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每个子女都会受到父母婚姻关系的影响,父母之间有问题的婚姻关系往往成为迫害子女的温床。
所以,生长在这种婚姻关系中的青少年注定会有问题。
一般而言,有问题的婚姻关系可以从倾斜、矛盾、缺位和分裂四种状态加以讨论和分析。
1.倾斜状态的婚姻关系平衡是婚姻关系的第一原则,倾斜是另一种“平衡”。
早在五十年代,从事家庭治疗的精神科医生就提出了“ 婚姻倾斜”的心理学概念,该观点认为,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当中的某一方在婚姻中充当情感角色、家庭功能上的“监护人”或“控制者”,而另一方则将自己降格为一个“依附者”或“未长大的孩子”,享受全能的配偶的庇护,接受全能配偶的支配与控制,并放弃家庭角色(父亲或母亲)所赋予的责任时,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会出现严重倾斜,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控制依附型”的婚姻关系。
譬如,妻子是一个全能的控制者,内外“当家”,主导一切事务。
丈夫除了工作之外,在家庭中没有观点、没有原则,依附于妻子,活像一个听话的“大男孩”或“佣人”。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女儿可能会认同母亲成为潜在的“控制者”,她同样无法产生对父亲的依恋需要,长大以后也会控制男性而不会依恋和尊重男性。
儿子则认同父亲成为又一个“依赖者”,小时候依赖母亲的照顾,成人后成为恋人或妻子的“小孩”。
大多数情况下,控制者往往也是一个操心者或付出者,她也需要一份情感关怀,渴望被支撑。
如果那个充当“控制者”的母亲,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无助、焦虑等情绪,并指责、抱怨作为“依赖者”的丈夫,孩子的情感认同将发生改变。
女儿体验到母亲命运不济,转而会悲观地看待女性的命运。
她们有可能极不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反向认同男性,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角色上的“男孩”、“假小子”,以此为母亲分担痛苦、减轻焦虑。
其潜台词是:我不是女孩,所以我不会像母亲那样不幸!或者,她会寻找一个强大的、理想化的男性,作为自己的婚恋对象。
儿子体验到母亲的痛苦,则会不接受现实父亲的无能,而“理想化地”拔高自己,成为一个看似懂事、成熟、听话的“乖孩子”或“ 小大人”,心怀“英雄情结”。
其潜台词是:这男人真窝囊,真无能,我可千万别成他那个样子!其实,在内心中的另一面,这个儿子又不可避免地会像父亲。
“倾斜状态的婚姻关系”常常隐含着一种内在补偿和和谐。
换一句话来说,没有一个怯懦的父亲,也不会冒出了一个强悍的母亲,两者谁是因谁是果很难分清。
而青少年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却将这种倾斜关系视为正常,从而失去了成为平等关系的能力,要么依赖,要么强权。
2.矛盾状态的婚姻关系许多青少年都是在“父母的战争”中成长的!应对这种状态的父母关系往往使孩子们变得“ 圆滑而成熟”。
孩子们一再地被父母灌输这样的思想:我们吵架是因为你,是你让我们一家都不幸福!“懂事”的孩子不得不为此深深自责,希望自己能恢复“正常、健康、优秀”。
可是,孩子们也看到,他们不时惹出来的麻烦真的能让父母不再争锋相对,并显出一副夫唱妇随的状态,孝顺懂事的孩子在享受自己功劳的同时,内心中充满了矛盾:他们渴望自由和自我的成长,可是父母需要他们,他们不能走开;他们希望自己能“正常”,可同时又如此享受自己的“问题”给父母带来的和睦。
父母自私地将孩子拉入自己矛盾的婚姻关系中,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情感寄托,并用孩子的“问题”来填充夫妻之间的情感冲突。
在父母享受彼此之间不再有矛盾、冲突,而能够志同道合时,这种津津乐道的态度进一步促成了青少年向着有心理障碍的方向恶化。
很显然,孩子成了婚姻危机的替代品,他们其实是在替父母的婚姻“生病”。
“双重束缚”是家庭治疗大师贝特森对家庭动力学中一种矛盾情景的经典描述,该观点认为:“双重束缚”是这样一种情景,即父母之间以及父母和子女之间交流时,在关系水平和内容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矛盾,这使得整个家庭在交流时发展出了一种矛盾的不确定性,夫妻之间不知道配偶是在关心自己还是抱怨自己,孩子在模仿学习沟通方式的时候也不知道父母是真的关心自己还是抱怨自己。
正如父亲说:“我这样做是为了爱你!”而孩子却感觉到接下来可能是大祸临头。
贝特森认为这种矛盾情景是儿童产生精神分裂或情绪障碍的决定因素。
另一类更为困难的“双重束缚”,发生在个性分化不良或情感分裂的家庭,孩子无论依从母亲还是依从父亲都会遭到另一方的责难,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能得到双亲肯定或否定的观点。
有时候双亲为了回避自身的冲突,要么观点含含混混,要么就各行其是、互不干涉。
孩子既不能在家庭里找到规则,也形成不了有效的交流,凡事得先看父母的脸色,猜测父母的心思,难以适从。
3.缺位状态的婚姻关系在一些家庭中,由于父亲或母亲长期出门在外,个性松散自由、放任不羁、没有责任感,懦弱无能,人格缺陷等原因,会出现了一方“缺位”的现象。
不论是父亲缺位还是母亲缺位,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父、母之一缺位,“缺位”作为一种严重的家庭结构性缺陷,必然会对孩子的情感发育造成影响。
缺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会因孩子年龄阶段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后果。
一般认为,对三岁之前的婴儿而言,母亲的缺位是不堪设想的���它将直接导致孩子早期的母婴依恋发展不足,使其对世界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但是,对于三至六岁处于“俄狄浦斯阶段”的学龄前儿童来说,“异性别父母”的缺位,被认为是影响孩子情感发育的严重事件。
即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儿子而言母亲不能缺位,对女儿而言父亲应该在场。
对于以后的青春前期(即12-15岁的“后俄狄浦斯阶段”),这一提示仍然具有警示意义。
“父亲缺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父亲缺位,容易造成“母子同盟”或“母女同盟”的单亲关系任性发展。
同时带来的深层影响是孩子的“自动补位”现象,“补位”是指,孩子会自动地填补所缺失一方的心理位置,并表现出那个位置所具有的情感特征。
即儿子要放弃自己的“儿子”角色,女儿要放弃自己的“女儿”角色,以“父亲”的心理角色来对母亲,潜意识地和母亲构成一种补偿性的“婚姻关系”。
对男孩而言,这容易导致其极度恋母,他们或者过分依赖与母亲的关系,或者情感上“放不下”母亲;对女孩而言,不受竭制的母女关系,有可能成为青春期或成人之后“同性恋”的情感原型。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有时也会成为父亲腿上的一个“袢马绳”,母亲会主动地给丈夫呈现甚至夸大孩子的问题,以此来向丈夫“索取”应该得到的关心。
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永远长不成熟的丈夫,一个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但是,在丈夫还没有长成熟之前,“母子同盟”是对家庭功能的补偿。
根据家庭病理学说的观点,“母子同盟”能让孩子成为夫妻个性冲突的投射“容器”,夫妻无意识的把自己婚姻中的问题转嫁给孩子,孩子就像一个替婚姻受罪的“道具”。
4.分裂状态的婚姻关系心理学家塞奥多尔?利兹用“婚姻分裂”来描述一类婚姻关系,他在研究儿童精神病(躁抑症)< /p> 时认为:当家庭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结构和角色分化,夫妻之间过分独立,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亲密依赖。
甚至是夫妻同床异梦,彼此疏远,满怀敌意的竞争时,他们会拼命试图从孩子身上得到忠诚与亲近,导致孩子无力适应。
孩子会强烈的感觉到家庭内部的不稳定以及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迅速发展起一种自我控制,来应付或摇摆家庭中的对立观念或者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模式中,用自我“分裂”来补偿性地满足父母对婚姻关系的需求,以维持家庭分离中的统一,冲突中的和谐。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平衡是靠孩子的勇于“自我牺牲”来实现的,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家庭维持的一种要件。
但补偿总会有个极限,一旦缓冲失败,孩子可能陷入大麻烦,要么过度控制自己——抑郁,要么就是发泄性失控——躁狂,并持续摇摆在这两种情绪状态中。
过度控制的孩子可能会把这种家庭冲突潜抑在内心深层,成为成年神经症或心身疾病的心理根源。
而失控的孩子往往会反叛“家庭现实”,逼迫父母改变态度,调控家人,这种失控在临床医学上被称为儿童神经症或儿童精神病。
相关案例:小璇,女,15岁,初三学生。
由父母陪同做心理咨询,母亲自述:女儿任性、娇气、脾气古怪,动不动就在家里摔东西,不想上学,1个月前,曾割脉自杀。
父亲怪怨母亲对孩子太娇惯,母亲痛恨父亲不称职。
以下是他们在咨询室中的一段对话:“她以前很乖、很懂事,可现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已经有2个月没去学校了,也不肯吃东西,身体越来越差。
我们很担心她。
”妈妈忧心忡忡地说。
“你能不能少说两句?听你唠叨,我耳朵都快生茧了。
我们今天不是来听你唠叨的!”爸爸不耐烦地打断妈妈的话。
“我不将情况说清楚,咨询师怎么帮我们?你这人就这样,别人做事你看不顺眼,你自己又什么也不做。
那行,我不唠叨了,你说吧,我知道你水平高,会说话。
”“我看璇璇的问题就是你唠叨出来的。
”“呵,怎么又怪罪到我头上了?我辛辛苦苦地将她抚养大,省吃俭用送她进重点中学,我全部心思都花在她身上,现在反倒成了罪人?”妈妈气咻咻地说。
“我早就说过,孩子要让她自由成长,你偏偏要将她送进重点中学,你看她现在都急成这样了。
”“我们家璇璇不比别人笨,别的孩子为什么都能在那个学校好好的?我看问题就在于,别人家的爸爸关心孩子、辅导孩子,你却是甩手掌柜!”爸爸立即反唇相讥:“我这是‘放飞教育’,你的‘鸟笼教育’现在算是初见‘成效’了吧——璇璇害怕走出去,离不开家了……”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地打起了嘴仗。
这时,熊璇突然“呜呜”地哭起来。
女儿这一哭,爸爸妈妈的争吵立即戛然而止。
妈妈搂住女儿的肩,轻轻拍着她的背,爸爸忙着给女儿倒水、递纸巾。
妈妈低声嗔怒爸爸:“医生说过,自杀的孩子心理上很脆弱,不能受刺激,你的嗓门怎么那么大?”“我天生就是这样的大嗓门!是你火气大,嘴一张就火星四溅。
”“我干吗火气大?是你处处和我作对!一个大男人总是斤斤计较,挑剔别人,可自己又什么也不做,出了问题将错都推给别人。
”“我‘无为’总比你‘乱为’好吧。
你的苦劳不仅算不上功劳,而且还害了璇璇。
”……夫妻俩的嗓门越来越大。
熊璇突然站起身、捂着脸,边哭边向门外跑。
夫妻俩愣住了,很快,妈妈就大喊起来:“抓住她!快抓住她!别让她又干傻事!”爸爸很快醒悟过来,“腾”地起身向门外冲去,妈妈也跟上去。
夫妻二人又是拖又是哄,终于将女儿“擒拿”归位。
璇璇在妈妈的怀抱里嘤嘤地哭。
妈妈哄劝了女儿一番后,抬起头,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
爸爸则一个劲地叹气、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