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合称。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吴中四杰是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明初高明所作的《琵琶记》《郁离子》是刘基所著的一部寓言散文集。

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是王学的兴起小说是明代最具时代特征的文学形式前七子是明中期以李梦阳为首的文学群体,后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徐渭是明杂剧代表作家,汤显祖是明传奇代表作家,《牡丹亭》是明代传奇剧本代表作明代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的《鸣凤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指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古文三大家: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康熙朝两大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的诗歌流派。

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依据;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元代散曲: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散曲作品内容涉及歌咏男女爱情,描绘江山景物,感慨人情世态,揭露社会黑暗,抒发隐逸之思,乃至怀古咏史,刻划市井风情等等方面。

散曲作家兼写诗文,像关汉卿、马致远等,其风格以豪旷居多,更能显出真率自然的曲味。

延祐之后,散曲逐渐走向衰微。

历史演义: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

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

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小说集。

“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桐城派:清代中期的重要散文流派,因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而得名。

基本特征: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服务当代政治为目的,以秦汉和唐宋八大家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做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和散文理论。

《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作的长篇小说,共五十六回。

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及礼教的虚伪,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是清代文言文短篇小说集。

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其艺术成就很高,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颠峰。

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为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童心说:明代后期李贽提出的文学主张。

童心就是真心,指真实的思想感情。

李贽把文学看做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之心的“童心”看作是文学评价的最高准则。

这种观点是进步的,打破了前后七子复古主义的禁锢,促进晚明的文学革新。

安派: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都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派的文学创作核心是“性灵说”,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独抒性灵,不拘俗套”。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主张诗歌应该突破“理”的束缚来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表达个人真实的生活欲望;并且具有诗人的独创艺术特征。

缺点是有的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陆游诗歌思想内容1、讴歌北伐抗战,抨击妥协苟安,悲愤壮志难酬的爱国诗。

如《书愤》2、吟咏日常生活情景的闲适诗和表现隐逸情趣的田园诗。

如《幽居书事》3、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讽刺诗。

如《游山西村》4、抒发对前妻始终不渝的情感的爱情诗。

如《沈园》二首诚斋体的艺术特征1、善于以诗人的独特眼光发现和捕捉景物的生动形象。

2、风趣幽默,诙谐洒脱,处处显露出诗人的透脱胸襟。

3、语言通俗生动,采用大量化口语俚语入诗。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1、意象的转换,主要表现在抒情意象的军事化,如《破阵子》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的多样风格。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窦娥人物形象自觉的伦理精神是窦娥性格系统里的一大脉络。

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是窦娥性格系统中的另一大脉络。

贤慧媳妇的苦难令人回肠荡气,悲从中来;刚烈性格的抗争,叫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

同一性格的这两个侧面,相辅相成,共同造成“悲而不伤、悲中有壮”的悲剧效果。

莺莺人物形象1、勇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 大胆而主动地追求自由爱情2、用情至深,矜尚纯良,重恩爱而薄功名3、性格热情而冷静,聪明而涉狡狯。

4、由追求爱情幸福走向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杜丽娘人物形象剧中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具有美丽、贤淑、聪慧之传统美;同时,又具有热爱自然,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其性格的展示,有一发展过程:1、苦于幽闺,乐于梦境。

由一位深居闺中、唯唯诺诺的官宦小姐发展为一位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2、因情而死,为情再生。

因情而死,身为鬼魂,面对阎王据理而争,并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3、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对来之不易的爱情之果的保护与捍卫;《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潘金莲人物形象1、聪颖多慧、伶牙俐齿、美丽风流。

她学啥会啥,能诗会曲,吹拉弹唱皆会。

2、心狠手辣、搬弄是非、淫欲无度。

在金瓶梅中有五条人命与潘金莲有直接密切的关系:毒死亲夫武大郎、逼死宋惠莲、吓死官哥儿、气死李瓶儿、使西门庆纵欲而死。

3、潘金莲的一生也是悲剧性的一生,她的悲剧是一个追求者的悲剧。

《金瓶梅》的艺术描写表明,潘金莲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坏女人,她的恶德恶行是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分析《金瓶梅》1、《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

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是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巨著,2、它假托宋朝旧事,实际上展现的是晚明政治和社会的各种现象,是一个社会断层的深入剖解。

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

3、作为我国第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的里程碑。

它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手法1、出场定型。

如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非常言行,曹操少时诈“中风”以诬叔父,都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2、反复皴染。

围绕着人物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的加以强化,使其性格丰富复杂。

如写曹操之凶残连续写了他梦中杀人,杀吕伯奢一家,杀粮官以欺全军;写他的雄豪则写棒责蹇图,献刀刺董,娇诏讨卓等,是曹操的形象血肉饱满。

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关羽斩华雄前后着墨不多,只在最后点了一笔战前倒下热酒“其酒尚温”这四个字无不夸张的凸显了关羽的神勇。

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寄托着作者主要思想的刘备之仁,就是在曹操之奸的主要对比中进行刻画的。

曹操和袁绍同为奸雄,一个雄才大略一个却是外宽内忌也形成鲜明对比。

苏轼对词的贡献1、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建立了宋词的历史地位。

苏轼以创作诗的态度来作词,使人发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内在潜力。

它除了适应音乐曲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自身的格式变化,发展成为一种独立抒情诗体,这样,苏词的抒情言志突破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确立了词的独立抒情诗体的地位。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扫过去那种语娇声颤,柔婉妩媚的普遍倾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了苏轼的自负与豪情。

2、夯实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词的内容和题材主要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关心民生疾苦,对穷人的同情,如《望江南•超然台作》;抒发个人感慨,探索人生奥秘,如《满江红•寄鄂州宋使君奉品》;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如“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3、高清的意境、豪放风格的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