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建筑理论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建筑理论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建筑理论浅析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象学的观念:自然的思维态度和科学——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态度——自然观点中认识反思的矛盾——真正的认识批判的双重
任务——真正的认识批判作为认识的现象学——哲学的新维度;它相对于科学的独有方法。

现象学是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的哲学与方法,它与西方形而上学哲学传统截然不同。

他反对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哲学方法,主张认识事物要尊重现象本身,认为“现象”是一切知识的根源或起源。

为了彻底地认识事物,就必须将有关这一事物的一切观念、信仰、理论加以“悬搁”,放在括号内存而不论,而从直接直观到的经验出发寻求事物的本质。

在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之后,众多现象学潮流开始分化,其中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比较具有影响力的。

从海德格尔的存有论的观点来看,可以比较建筑物(building)与存有(being)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建筑和人、大地及存在有一个非常本质的关系,这是海德格尔基本的立场。

用海德格尔的观点看来,人,作为一个存在的人,有一种很特殊的功能,即人能够让万物、让现象的本质彰显出来,而且在万物之中只有人有这种功能。

这是海德格尔早期的观点。

海德格尔在晚期更进一步,他说人的特殊性和本性是在于让万物本身回到其应有的本位,人有这种功能。

[]
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探寻了人们对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先于科学解释之前的世界经验的基本层次。

他认为知觉具有使人们得以接近和近入这个层次的特殊功能,因此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去具体实在地观察和描述世界是如何将自己展现在知觉面前的。

庞帝提示人们要回到“被感知的生活世界的现象”。

在现象学的认识里,身体是个体性或思想的具现,建筑则是时代精神的具现,相类于身体的探讨,建筑的探讨也可以对现象学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在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建筑的领域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的贡献比较突出。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兴起了明确以现象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的建筑研究,舒尔茨的《存在、空间和建筑》一书是这一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

1980年,舒尔茨的著作《场所精神》,可以说是建筑现象学理论的代表作。

舒尔茨认为“场所是关于环境的一个具体的表述。

我们经常说行为和事件发生(take place,直译为占据场所)。

事实上,离开了地点性,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没有意义的。

场所是存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那么,场所一词到底如何解释呢?很显然,它不仅意味着抽象的地点(location)。

它是由具有材质、形状、质感和色彩的具体的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

这些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的特性”,而这正是场所的本质。

总之,场所是具有特性和氛围的,因而场所是定性的、“整体”的现象。

约简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将改变它的具体本质。

”[]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在本
质上是不同的,它是由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舒尔茨是从场所的结构和场所的精神两方面进行的论述。

场所精神表达了场所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特性。

它既具有建筑外部实体的空间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精神上的意义。

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

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相关的人群保持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场所的特性和意义。

场所精神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通过人和场所的互动,人们通过在生活空间中的体验,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场所的内在的特征,从而受到场所的本质的感召——使人们在世界中居住下来,并从中深刻而广泛地经历到自身和世界的意义。

在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中,场所的结构和场所的精神两者之间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场所的发展而变化。

场所的精神也随着场所结构积极的变化而以新的形式体现出来。

正如刘先觉先生在对于现象学总结中提到的“建筑现象学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是帮助人们完整理解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各种复杂联系及其意义,彻底认清当今世界环境中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而从根本上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在建筑现象学中,现象学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
凯文·林奇在他的著作《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中强有力的论述了对于都市所呈现出来的景观风貌,应当强调城市设
计,认为视觉的感受相对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使人们居住在一个井然有序、色彩调和、自明性强的都市环境中。

将城市解剖为通道、边缘、地域、节点、地标等五大部分。

通过论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更加深入的分析了城市的空间架构和城市空间的意义。

这些场所构成要素的解析对于建立具有场所感的区域是很有帮助的。

1.通道(path)
通道是指街道、人行道、运输道路、运河、铁道而言。

往往具有方向自明性与连续性的特质。

2.区域(districts)
凯文·林奇认为区域是指大块土地,观察者可以随意的出入其间,而且该土地具有若干共同性,因为地域自明性强的区域,让人很容易的去分辨都市中各区域的性质。

3.边缘(edge)
边缘是指线状之连续区域,对于介于区域之间,人们可以在边缘地带,观察其它地域之景观,亦可藉此寻找方向。

4.节点(node)
就凯文·林奇所言,都市的节点可能是广场、交通转换之处,集中在一起,散发出特色,当然,节点应该是容易让人注目、吸引人前往而聚集的一个地方或是交通汇集之处,如圆环等。

5.地标(landmark)
地标物在一个都市之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可能是一个都市
的象征物,对于都市的自明性有所助益,它也可以是生活上的一部份,聚集、等候的空间,如巴黎的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皆为相当好的实例。

[]
芬兰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马和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在现象学实践领域是比较著名的两位。

从他们的言论中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观点也受到了现象学哲学的影响。

“在孩提时代曾经非常熟悉的壁炉的细节和屋顶的形状现在已
经看不到了,但我仍然能感觉当我从寒冷的外面进入屋内,听到雨水在屋顶上的拍击声或者在火的旁边温暖我冰冻的四肢时灵魂中
的欢悦。


“我己经不能想起一幅清晰的景象—我祖父的起居室里的厚木桌,但我仍然可以想象出我自己在它旁边的座位和体验这个乡村生活的焦点—它是对我们这个大家庭和偶尔到来的客人的一种约束力。

”[]帕拉斯马认为:“任何不属于传统一部分的东西都是剽窃。

”帕拉斯马更关心对实践和历史的总体感,而不是事实上的历史及其产物。

对帕拉斯马而言,如果没有对建筑的体验本能,没有对建筑中的材料、光线、阴影、色彩、尺度和比例的知觉,那就谈不上建筑。

霍尔《寻找锚固点》中指出:“建筑思维是一种在真实现象中进行思考的活动,这种活动开始时是由某种想法引起的,而想法来自于场所。

”[]
综上,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取得了
在建筑现象学理论的进步,建筑,人,环境,场所等概念和之间关系内容的拓展,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