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科
历史
课题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过程
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史料,经过学生对知识的对比,深刻感受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物质、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2.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C)
A.中华书局B.三联书社C.商务印书馆D.《文汇报》馆
3、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是由于(C)
①照相②电视③电影④报纸的的传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课下搜集:收集老照片谈谈生活的变迁。
板
书
设
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火车轮船电报
3、补充内容:
①中国人第一次见火车的情景: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弛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
“诧为奇观”的。他们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②电影: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获奖影片——《渔光曲》。
③中国近代各时期创办的报纸名称:《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民报》,《新青年》、《每周评论》。
4、深度思考:
探究①: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探究②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还有什么影响?
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结:西方文明的入侵,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掠夺,中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从根本上讲,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探究③这种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亲身体会到?
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
①回答时要以“原来......后来......”的形式
②谈谈这些变化的影响。
2、教师多媒体配合指导
①交通:马车,轿子,船(人力)——蒸汽轮船,火车
②通讯:信件——电报
回顾,感受,理解
(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民主化)
小组合作
对比归纳
回答(影响)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推动社会进步。
感受
回顾旧知
讨论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入侵中国,西方文明随之传入
火车的开通,也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
理解
温故知新
加深印象
学会辩证的认识历史问题。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同学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进步的发展趋势?
刚刚我们谈到的仅仅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一、变化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整理近代中国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及社会习俗”三个方面的变化,要求:
总体上讲,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革是趋向于近代化的,是进步的。
思考理解
回答
1火车、轮船和有线电报。2照相、电影、报纸和出版。3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
初步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史观
复习学过的知识
形成整体认知。
作
业
设
计
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是(B)
A.唐胥铁路B.淞沪铁路C.滇越铁路D.京汉铁路
使人们之间变得更加紧密。
通过回顾旧知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线索。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对比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锻炼表达能力,展示自我风采。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③文化生活:看戏、杂耍——照相、看电影;出现传媒业(报纸);商务印书馆的建立
④社会习俗:女子缠足,跪拜礼,“老爷、大人”的称谓——废止缠足,剪辫,易服;鞠躬,握手礼;“先生、君”的称谓。
二、关系
在教师指导下探讨第一目与后两目的关系:
结:第一目属于物质文明的变化,二三目属于精神文明,正是由于物质文明的提高推动了文化生活方面的革新与进步。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共学习了三个问题:“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请大家集体回答每一个大目下面的具体表现。(说明:指新的事物)
情感
态度
1、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起了巨大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2、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发展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2.文化生活的变迁。3.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感悟社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
教学媒体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照相电影报纸出版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