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的德育教育思想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90)、《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阐述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
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
"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
他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德行对于绅士如此重要,德育也就自然成为绅士教育的核心了。
在洛克看来,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坚忍、节制等品德。
理性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它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
仪礼是指处世做事要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
洛克认为"在多数的情形之下,作事态度的影响较之所作的事还要大。
"礼仪对于绅士来说十分重要,"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洛克希望年轻的绅士能够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务使他的一切言谈、容颜、动作、姿态、位置等全都合适。
坚忍是其他德行的保障与支柱。
"真正的坚忍是当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灾祸或危险的时候,他都能够镇静自处,尽责不辍。
"在洛克看来,坚忍需要勇气,一个人没有勇气是很难尽责的,很难具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节制是德行的一种基本原则,没有节制能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洛克告诫年轻的绅士:"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绝目前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能的危险。
"鉴于德育的重要意义,洛克建议应当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他说:"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
"至于德育的方法,洛克提出了如下建议,教育方法应适合儿童的"心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一是要用"说理"的方法。
洛克认为,说理要符合儿童的能力与理解力,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
说理的时候,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是利用榜样的力量。
洛克认为:"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
"三是多练习,少讲规则。
洛克认为,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导师和父母应当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他们养成习惯。
但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可太多,否则花样太多,把他们弄得头昏眼花,反而一种习惯都培养不成。
四是奖励与惩罚适当。
洛克认为,在儿童的德育中奖励和惩罚是应该采用的,但方法应得当。
如果妄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那简直是牺牲了他们的德行,颠倒了他们的教育。
洛克明确反对体罚,认为体罚是种奴隶式的管教,因为它"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
教鞭威迫着的时候,儿童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见,知道不会受到处罚的时候,他便愈会放任他的本来的倾向"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孟柯(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是鲁国贵族盂孙氏的后代。
孟柯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起来,称之为孔盂之道。
1、尚志养气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一个人最主要的问题是立志。
齐国王子问孟子,"士干什么事?"孟子曰:"尚志"。
意思是使自己志向高尚。
王子又问:"何谓尚志?"孟子回答说:"行仁义罢了。
居住于仁,行走由义,这就叫志行高尚。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
孔子把这称为"杀身成仁"。
孟子把这称为"舍生取义"。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并有,即便牺牲生命,也要保全道义。
生死与荣辱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宁愿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
死虽可恶,但还有比死更可恶的行为,就不应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个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实现其道德理想。
可见孟子认为道德生活比个人幸福、比个人生命都重要。
在立志问题上,孟子与孔子不同之点在于,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
"气"是什么?孟子认为"气"是充满人身、能够影响肉体运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营卫气血"之"气。
,有点朴素唯物主义的气息。
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可以质变,逐渐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浩然之气",它是正大刚直之气。
所谓是“吾养吾浩然之正气。
”孟子的养气说,表现出高度推崇理性自觉与坚定志向的作用。
于是他的"浩然之气"实际上使成了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
他认为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这种人可谓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作为道德上的气节操守,是有积极意义的。
2、反求诸已孟子最服膺孔子的内省方法。
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
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才能够有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便反躬自责。
孟子以为一个人的祸与福,都决定于他本人的作为。
他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祸害或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一个人要"自求多福",不可"自作孽"。
他常引《商书》太甲的话:"自作孽,不可活"。
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无法挽救了。
孟子多次强调反求诸己,在协调人与人关系中,厚于责己,不要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他还说,不要埋怨超过自己的人,"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而已"。
意思是说,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3、改过迁善(略)4、意志锻炼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
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经常是由于他处于灾患逆境之中;那些孤立之臣、庶孽之子,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他们往往通达事理。
孟子还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人常在困难忧患中自下而上成长。
他历数传说中的尧舜、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任大事的人,都曾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和被选拔出来的。
于是他得出结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苫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意思是说,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体,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
一个人错误常发生,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能有所愤发而创造。
这里孟子虽打着天命的旗号,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可是讲的却是完全不依靠天命的道理,要人奋发有为,时刻处于兢兢业业之中,有所警惕,有所激励,勇于斗争。
以此修己则可以造就英雄,以此治国则可以免患图强。
孟子这段话是十分深刻的,反映了道德教育与修养中的一条规律,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乃是造就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必备条件。
亚里士多德论德育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
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
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字乱了,编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