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工程——层次分析论文

系统工程——层次分析论文

层次分析法——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摘要: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第三方物流公司引入到其供应链中,但是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物流供应商则是一个困扰企业的关键问题。

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建立了针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多目标决策模型,为企业正确选择物流供应商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的定量方法。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层次分析供应商选择1.分析的目的和意义随着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外部市场条件的变化,第三方物流这一新兴的物流形态已经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由于竞争压力的加大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企业不得不集中有限的资源专心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将非核心的部分外包,由此形成了快速增长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

众所周知,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可以给企业带来集中主业、减少投资、降低成本及提升企业形象等诸多好处。

但,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优势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正确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如果企业选择不当,则企业的物流外包策略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战略机密泄露、客户关系管理失控、解除合作关系等风险。

因此,选择最佳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构建矩阵,解决排序问题即权重问题,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建立第三方物流选择综合评价模型以解决企业物流外包工作中的难题。

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评价,主要考虑方面有服务质量、服务能力、规模实力、服务价格等,对这些方面进行评价、排序,然后做出决策。

2.应用层次分析方法的分析过程1)建立系统的解析结构模型(1)确定系统的因素设系统为S,该系统用集合形式S={P1,P2……,Pn}表示。

一般来说。

其中因素的确定视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决定。

该问题是总目标是评价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综合素质。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目前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研究现状,我们将服务质量、服务能力、规模实力、服务价格作为评价目标的基本评估准则。

在这三个基本准则下,再设立相应的评价指(2)建立系统的可达矩阵首先要分析各因素之间的两两关系。

再根据各因素之间的两两关系,按构造邻接矩阵的方法,建立系统的邻接矩阵A。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准时率P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准确率P2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残损率P3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整合性P4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个性性P5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1灵活性P6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1A= 经验P 7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1 规模P8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1信誉P9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1固定价P1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1浮动价P1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1 1批量价P12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1服务质量P1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服务能力P1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规模实力P1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服务价格P1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综合素质P1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将邻接矩阵逐级顺序运算,A1=A+I,A2=A1*A1,……,An=An-1,得到可达矩阵M。

可达矩阵用来描述各个因素之间的所有相互影响。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准时率P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准确率P2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残损率P3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整合性P4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个性性P5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1灵活性P6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1M= 经验P7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1 规模P8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1信誉P9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1固定价P1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1浮动价P1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1 1批量价P12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1服务质量P1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服务能力P1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规模实力P1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服务价格P1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综合素质P1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3)分解可达矩阵以可达矩阵作为基准,讲各个因素划分成不同区域、等级。

如表一所示:表一可达矩阵的分解过程一因素P 可达集R 前因集A R∩A1 1,13,17 1 12 2,13,17 2 23 3,13,17 3 34 4,14,17 4 45 5,14,17 5 56 6,14,17 6 67 7.15.17 7 78 8.15.17 8 89 9.15.17 9 910 10,16,17 10 1011 11,16,17 11 1112 12,16,17 12 1213 13,17 1,2,3,13 1314 14,17 4,5,6,14 1415 15,17 7,8,9,15 1516 16,17 10,11,12,16 1617 17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17由表一可知,所有因素的可达集R有共同的交集{17},则所有因素属于同一区域。

并且只有因素17的可达集为前因集的子集,所以,因素17位于系统的最高层。

表一可达矩阵的分解过程一因素P 可达集R 前因集A R∩A1 1,13 1 12 2,13 2 23 3,13 3 34 4,14 4 45 5,14 5 56 6,14 6 67 7.15 7 78 8.15 8 89 9.15 9 910 10,16 10 1011 11,16 11 1112 12,16 12 1213 13 1,2,3,13 1314 14 4,5,6,14 1415 15 7,8,9,15 1516 16 10,11,12,16 16由表二可知,去掉因素17后,可达集R(1)、R(2)、R(3)的交集为{13},则因素1、2、3属于同一区域;可达集R(4)、R(5)、R(6)的交集为{14},则因素4、5、6属于同一区域;可达集R(7)、R(8)、R(9)的交集为{15},则因素7、8、9属于同一区域;可达集R(10)、R(11)、R(12)的交集为{16},则因素10、11、12属于同一区域。

并且因素13、14、15、16的可达集分别为各自前因集的子集,所以因素13、14、15、16位于系统的次高层。

与此类似,去掉因素13、14、15、16继续划分。

最后,得到第一级因素L1={17},第二级因素L2={ 13、14、15、16},第三极因素L3={1、2、3、4、5、6、7、8、9、10、11、12}至此,所有因素全部划分层次,可以据此得到按分级排列的可达矩阵。

P17 P13 P14 P15 P16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P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P2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P3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P4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P5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1P6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1M= P 7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1P8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1P9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1P1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1P1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1 1P12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1P1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P1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P1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P1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P1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4)系统的解析根据分级排列的可达矩阵,可画出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如下图:准则层B 目标层A项目层C2)将各因素按优先级排序(1)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各级判断矩阵的各因素优先级权重,并对CI 和CR 进行一致性检验的过程,如下所示:用方根法计算其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如下:==∏=n n j j aw 11142*3*2*1==412 1.861 同理求得:=2w 1;=3w 0.5373; =4w 1经归一化处理得到特征向量:w=(0.424,0.227,0.122 ,0.227)T最大特征根:λmax=∑=n i ii w w A n 1)(1=4.0104,同理可得:(2)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系统的项目层各因素对于总体目标的优先级权重,即确定各个因素的优劣次序,以提供给领导作决策时的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