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风的典型代表,也最能体现他的旷达胸襟和旷达情怀。

本课三篇是宋词的代表,教材意在本课让学生在初中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宋词。

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豪放派风格代表,是学生了解宋词和豪放词风的一个窗口。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本词语言,熟读成诵。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词思路,培养创新思维,促进思维发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经典,培养和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间】一课时一.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1.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本词的写作背景: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这就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

其间经过种种曲折,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被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

所以在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2.疏通文字,将加下划线部分抄写并注音。

故垒( )公瑾()初嫁( ) 纶巾()樯橹()华发()还酹()3.熟读全词,做到有感情地朗诵。

4.仔细观察课本65页右侧的插图,你觉得和接下来的内容相配吗?为什么?如果由你来给这首词的上阕设计一副插图,你会怎样设计?请写一段话进行描述。

二.学习过程(一)导入部分有这样一个人,他才华横溢,21岁时就以诗文名动天下;他深为当时文豪欧阳修推重;后来的皇帝曾经是他的粉丝......一切都昭示着这个人应该拥有锦绣般的前程,他建功立业的理想理应得以实现。

然而,世事难料,最终,他的梦想没有成真。

被贬黄州的他、屡受打击的他,年近半百的他面对别人认为的古战场时会作何感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内容及任务【学习任务一】有感情地诵读全词,整体感知诗词内容。

【学习任务二】学习上阙如果你遭受打击,面对赤壁古战场,面对滚滚长江水,你会怎样写第一句?写完后,比较与原词的不同之处。

原句之美,在于①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

②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

③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

④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

2.仔细观察课本65页右侧的插图,你觉得和接下来的内容相配吗?为什么?如果由你来给这首词设计一副插图,你会怎样设计?请写一段话进行描述。

明确: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

3.你认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有何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江山如画”承上,总结了此处的风景之盛;“一时多少豪杰”启下,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由写景过渡到咏史,流畅自然。

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学习任务三】学习下阙4.合作探究:下片词人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周瑜的?(1)正面描写:外貌神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儒雅风流(2)侧面描写:小乔、樯橹灰飞烟灭——胸有成竹、指挥若定5.词人为何联想到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所建立的功业?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

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

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戴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6.有人认为这一结尾句是苏轼的自我安慰,显示出旷达洒脱的豪情;也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除,只好寄情山水,你认为呢?①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

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

②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

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

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

③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是苏轼旷达乐观的体现。

因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小结下阕: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三.学习总结《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描绘壮丽之景。

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

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

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四.拓展延伸你认为苏轼是真的失败吗?学生讨论后,明确: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

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

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

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

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五.课堂达标检测1.“遥想公瑾当年”句中“遥想”一词统领的内容是( )A.小乔初嫁了。

B.小乔......樯橹灰飞烟灭。

C.小乔......羽扇纶巾。

D.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

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

“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D.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词便是明证。

六.作业布置·必做部分1.默写全词2.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他们的词有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于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品味。

柳词婉约,适于表达缠绵深婉之情,非女孩持红牙板不能;苏词豪放,适于表达豪放激越之情。

两者交换就不协调。

B.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很是恰当。

因为,这两句都是各自所在的词里最能反映作者艺术风格的句子。

“杨柳”句反映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大江”句表现了长江的雄浑气势,衬托了英雄人物。

C.这两句都是经典的意象。

“杨柳”句中,杨柳关乎送别,残月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清晨的风给人以清寒之感,使词人更加回味与情人在一起的温馨。

三者在一起,构成了最能触动人的离愁的凄清画面;“大江”句则以其亘古流淌的历史感和雄浑磅礴的气势,象征着英雄壮美的人生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D.幕士的话中含有两种风格中推崇豪放派的倾向,所以,苏轼才为之绝倒。

豪放派词人在生活中也确实是具有英雄气质的人。

作业布置·选做部分3.下面这首词是同时期苏轼写的文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三年,请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品味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情感。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