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读通读懂这首词,体会农家乐,感受田园生活的纯朴。
2.能体会这首词的情趣,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情趣。
3.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到,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词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并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去感染、塑造学生,造就他们完善的人格与和谐的心灵。
这首词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诗词的情境美。
把学生带人诗词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教学过程】一、揭题,理解题意。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请同学看好黑板,大家仔细看看:今天我们学的内容跟你平时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2、这就是词。
词是文体名称,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可以合乐歌唱,所以唐代又称为“曲、杂曲、曲子词”。
词萌芽于隋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故有“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之说。
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因为词可以合乐歌唱,把词的曲调名称称作“词牌”。
本课的“清平乐”就是词牌名,又名“醉东风”。
这里的“乐”读“yuè”,是多音字,“村居”是题目,与内容有关。
请同学们读题。
你还学过哪首词?3、那么,词题目“村居”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词是谁写的呢?你了解辛弃疾这个人吗?把你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读给大家听听。
(辛弃疾这个词人一生主张抗金,写了不少爱国诗词。
他盼望国家统一,词中充满了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词的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雄厚,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那么,他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恬静安逸的田园词呢?他在这首词中又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品读。
(开头供参考)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好吗?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略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后半句。
3、这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诗词。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各自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
一起读课题。
4、仔细看看,与我们平时的诗题有什么不同?清平乐,是词牌名。
什么是词牌名呢?老师这里有收集的资料。
大家看。
读屏幕出示小资料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
我们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要空一格,跟着老师一起写。
板书:“乐”这个字读yue,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村居。
清平乐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
一起再读课题。
5、读着课题,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初读古诗1、你们的理解丰富了课题的意思,那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你第一个举手老师就请你来读。
指名读。
再读古诗(屏幕出示图文结合的词)4、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也叫上片和下片。
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
一起再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三读古诗5、古人颂词时往往还会摇头晃脑动起来,完全沉浸在诗词描绘的意境中,我们也这样地来读一读,好不好?(师生齐读)6、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再将图文结合,一定理解了很多。
但古诗词毕竟难懂,到目前为止,你还有什么字词难以理解?7、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如果学生能解答,可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知道的)(1)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住在江西上饶地区,春秋时代这个地方属于吴国。
所以那里的方言就叫吴音。
现在吴音泛指江苏、上海、浙江地区的方言,我们常州在.江苏,所以我们的方言也可以叫吴音。
(2)什么叫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3)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翁。
连着后面的“媪”一起读。
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看图,谁是翁?柳宗元在《江雪》中说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媪:看看部首?明白吧!图上只有一位女性。
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4)锄也是生字,一起读。
什么叫锄豆?在豆地里锄草。
(5)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你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
比如,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
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剥和削这两个字组成词读――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6)“莲蓬”的莲也是生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同学们,这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
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这些字读的时候字音都要饱满。
一起再来读这首词,。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2、交流、反馈。
3、谁能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4、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词当中去,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通过想象,我们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
但是,还不够。
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
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首词。
来,再读课题。
——清平乐村居。
2、谁来告诉老师,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
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
低小的茅檐读着“青草”我们能想到-----那么读着“青青草”你能想象到什么?你看,多一个绿色的小草,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
谁来读读第一句。
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评价: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可以联系最后一句话来想,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这使老师想到了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说不定还能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多美的画面啊,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让我们一起再读这句话。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村居中的“人”更美。
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预设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2、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用吴音说------什么意思?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那是什么意思?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3、这里的卧,它是一种什么姿势?把趴放进词句,读-----好不好?为什么?卧还有什(趴)那么姿势?(躺、睡)把“”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那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也可以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
4、看看他的小脚丫,让我们以手代脚动起来,再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无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
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拘无束、注意表情,要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1、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
这对老夫妻喜不喜欢这两个儿子?你从哪里知道?他喜欢大儿子和二儿子的什么?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2、你们理解的真不错,把你的理解送进词句读一读。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1、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也很美?老爷爷、老奶奶。
也就是这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
2、为什么这对老夫妻也让你们觉得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哪里用书上词说就叫?——相媚,(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相媚好这个词用得真好,他告诉我们这对老夫妻虽然年龄大了还如此相亲相爱的,是不是好。
有些惊讶,来,把你惊讶送到句子中,一起读。
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学生读都禁不住走近茅屋去问了。
哪个词在问?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这个“谁家”,要读出问(谁家)的语气,再读。
3、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相亲相爱,亲密无间。
真是人老情不老。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这个填空吗?和同桌一起试试。
(屏幕出示)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自己在座位上练说。
多么温馨的情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那是什么?——他们都陶醉了。
2、是啊,陶醉了。
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是啊,他们的生活确实并不富裕,可老两口为什么还那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
乐乎乎的,他们到底“醉”在哪儿?为什么而陶醉呢?(①醉在夫妻白头偕老,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生活安宁恬静。
②醉在多子多福,家丁兴旺。
③醉在儿子勤劳耕作,生活其乐融融。
④醉在老来得子,添了这么一个淘气可爱的小儿子啊!)3、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
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谁?是啊,诗人辛弃疾,——作者。
也深深地陶醉了,来,让我们通过朗读读出词人陶醉的感觉来。
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4、我们似乎也被陶醉了?保持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整首词。
5、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学生交流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这也是辛弃疾的感受啊!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
不过辛弃疾喜欢这样的生活却是另有原因的。
老师相信大家读了这段文字,一定会知道原因:屏幕出示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