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辽宁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评估标准(同名27674)
辽宁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评估标准(同名27674)
学校有门户网站,并有专人管理互动栏目,得0.2分;能通过因特网进行外部访问,得0.1分。
实现与省、市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等网站的链接,得0.1分。
学科(每科)教研组有主页,1个学科得0.1分,最高1分。
建成网络监控系统,得0.2分。
建有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能与上级部门联网召开远程会议,得0.2分。
有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教育教学和多媒体软件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得0.2分。
教师教学应用
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满分0.5分。
学校按要求在相关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得0.5分
成立计算机课外活动小组,扩展知识,满分1分
利用课余时间在原有课程内容基础上增添新内容,参加各项大赛,得1分。
教育技术在课前(备课)应用,满分2.5分。
学科教师网上备课,搜集、下载教学资料,20次/学期,得1分。
单元教学小结(word文档),骨干教师1次/单元;任课教师2次/学期,得0.5分。
学生应用
能在课堂或课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满分2分
具备在课堂上参加网上学习的能力。查询、搜集、下载资料,发布信息,得1分
课后能自觉访问教师、校园及相关网站自主学习,得0.3分
参加“家校通”和网上远程学习,得0.2分。
学校通过“校务通”平台开展校务通讯,得0.2分。
有教研平台,可实现在线备课、课件制作、组卷、考试及视、音频点播,得0.2分。
有学生学习与资源管理平台,可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管理、资源库及资源的扩充与兼容,得0.2分。
三、资源建设(满分10分)
项目
内容
评分标准
资源库
学校有较大存储量的信息化资源(满分4.5分)
学校有信息化教育资源库,优质资源存量(网络版)100G,得2分。
加入辽宁省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网会员并承担某一年级某一科目建设,得1分。
有教师自建资源库,最低2G心会员,得0.5分。
电子教材
有种类齐全,容量充足的电子资源(满分1分)
教学用录音带:外语、语文学科与教材配套,每册2套,得0.3分。
项目
内容
评分标准
教师教学效果
骨干教师和一般学科教师能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效果较好,满分4分。
骨干教师能有机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抽查听课,优质课比例达到50%以上,得2分。
一般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满意度达到80%以上,得分2分。
课堂效果
应用教育技术手段后,学生主体作用得以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很好,满分5分。
至2004年底,学校教师男50、女45周岁以下者100%参加过区级以上(含区级)信息技术培训并获得相应证书,得1分。
学校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1人加0.05分,最高分为2分。
学校教师参加Inet未来教育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1人加0.1分,最高分为3分。
电教专业人员每年参加县(市)级以上专业培训两次以上,得0.4分。
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占80%,得分2分。
教学模式与传统传授式教学模式比较,有较大突破的占100%,得分1分。
将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认知工具的学生达到80%,得分2分。
学生成绩
学科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通过活动得以提高,满分5分。
积极参加各学科学习竞赛并获奖,得分0.5分。
近三年来,参加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得0.5分;参加市中小学奥林匹克程序设计比赛得1分;获校团体奖加1分;参加全国、省各项信息技术各项比赛得0.5分,成绩优异(获一、二等奖以上者)的得0.5-1分。(最高4.5分)
视听阅览室、音像资料室:20人次/周,得0.5分。
德育应用
利用现代媒体组织大型教育活动,开展学生各项课外活动,开办家长学校,满分为0.5分
利用现代媒体举办各种大型教育活动最少10次/学期,得0.2分。
利用现代媒体组织学生各项课外活动最少8次/学期,得0.2分
开办家长学校最少4次/学期,得0.1分
六、教学应用与效果(满分15分)
有通过“网络安全和管理”培训认证的教师,每个得0.2分(最高0.4分)。
组织活动
积极开展、组织本校现代教育技术评优活动和培训,满分1.5分。
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评优、成果交流活动(优质课、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课件、学生电子作品等)每年一次,得1分。
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校本培训(每年一次以上),得0.5分。
规章制度
经费保障
相应措施落实,经费到位。(满分2分)
学校有教育技术设施使用、管理与维修制度,责任到人,记录完整,得0.5分。
学校有用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和应用研究的经费保障,投入落实的经费每10万元得0.1分。(最高1分)
经费使用有帐目,符合财会制度,账物相符,得0.5分。
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满分15分)
学科教师自制辅教、辅学课件,10课(件)/学期,得1分。
学科教师参加网上交流、研讨活动,5次/学期,得0.5分。
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满分5分。
应用多种媒体组合教学,每位任课教师30节/学期,得2分。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每位任课教师10节/学期,得3分。
教育技术在课后(辅导)应用,满分1分。
应用网站辅导学生,骨干教师50人次/学期、任课教师15人次/学期,得0.5分。
建有单独的网络中心机房,得0.2分
中心机房的每个服务器,得0.2分;有路由器(硬件),得0.1分;有8小时/千瓦以上后备电源,得0.1分。(最高1分)
校园网络接点到每个班级,得0.4分;到每个办公室,得0.3分;到每个专用教室,得0.3分。(最高1分)
校园内建有大屏幕电子公告牌,得0.1分;配有触摸屏查询台,得0.1分。
有8个信道、终端进每间教室的双控、闭路电视系统,实现班班通,得0.5分。
建有校园电视台(电视演播室),得0.3分。
建有校园广播系统,得0.1分。
网络软硬件系统与应用
网络设施齐全,网站建设合理,各种平台建设功能齐全。(满分6分)
建有校园网并接入因特网(宽带),100兆以上(含百兆)光纤接入,得1分,10兆光纤接入,得0.5分,ADSL接入得,0.2分
学校每年为教师订阅,包括《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在内的各种教育研究刊物10种以上,得0.2分。
教学资源收集与共享
能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资源的共享共建,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满分2分)
充分利用互联网、城域网、卫星地面接收等多种资源为教学服务,形成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得1分。
学校有至少1个多媒体教室或报告厅,每个得0.1分,最高0.3分。
将日常教学的教室配置成多媒体教室,每个得0.1分(最高1分)。
有专门制作高级课件的制作室,能够制作多维动画并处理视频,得0.3分。
有供学生使用的电子阅览室:最低30㎡,得0.2分(最高0.3分)。
建有数字化、实验化教室,如机器人、数字物理、MiDi音乐等,每个得0.2分(最高0.6分)。
辽宁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评估标准(同名27674)
辽宁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评估标准
一、组织机构与管理(满分5分)
项目
内容
评分标准
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机构,学校领导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教育信息化有正确的认识。(满分2分)
学校建有5人以上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得0.2分。
分管校长任领导小组负责人,得0.2分。
科研能力
学校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满分1.5分)
科研课题负责人具备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实验的能力,得0.5分
有50%以上的教师具备参加各类各级科研课题实验的能力,得0.5分
100%骨干教师主持区级以上(含区级)课题,得0.5分。
获奖成绩
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现代教育技术评比活动并取得良好成绩。(满分9分)
参加历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省级每个得0.5分,市级每个得0.3分;二等奖省级每个得0.3分,市级每个得0.1分;三等奖省级每个得0.1分,市级每个0.05分;优秀奖省级每个得0.05分。(不得重复加分,最高1分)
参加省级历届 “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课件:一等奖每个得1分,二等奖每个得0.8分,三等奖每个得0.5分,优秀奖每个得0.2分。(最高2分)课例:一等奖省级每个得1分,市级每个得0.8分;二等奖省级每个得0.8分,市级每个得0.5分;三等奖省级每个得0.5分,市级每个0.2分;优秀奖省级每个得0.2分。(不得重复加分,最高4分)
90%的专任教师能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展教研活动、管理班级工作,得1分。
80%的教师能较熟练地制作教与学所需的多媒体课件,得1分。
5%的教师具备研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得1分。
电教人员每人每学年协助授课教师上整合课不少于10次,得0.5分。
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00%有个人主页、1%有个人网站,得0.5分
有教学用各类资料、素材光盘100G以上,得0.5分。
配有容量不少于50G的电子图书和电子报刊,且每年有补充更新的内容,得0.2分。
纸质教材
有校本教研文字教材、各类教科研成果汇编、办学经验材料。(满分1分)
有校本教研文字教材10万字,得0.3分。
有各类教科研成果汇编、办学经验材料(准出版物)20万字,得0.5分。
计划总结
学校有近期和长期的相关规划。每个学期有工作计划和总结。(满分1分)
有数字校园或教育信息化5年规划,规划具有可行性和发展性,得0.3分。
每年都有教育技术工作计划和总结,计划和总结中包括教育技术发展、应用研究、资源建设、教师培训规划;每篇计划(或总结),得0.1分。(最高0.4分)
教育技术能力测评工作列入教学计划,为教师考评的一个重要内容,得0.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