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二秦汉文学

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二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朝一、《吕氏春秋》【理解】【名词解释】成书于239年左右(秦灭六国前),由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

被视为杂家著作,以儒、道、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

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

除《吕氏春秋》,秦散文有秦议和刻石文,而这两种文体,李斯是集大成者。

【选择】二、李斯【理解】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秦统一后为丞相,曾“焚书坑儒,以吏为师”,最终遭赵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之市。

三、《上书谏逐客》的写作原由(李斯,秦议)【理解】课本P95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指出外来客卿不曾有负于秦,也指出秦王喜好国外珍宝、美色、音乐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

特点是大肆铺排。

四、刻石文【名词解释】今存7篇,都是“刻石颂秦德”之作。

形式上,“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和谐。

但是文采不足。

(《琅琊台刻石》是二句为韵,比较独特。

)小结汉代政治风貌对散文的影响【理解】【简答】一、西汉初期刘邦帝——汉景帝末年(前202——前141)总结秦亡经验,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赋役,废峻法,取消言禁书禁。

散文:多治国政论。

行文感情丰富,有纵横家遗风;切近现实,长于分析和对策,质朴畅达(受“战国策士”影响)。

二、西汉中后期汉武帝——西汉末年(刘婴,王莽篡权事件)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术缘饰政事”。

散文: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文风平实沉稳,极少波澜。

三、东汉时期刘秀帝,大兴“图谶之学”,“图谶于天下”,借助图谶巩固政权。

东汉前期政治浮妄,激起文人的质疑批判精神。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士人们清议时政,作品求实而鲜明。

四、汉代散文家一览第二章 汉代政论、抒情散文*若考试时问起作家的散文有什么特色,那先看能不能套上述小结里的内容。

西汉初期 一、贾谊(荀子——李斯——吴公——贾谊) (一)作品《治安策》、《论积贮疏》(劝农思想)《过秦论》(史论散文)(秦亡于仁义不施)(二)贾谊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如上)及其文学特点 【简答】 1、忧患意识最浓。

2、感情浓郁,质朴畅达,有纵横家遗风。

2、切近现实,长于分析和对策。

二、晁错张恢学生,申商刑名之术,后被腰斩。

(一)作品《上书言兵事》、《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 (二)艺术特色 【简答】 1、套用小结里的几条。

2、切实中肯,能提出建设性建议。

西汉中后期一、董仲舒(群儒之首)(一)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二)艺术特色1、天人相感思想,阴阳灾异论政。

2、逻辑严密,引经据典,沉着冷静。

3、汉代散文到董仲舒这里已经没有纵横之风。

西汉初期 西汉中后期 东汉初期 东汉中后期★ 贾谊 晁错董仲舒 刘向 司马迁 杨恽 桓宽桓谭 王充王符 仲长统 冯衍 朱穆二、刘向★经学家,目录学家,三度入狱。

(一)奏疏文《条灾异封事》人和致天和《极谏用外戚封事》外戚干政《谏营昌陵疏》薄葬思想(二)奏疏文特点【简答】1、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2、正论开篇,继以反证,总结观点,最终落脚于所针对之事。

(三)《战国策叙录》【选择】脱离经学之风,文气盛壮,具有纵横家之风,是情文俱佳的好作品。

(四)《新序》10卷,《说苑》20卷【选择】【名词解释】刘向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诫训教之意。

类于魏晋的志人小说,写人上继承《左传》。

(五)《新序》《说苑》的文学特点及影响【简答】1、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继承《左传》写人艺术)。

2、但不再穿插于历史叙述之中,而成为独立的故事,具有更多文学意味。

3、对后世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有深刻的影响。

西汉中后期其他散文一、抒情(一)司马迁《报任安书》叙写生动,感情真挚,不仅悲愤,更是清醒而冷峻。

(二)杨恽yun3《报孙会宗书》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

以自然流丽的文笔写回归田园的悠然自适,苦中作乐。

二、政论(一)桓宽《盐铁论》虽然是政论,但是不烂说灾异,不频频引经据典,而是以史为鉴。

对话体政论,但是缺乏气势。

东汉时期一、桓谭(一)作品《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后汉书〃新论》(二)朴实无华,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

【选择】二、王充(一)作品《论衡》《对作》、《自纪》、《艺增》、《超奇》、《佚文》)(二)以疾虚妄为宗旨。

(三)批判内容:阴阳灾异、河洛图谶、经学学风、儒学品格。

(四)主张独创,但并不反对文辞各具特色。

三、仲长统“狂生”【选择】(一)作品《昌言》辩论色彩,言辞激扬。

《乐志论》潇洒美丽,老庄思想。

(二)崇尚实用,变革思想。

【选择】东汉时期抒情散文一、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休书)情感真实,俳偶铺叙。

二、朱穆耿直,为官不得意,愤懑发疽ju1而卒。

著有:论、策、奏、书、诗、赋等20篇。

(一)《崇厚论》批判儒家仁义礼法遮掩下的伪善社会时俗。

崇厚:崇尚道家的“道德”。

(二)《绝交论》世人的交游无不是蝇营狗苟,假公济私。

第三章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史记》司马迁的私作,为了完成著史理想,所以有自己的史学思想。

4000余人物,拓展史载人物的阶层和范围。

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记叙视角,以人物贯穿事件。

是后世叙事文学的典范。

一、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史官世家。

李陵事件:遭受腐刑,忍辱著史。

二、纪传体通史【简答】(一)核心1、本纪:历代帝王兴衰沿革(纲领)。

2、世家:王侯各国状况。

3、列传: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

(二)补充1、表:依照年月摘记大事。

2、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

三、文学成就【论述】(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简答】1、主要事件和典型细节配合。

2、多种材料详略互异的穿插描述。

3、互见法【名词解释】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臵入别人的传记中描述,以表现人物性格的侧面。

(二)写人的经典手法【简答】1、个性化的语言。

2、人物间的对比衬托,展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

3、把人物放入特定的环境中。

4、细节描写或者心理描写(例如他人的语言或者人物独白)。

(三)历史评价【选择】史传散文、叙事文学的典范。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二节《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对纪传体的继承: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简答】一、班固字孟坚【选择】为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等人成《世祖本纪》。

另有作品《白虎通德伦》《班兰台集》17卷班婕妤——班彪——班固、班超班昭二、《汉书》的成书情况【选择】(一)大部分是由班固完成。

(二)“八表”及《天文志》由马续及班昭完成。

三、文学成就【简答】(一)叙事平实稳健。

(二)语言典雅凝练。

(三)文章结构严谨。

(四)人物:短篇之中绘声绘形,传达神貌及其性格。

第三节其他史传散文一、袁康《越绝书》各篇独立,记载着地理占气。

二、赵晔《吴越春秋》【名词解释】连贯成篇,更具有文学性。

前5卷,吴国史,讲伍子胥去楚投吴,破楚报仇的故事。

后5卷,越国史,勾践卧薪尝胆,忍辱灭吴。

《吴越春秋》对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等叙事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两者的共同内容、形式及影响【简答】(一)史实描写再添加一些荒诞故事。

(二)包含一些神话传说。

(三)与后世传奇小说相近。

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五言诗的起兴和成熟【简答】一、《诗经》中已出现片段或全章的五言诗。

《卫风〃木瓜》、《小雅〃北山》二、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民歌中偶见五言者。

《孺子歌》三、西汉时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大。

四、东汉时的乐府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

《陌上桑》、《长歌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东汉〃应亨:最早出现体制完整的五言诗,但是艺术上比较呆板。

【选择】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

【选择】第二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古诗十九首》代表着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选择】一、《古诗十九首》【名词解释】最早见于《文选》【选择】,编者把这些亡逸作家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

不是一时一人之作,产生的年代应在东汉顺帝末至献帝前。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思内涵。

二、艺术成就【论述】(一)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风格(最鲜明的特点)。

《行行重行行》,可以理解成游子想念妻子也可以理解成妻子想念游子。

(二)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迴车架言迈》、《涉江采芙蓉》(三)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去者日已疏》、《西北有高楼》、《迢迢牵牛星》其他一、苏里诗【名词解释】见于《文选》、《玉台新咏》,并非苏武与李陵的作品,但应该是汉末之作。

感情沉郁,叙事写景浅近自然,与《古诗十九首》十分相似。

第三节汉乐府一、什么叫“乐府”【选择】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不晚于武帝就存在。

西汉:太乐令(雅乐)、乐府令(民间俗乐)。

西汉末年,汉哀帝罢黜乐府并入太乐机关。

东汉:太予乐署、黄门鼓吹署。

晋宋之际:乐府才成为诗体的名称。

二、乐府诗歌的分类【选择】东汉末〃蔡邕:四类。

南宋〃郭茂倩:十二类。

后世多采用郭茂倩的分法。

三、艺术特色【论述】乐府民歌的创作精神与《诗经》一脉相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一)题材承变与《诗经》民歌一样,继续咏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但色调上更悲凉厚重。

1、讽刺达官显贵《鸡鸣》2、人民厌倦战争《古歌》3、婚恋诗《江南》也有周民歌中鲜见的题材。

1、倾诉生活艰难困苦《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2、漂泊流荡的诗《艳歌行》、《悲歌》(二)艺术表现手法的演变1、与周民歌相比:(1)叙事成分增多。

(2)情节增多。

(3)人物塑造更形象化。

2、感情浓郁直抒胸臆的作品也善于比兴叙描。

3、形式:(1)音节单双配合,韵律富于变化,增加表现力。

(2)体式上从四言发展成五言或者杂言。

4、语言质朴浅白,多用对话和口语。

看似笨拙滞涩,似顺口溜,但是富于表现力。

第五章汉赋两条线索【简答】(会要求列举某个时期某种性质的作品)一、骚体赋时时出现,延续不断。

二、讲究铺排描摹的汉大赋兴起、发达和演变。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赋篇》。

荀赋咏物寓意,篇幅短小。

西汉初期(强调从骚体赋到汉大赋的演变)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旱云赋》等《西京杂记》详细见后新体赋枚乘《七发》★汉大赋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杨雄《蜀都》、《校猎》等(某篇运思新拓展)西汉中后骚体赋汉武帝《李夫人赋》(怀人赋)刘歆《遂初赋》班婕妤《自悼赋》抒情小赋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咏物赋孔臧《杨柳赋》、《蓼虫赋》王褒《洞箫赋》★东汉时期(汉大赋到小赋的演变)骚体赋班彪《北征赋》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云赋》蔡邕《述行赋》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穷鸟赋》、《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京都赋(属汉大赋)杜笃《论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第一节 西汉初期从骚体赋到汉大赋的演变一、贾谊《吊屈原赋》 《鵩鸟赋》 《旱云赋》 《惜赋》 《虡ju4赋》二、《西京杂记》梁孝王忘忧馆时的豪七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