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
毛毛虫&木偶
?
排队木偶与体系萧条
对工作的内涵漠不关心,却对发明更新、更 功能性的人 好的官僚程序极度热衷。他致力于研究行使 职务的方法,而非发挥职务的实质内涵。 较广的层面来看,他会对自己的国籍、宗教或 个人归属感 隶属于大多数人团体而骄傲不已。
当 权
会用本身有限的理解力诠释社会现象。
彼得处方
彼得原理的发展
帕金森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 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 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 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
案 例:位子越高越好吗 ?
● 奥克曼是莱姆汽修公司的杰出技师,他对目前的职位相当满 意,因为不需要做太多方案工作。因此,当公司有意调升他做 行政工作时,他很想予以回绝。 ● 奥克曼的太太艾玛,是当地妇女协进会的活跃会员,她鼓励 先生接受升职机会。如果奥克曼升官,全家的社会地位、经济能 力也会各晋一级。如此一来她就可以竞选妇女协进会的主席,也 有能力换部新车、添购新装,还可以为儿子买辆迷你摩托车。 ● 奥克曼并不情愿用目前的工作,去换办公室里枯燥乏味的工 作。但在艾的劝服与唠叨之下,他终于屈服了。升任六个月之后, 奥克曼得了胃溃疡,医生告诫他必须滴酒不沾。艾也开始指挥奥 克曼和新来的秘书有染,并且把失去主席头衔的责任全部推到他 身上。奥克曼的工作时间冗长不堪,但却毫无成就感,因此下班 回家后就脾气暴躁。由于彼此不停的指责和争吵,奥克曼夫妇的 婚姻彻底失败了。
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 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 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 称为“毛毛虫效应”
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 验,而无法破除尾随习惯而转向去觅食。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 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 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 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 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 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 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 死去。 约翰· 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 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 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 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 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 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 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 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 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 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 滞。
彼得原理的评价
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阶层制度之谜。凡 一切层级制度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 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 理控制。
最明显的莫过于我国政府现行的人事制度。我 国有关干部任用和政府现行公务员制度中明确指出, 提升到某一级别的职位必须在下一级(或半级)职 位中任职达到一定年限,逐层向上提升,并将选拔 范围放到最小的圈子,最后的结果正如彼得原理所 推导:大部分的领导职位是由不能胜任的人所担任。 由于企业实行的也是层级制度,也存在同样的 隐患。
LOGO
《彼得原理》
刘国军
彼得原理 彼得处方
彼得计划
彼得金字塔
作者:劳伦斯·彼得
Laurence.J.Peter
彼得原理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 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 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层级组织中的晋升看作是 “攀登成功之梯”或“爬 上权力之梯”
案
政府为什么效率不高? 做领导的不做事,做具 体事情的不是领导
第1类:能胜任,但基本已“定型”, 不具备自我提升的素质,永远只能做 好现职工作,再向上升一级就是错误;
第2类:不但能胜任,但具备自我学习、 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素质和能力, 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胜任所 有的职位。(发现并培养对象)
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 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帕金森定理: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 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 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 又被称为“爬金字塔”现象。
彼得处方(部分)
例
优秀的 质量监督员称职的 部门 Nhomakorabea理不胜任的 总经理
1、下属的支持 2、领导的威严 3、时间的积累
晋升之所以不胜任,是因
为它需要被提升者具备他以前所在职
位所不需要的
新能力
彼德反转原理
一个员工的胜任与否,是由层级组织中的上司判定, 而不是外界人士。如果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 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部属。
理 解
彼得原理在追问:既然大家的能力 在提高,那么他们就会被继续提升,于 是又到了一个新的不胜任的位置。其实, 这样的无穷推进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 旦如此,彼得原理实际上是在说“人的 能力是有限的”。
不胜任是可以改进的,至少我们需 要尽力而为,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不 改进就难免会被替代。 每一个人都永远到达不了他所能胜任的岗 位,因此永远都要生活在不满意中。其实,上 升到一个哪怕是不胜任的职位上的想法,也是 一种动力,激励着每一个人改变自己以胜任当 前的岗位。
人们可以透过自我实现,或借着发挥最 大潜能,避免误入效率不高的漩涡,达到追 求快乐的目标。
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晋升机制(判定胜任)
彼 得 原 理 影 响
组织
选聘机制(评价能力水平)
奖励机制(加薪、休假)
个人---与其在一个无法胜任的岗位勉强支撑、
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能游刃有余的岗位 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彼得处方一:彼得热身运动──重振活力在于运动。 彼得处方二:彼得静心术──每天度个心灵假期。 彼得处方三:彼得全面检视原则──列出你最喜爱的活动,有 选择地实施。 彼得处方四:彼得洁净计划──清除过去生活所造成的阴影。 彼得处方五:彼得追求法──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彼得处方六:彼得骄傲感──时时犒赏自己。 彼得处方七:彼得实用主义──经常为他人服务。 彼得处方八:彼得座右铭──再度肯定自己。 彼得处方九:彼得档案法──回溯个人历史。 彼得处方十:彼得探寻法──检查让你满足现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