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的媒体也频有报道。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在自己一年来教学实践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了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焦、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困难和挫折。
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
本次的心理培训指导是我收获匪浅,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心理健康对知识教育的影响重大,我们作为教育系统的基线,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是同等重要的。
面对新课程的要求,下面我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谈谈个人的看法。
社会飞速在发展,人的关系也日益紧凑网络化,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小。
处于青少年的他们似乎也在这个是非难分的世界里变得不知所措或社交不当。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适者生存自古就是铁的道理。
然而,如今有太多的学生都在经济优越和备受溺爱的环境下学不会长大,学不会与人相处,学不会奉献社会。
就是说,现在的很多学生都处在”亚健康”状态,譬如,过分理想化,幼稚化,自私,自卑,自傲,唯我独尊等等。
社会是个大家庭,是个团体生活的地方,人只有互帮互爱,学会容忍和谦让才能很好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或亚健康状态的个体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学生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与异常行为,使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得到维护,也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曾一度惊动全社会和网络新闻点击率极高的是一个高三毕业生由于耐不住父母的高期望和学习的压力,狠心杀死自己的亲身父母。
这是一个让社会震惊、不能接受又不能不接受的事实。
很长一段时间,网友在博客或论坛上产生很大的反响。
我们也在纷纷地反思着如今的基础教育。
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当然,父母在处理教育过程中是否出现偏差?但我想说的是,这个高三的学生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身父母的一个不可抹杀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使他们学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这个高三毕业生就是缺乏如何缓解压力和调整心态的心理素质,以致于造成令人寒颤的悲剧。
在我的教学当中,总结出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⑴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
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我班就曾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从初中就沉迷于玩电脑游戏,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喜欢自己干自己的,不开心的时候也是因为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只会拿自己的身体自残来进行发泄,那么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焦虑症的表现。
⑵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但是往往这些问题是家长们忽略的问题,却对学生造成很严重的心理上的影响。
据我调查,我班上有拍拖现象的同学大部分都是父母离异,他们觉得家里根本给不了温暖她们,心灵上是孤单的。
但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只会责备自己的孩子拍拖,但没有认真思考过当中的原因或尝试去寻找正确的引导方法。
⑶学习竞争带来的无形压力。
即使我们在唱响素质教育这首流行曲,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是实行应试教育。
没办法,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成绩更好的考核手段。
或许应试教育实在根深蒂固吧,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虽然我们老师一直在鼓励学生大胆把心中所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提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可是,似乎到考试的时候标准答案大多数还是只有一个。
结果确实被我们每个人看得太重了:从6岁开始弹古筝,本来水平已经很高的,这位同学不但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而且还要面对术科方面的突破,但是在一次演出当中失败了,这位同学感觉得相当的失落,结果成绩急速下降,甚至对于古筝采取放弃的态度。
成绩在他眼中比什么都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讲究科学方法去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
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徒劳的。
(2)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
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
我们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
帮助他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人格。
(3)善于等待:解决心理问题需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
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4)另外,我觉得学校也可以配合心理老师开展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
这样,他们也具备一些能够解决他们常见的心理小问题。
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般是正常和健康的。
但是学生还是有时候会存在一些小困惑,在我们眼中的小事。
如果困惑没有及时解决,让它越积越多,当它超过了自己的承受力,就会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形成孤僻、懦弱、粗暴等人格阻碍。
有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简要地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
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
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
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出现独立的需要。
产生这种矛盾,学生特别需要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
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做到应有尽有,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学习上过分计较成绩,而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甚至不以为然。
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进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比如: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
他脑子特别的聪明,人也很活泼好动。
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情,没有做不好的。
但是,他特别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下课老是动手动脚惹同学,上课也喜欢插嘴。
当他不喜欢的时候,考试卷子也不愿意写一个字;当他受到委屈时,就喜欢装病不上课,吵闹着要回家。
班里面的学生都特别不喜欢他。
作为班主任,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和家长进行沟通。
几次想把家长请来学校,但家长一直说工作忙,没空。
直到小孩在学校与其他同学打架,弄得鼻青眼肿,需要双方家长进行调解时,才愿意露面。
家长的不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学生的一切行为,只是为了要引起家长、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注。
后来通过几次的谈话,学校的相关部门也和家长进行了沟通,教育家长要多关心小孩,要用鼓励的方法让他改掉坏习惯,要让小孩有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学生的行为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科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第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老师。
有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
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
要如何树立楷模,我认为老师先要尊重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其次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
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老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最重要一点是要讲诚信。
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不能答应学生的事情不做,更不能在学生面前无所顾虑地讲话。
第四,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渗透。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小学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新课程的理念最重要的有几点:一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二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特别是班级的“后进生”,应该给他们机会在课堂上展示,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三是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善于观察学生,引导学生。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对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个重要的保证。
总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心态,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