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之论证结构讲解一、专题详解1)知识点1例题及练习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 14~17题。
( 11分)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中的观点。
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
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
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
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
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怎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
”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引台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
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
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
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
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
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⑤“逐日淘沙定有扩,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
有急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答:15.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门分)答:16.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3分)答:17.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门分)答:14.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15.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16.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17.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
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2)知识点2总分式总分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论证方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能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无论何种形式,首先应在“总”字上下工夫,要以准确精练的语言,将分述内容的主旨概括出来,使之成为能“张目”的总纲。
同时,分说必须与总说在中心主旨上保持一致,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相互之间不可重复、交叉。
当然在实际写作时,根据立论的需要,这三种方式常常结合运用。
例题及练习满招损,谦受益满招损,谦受益。
《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勿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故此以“满招损,谦受益”来说明骄傲自满招致损害,谦逊虚心得到益处。
“满招损”的意思是便是骄傲自满会使自己受到损失。
“谦得益”的意思是谦虚会使我们得到益处。
然而,尽管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经常只是在理论上明白,却不能付之行动。
我们办事情,在取得一定成绩后,经常会被高兴冲昏了头脑,骄傲起来,便会使自己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尤其体现在多次成功后的骄傲。
关羽的骄傲自大,对外不但看不起对手,对内更是不把同僚放在眼里。
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他目空一切,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
这一切都为其埋下了失败的祸根。
果然,当关羽收取樊城、胜利在望时,忽然得报孙权偷袭自己的后方,并且攻取了公安、江陵等地,关羽慌忙撤军,企图回师江陵。
但吕蒙老奸巨猾,他攻占公安、江陵等地后,对蜀军家属加倍关照。
蜀军将士得知家属平安,一个个离关羽而去,投降了东吴。
关羽回天乏力,败走麦城,被吕蒙设计斩杀。
荆州从此落入东吴手中。
关羽多有才能啊,只因骄傲自大、轻视敌手而导致兵败、地失、身亡,一世英明付之流水,其教训何等惨痛!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借以警示自身。
谦受益,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
唐太宗能虚心听取属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生活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被称是“生民未有”的“集大成者”;宋代的无名氏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到了清代,孔子的名头就更多的无以复加:一是“圣”,二是“仁”,三是“博学”。
对于这堂而皇之的称赞,孔子的态度则是一概竟谢不敏、坚辞不受。
已知,“圣与仁”是孔子所认可的两个重要人生境界。
孔子认为自己还远未达到,但是自己还在不断努力去接近这一目标。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所以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应当是出于真心,而非虚情。
我们认为,孔子的这种率真的品行,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谦虚,是“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典范。
当然,这种境界一般人是难以企及的,用孔子弟子公西华的话来说,就是:“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正如当代伟人毛泽东则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知识点3并列式在论证思路中,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间的关系是平等、平行的,就是并列式。
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
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
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谈尊严①“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这是著名画家徐悲海的座右铭。
是的,人活着就要有傲骨,就应该有尊严。
②自古以来,就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帆责,使我不得开心颜”;有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扪都是活得有尊严的人。
③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是自我激励的精神武器,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前提。
当一个活得没有尊严的时候,人生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他的行为不被人们肯定,他的生活失去价值,于是他只能苟且地活着。
所以,一个人,只有当他活得有尊严的时侯,他在这个世界上才有立足之地,他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④古希腊有一句谚语:“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
”也许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但我却明白其问的深意。
因为做人没有尊严,没有了能人的骨气,再有才华的人也会堕落,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会遗臭万年。
像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汪精卫,文章写得很好,但是却投靠日本人,甘当卖国贼,结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究其原因就是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⑤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使人能够忍受磨难,乐观向上。
面对敌人的诱惑,李大钊始终坚贞不渝,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尊严,忍受着各种磨难,用尊严捍卫了党旗的鲜红,用尊严书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⑥正直的中国人不但重视维护个人尊严,更是毫不犹掉地去维护国家酌尊严。
史书上有这样一个记叔:晏子使楚,楚王让他从狗门入,意欲羞辱他。
不料晏子以一句“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使楚王反而受辱。
晏子既维护了个人尊严,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赢得了后人的景仰。
⑦所以,人活着要有尊严。
一个人没有尊严不能成事,一个民族没有尊严不能兴盛,一个国家没有尊严不能强大。
⑧让我们直立双腿,高高站立着,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何蓉瑜有删改)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的第四、五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1.人活着就应该有尊严(或人要有尊严、人应该有尊严)2(2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4)知识点4对照式对照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时,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
它是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
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作比较。
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
对照式的方式大体有以下两种:1、正反对比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例证的对比。
2、相关比较可以是主次、轻重的比较,也可是利弊、得失的比较。
学然后知不足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它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
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
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
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
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
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
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
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
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
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
”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
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
”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