及行为后果 法律原则:指导行为的方向(提倡、反对)、后果不明确
3、效力贯穿民法始终,对具体制度、规则体系的统领
适用于具体社会关系的调整 法律规范:
法律原则: 整个民法制度、体系构建的基础、指针
四、私法自治自治
六、公平原则
七、公序良俗原则
第一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一、民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
概念:是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的基 本准则,是民法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反 映了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表达了 民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 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
1、民法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抽象概括,而非具体 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 具体性、逻辑性 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三、私法自治原则的适用
如契约领域,则表现为契约自由:契约内容、 契约形式、契约对象等方面之充分选择自由; 如婚姻家庭继承领域,则表现为结婚自由、离 婚自由、遗嘱自由等; 如民事责任领域,则表现为自己责任,即自己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个人基于自由意志决定自 己的行为,意志是自由的,行为是自由的,所 以由此产生的责任也是自己的,这是自由意志 的逻辑结果;等等。
A、指导功能 C、惩罚功能
B、补充功能 D、约束功能
三、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上,承认了平等原则、私法自治 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以及公序良俗原则。
平等原则是民法的基础原则 私法自治原则是整个民法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原则 公平原则是对私法自治原则的补充 诚信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则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在 民法上的体现,是对私法自治原则的限制。
A、属于无权代理 C、属于不正当竞争
B、属于滥用代理权 D、属于合法行为
答案:D
第四节 公平原则
《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的 原则。 是对私法自治原则的有益补充。 两层含义: 一是立法者和裁判者在民事立法和司法的过程中 应维持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 二是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 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分析该案中的做法是否符合民法的基本原 则?并说明理由。
本质: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功能:1、克服法律规范的局限 2、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 3、授予法院以自由裁量权
(单选)甲知其房屋南边邻地将建一高层楼 房,但佯装不知,将房屋售与乙。半年后, 南边高楼建成,乙之房屋受不到阳光照射。 此例中甲违反了民法的哪一项原则?( ) A.权利不受侵害原则 B.平等互利原则 C.情势变更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答案:D
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
(1)近代民法确立的理念 A.抽象平等的人格; B.私权神圣; C. 私法自治; D. 过错责任。 (2)现代民法对近代民法的修正 A.具体的人格; B.私权受限制; C.意思自治受限制; D.无过错责任。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三、平等原则 五、诚实守信原则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历史发展
1、罗马法 一般恶意抗辩权 2、法国法 契约应以善意履行之 3、德国法 债务人须以诚实与信任履行其给付 ; 旧中国民法典 4、瑞士民法典,它明确的宣告,诚实信用原 则不再只是债法的基本原则,而是适用于一切 民事法律关系的民法基本原则。 4、日本修订民法典、台湾地区民法典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水泥160 吨的合同,约定全年分4批由甲公司向乙 公司供货。订立合同后由于水泥价格不断 上涨,产品供不应求,于是甲公司便暂停 止向乙公司供应水泥,转向市场进行高价 销售。当市场水泥价格下跌时,甲公司便 将80吨水泥全部运至乙公司,造成乙公司 水泥无地方存放的情况,使乙公司遭受巨 大损失。 问:本案如何处理?
1、实行私法自治是近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 2、民主共和政体是私法自治的政治保障。 3、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和人文主义的伦理观为私 法自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20世纪以来,私法自治原则因国家 干预经济的加强而受到限制。 二十世纪后,随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 变化,国家在消费者保护、劳动关系领域、 不正当竞争控制、垄断、环境公害、自然资 源保护、社会公共产品等方面加大了干预的 力度。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立法指导原则 确定法律思想、法律价值 2、主体行为准则 3、解释法律准则 4、克服成文法局限性弥补法律漏洞
民法基 本原则
提供依据 导致
弹性、 适应性
成文法律 稳定性
社会生活
变动性
法官 裁量权
克服
法律冲突 法律漏洞
导致
“成文法局限”
例
题
下列不属于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的是 ( )。
公平原则不能简单等同于等价有偿原则,因 为在民法上就一方给付与对方的对待给付之 间是否公平,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断依据 采主观等值原则,即当事人主观上愿以此给 付换取对待给付,即为公平合理,至于客观 上是否等值,在所不问。 由此不难看出:公平原则的具体运用,必须 以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基础和前提。
例题
三、违反公序良俗的事项
违反公序良俗的事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 一是违反政治国家公序;违反现代社会制度或妨 害国家公共团体的利益。如倒卖黄金、外汇的行 为等。 二是违反市民社会善良风俗习惯。如赌博行为、 博彩行为等(国家许可的除外)。违反正义观念。 如委托杀人、销赃的行为。 三是侵害他人人格尊严;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 如卖身葬父的协议,人口买卖合同。 四是违背家庭道德关系准则;违反伦理要求。如 断绝父子关系的合同。 五是其他违反公序良俗的事项。
第三节 私法自治原则
一、私法自治原则释义
《民法通则》第4条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私法自治原则,又称意思自治或自愿原则, 指当事人有权依其自我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 的基本准则。
民法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原则。(核心)
私法自治原则的法律价值在于: 一是符合人性,保障人的自由和尊严; 二是高效配臵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诚信原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其内涵和外 延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民法原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 实信用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
• 简称诚信原则,指的是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 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时,应该按照诚实、 善意的态度,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 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诚实信用原则为一切民事主体的行为树立了一个诚 信的标准,是当代民法的重要原则。
形式上的平等: 只是程序平等,即机会平等; 市民社会是竞争社会,平等原则只提供统 一的起跑线。 实质上的平等: 即结果平等 强者与弱者, 对弱者地位予以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