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特点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
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
解1、客观选择题型,分值多年不变2、考查的重点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以及归纳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对文中结构思路的把握,考查较少。
3、加强对文本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把握。
阅读原则:答案就在原文中1 、审题:审清题干要求、审定阅读区间2、培养两种心态:专注、仔细。
3、掌握一个前提: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4、用好两个方法:比对法(比对词语、比对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排除法。
5、识别命题中常用的干扰陷阱(主要的几种)。
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方法:1、删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删减修饰语而改变句意(内容扩大或曲解)。
2、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的顺序改变句意。
4、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因果颠倒、以偏概全等)5、遗漏。
有意漏掉了一方面的内容来迷惑。
6、拼凑。
将意义有关胡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方法引领一、通读全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
1.抓关键语句,做简要勾画关键句主要有以下四种:(1)表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内容。
(2)阐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内容。
(3)对文本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内容。
(4)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
2.理出文章思路(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指代词等)。
(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
思考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二、细读试题:抓住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到文本出处,确定重要信息的范围。
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
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
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极易出错。
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
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
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
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选项设置。
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5)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
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
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负向设置选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无中生有。
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
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
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为保证比对的精准性,在实际比对过程中,可以运用“切片直接比对分析法”或“切片压缩比对分析法”来解答。
具体如下: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原文信息]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课堂练习:对比分析下列各选项内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
如不同,请说明不同的理由。
1.选项: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原文: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
对比结果和理由:2.选项:新批评理论追求诗歌分析要关注情感,把修辞结构的分析作为其重要的研究方法。
原文:当然文本以下,信息是多元的,他们又自己设定了一个禁区,那就是不能涉及情感。
对比结果和理由:3.选项:快乐是多巴胺和内啡肽两种物质都能产生的一种感觉,多巴胺不再分泌时,内啡肽反而会增加,这是白头夫妻能偕老的原因。
原文:在多巴胺分泌下降时,又开始分泌一种新的激素——内啡肽。
对比结果和理由:4.选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原文: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
对比结果和理由:5.选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原文: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
附带地说,这个概念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对比结果和理由:6.选项:《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是可以预料的。
原文: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对比结果和理由:7.选项:燕卜荪的“朦胧”说,虽然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但对阐释内涵的多样性提供很好的参照。
原文:集中阐释内涵多样的是燕卜荪的“朦胧”。
但是,燕卜荪承认无法给“朦胧”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他只是感到朦胧“可以是一个词代表几种事物的意图,可以是一种这种东西或那种东西或两者同时被意指的可能性”。
不过,燕卜荪认为这样的定义可能“过分含糊”。
故从严格的学术意义来说,燕卜荪还不能说是新批评的代表。
对比结果和理由:8.选项:半个多世纪前推行的简体字改革抽离了旧文字中蕴含的传统中国式的情感迂回,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所以刘治治认为这次简化是粗暴和不讲道理的。
原文:不仅是指它抽离了旧文字中蕴含的传统中国式的情感迂回,更重要的是简化过程中的粗暴和不讲道理。
对比结果和理由:9.选项: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原文: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对比结果和理由:10.选项:“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原文: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对比结果和理由:真题练习: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