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要分析
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
中国·中公教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考情综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作答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模块包含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共八个模块。
八个模块中,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在考试中的比重一直较为稳定,约占30分的比重;中学课程这一章由于知识容量较小,仅在15年下半年占了14分,其他年份都在4分左右;中学教学、中学德育、中学生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这几章各类题型都有所涉及,所占比重也较大。
中学班级管理和教师心理一般不作为考查的重点;中学生心理辅导基本上都是以单选题形式考查,分值小难度小。
划的中心。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三)中学教学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2.教学原则
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教学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3.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1.情绪的分类
心境:心境是指个体一种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
激情:激情是指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应激是指一种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七)中学德育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导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3.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实际练习法);品德评价法;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个人修养法)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课堂纪律的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集体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是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任务促成的纪律: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2.教师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三、真题精选
1.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学过程》
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答案】C。
解析:强调发现学习的人物是布鲁纳,其著作是《教育过程》。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
【答案】B。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
3.班主任李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
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A.个人修养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践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答案】D。
解析:通过班风、真诚的爱感化和影响学生,这属于情感陶冶法。
4.初二(1)班小王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个漫画,并写上“班长是班主任的小跟班”。
班主任冯老师看了,发现漫画真画出了自己的特征,认为他有绘画天赋。
于是请他担任班上的板板和班刊绘画编辑,并安排班长协助他。
在班长的帮助下,小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克服了散漫的毛病,后来还圆了他考取美术专业的大学梦。
冯老师遵循的主要德育原则是()。
A.疏导原则
B.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答案】C。
解析:班主任老师利用其擅长绘画的积极因素来克服其消极散漫的毛病,属于长善救失的原则。
5.中学生小孙近期心里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一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可及。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勤奋感
B.克服内疚感
C.避免孤独感
D.建立统一性
【答案】D。
解析:中学生面临的任务是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
四、进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