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摘要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热点和突破口。
我国对中学生心理行为也开始关注;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方面正在探索。
结合国际上综合化和整合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体系。
学校体育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心理行为;运动负荷;情绪1前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1]。
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学校体育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基础[2]。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应该紧紧围绕健康,促进这一重要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能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河南省洛阳市三中二年级的两个班级的学生。
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通过调查并阅读了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健康学报、体育行为等有关的文献资料,为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2.2.2访谈法在05年8月 10月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话题走访了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部分专家老师和新乡市三中部分学生。
3结果与分析3.1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
尤其是心理上有待于锻炼,他们情绪不稳定,具有两极性和矛盾性特征。
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中学生从小学步入中学后,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3]。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成绩不理想呢?我们又该怎么样通过体育课采取相应措施呢?3.1.1破罐破摔心理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操行等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心理,行为上也表现孤独与胆怯。
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恰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应该通过体育发现其特长,从而增加自信心。
3.1.2耐挫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减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循序渐进,自信程度较低的人,往往会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陷入种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中,比如当比赛时获得好成绩,可能把它归功于自己的运气,失败时则责怪自己的无能。
要培养自信应采取的相反态度把成绩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对失败则冷静的分析客观因素而不是责怪自己,不要环境和他人影响自己的目标。
3.1.3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生紧张,而且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缺少自信心,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表现不佳时,更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往往无所适从。
可以做一些游戏,充分发展他们的自我创造能力,让他们体会各种方法,从而改变他们的心态。
3.1.4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大、不稳定、容易冲动。
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具有耐力性的项目如长跑等。
3.1.5人际交往不适应当代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具有团体性的项目。
比如:接力赛、团体操等,从而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
3.2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见表1﹚:结果表明乙组效果最好,轻松的健身活动,胜于服用药物。
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4]。
这说明: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特别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越来越重要。
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发挥。
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如何在体育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表1患有神经性过敏紧张和失眠中的老年人(30人)组数(人数)状态效果甲组(10)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效果次之乙组(10)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健身活动效果最好丙组(10)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健身活动效果最差3.2.1要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在体育运动前要有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的状态。
3.2.2在体育运动中注意力要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健身方法等方面上来。
3.2.3要尽力使体育运动轻松可以在体育运动前听听音乐,也可以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起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在活动中互相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3.2.4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
如我们上一节长跑课前可以上课前先照照镜子,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给自己一个微笑。
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健壮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
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如果发现镜子中的自己面色苍白、眼圈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是就告诉自己:“一到操场我就有良好的感觉。
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容易被情绪制服的人”。
于是挺气胸,毅然接受挑战。
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3.3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3.3.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
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5]。
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则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的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3.3.2因材施教,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该选择一些简单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
3.3.3多样性与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3]。
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
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3.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7]。
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可能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3.4充分利用体育教育手段来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3.4.1适度的体育锻炼人在受到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和懊恼之中。
如果这时候去从事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到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3.4.2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曾有人作过调查,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2]。
曾调查实习过的一个班级,关于他们对各门学科的满意度,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学生对目前学校体育教育课持满意态度。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其实践性十分明显。
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节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做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与信赖、理解与团结。
通过身心的不断的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4结论体育能发展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提高,同时也较大影响体育教学质量,良好的心理状态更能促进学生适应能力及人际关系等;在体育教学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心理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利用体育运动调节学生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1]《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61-80.[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80-113.[3]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22.[4]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8-49.[5]马奇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6-137.[6]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9:132-133.[7]李林.运动愉快感与锻炼的心理效益[J].山东体育学报,1999,5(1):40-42.[8]朱唯.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J].体育与科学,2001,10(5):120-122.[9]余展飞,杨新发.现代心理卫生科学理论与实践[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6):128-129.[10]薛海峰.论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