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空间案例(整理于20190726)

儿童空间案例(整理于20190726)

儿童活动空间案例
七七
2019.07.26
丛林游乐场
设计公司:Matter Design
位置:美国马萨诸塞州
0 1
多重进入空间形成不同的“难度等级”,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们各享其乐。

这座游乐装置位于一片历史悠久的公共场地之中,是周边儿童所共享的嬉戏场所。

50年代早期,Architects Collaborative 事务所设计并开发了Five Fields 社区,并希望以这片位于其中的公共场地增强社区的凝结力。

在过去的60年间,社区中居住的人们来来往往,不断变迁,但对这片场地的喜爱与照料从未改变。

设计师将社区视作最佳的实验场所,而敢于尝试的社区居民们同样也希望能够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却又不失乐趣,能够让他们自由探索,没有固定功能
的游乐设施。

树林中的游乐装置
狭小的内部空间让成人只能缓慢前行
为了放飞孩子们的想象力,设计中没有出现任何文字或数字。

20英尺高的体量拔地而起,再向着场
地横向延伸。

色彩斑斓的图案暗示着装置的入口等特殊空间,却又不会过于张扬。

装置中所存在的诸如门洞、楼梯等传统的建筑形式却把孩子们引向了出乎意料的空间。

所有的悬浮体量都镶嵌在一道轻薄的墙面之上。

设计在多样化的路径上创造出多重进入空间,细化的空间形成不同的“难度等级”,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们在其中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也进一步增加了装置的安全性。

年龄较大的孩子在装置中奋力向上攀爬的同时,年龄较小的孩子在下层空间也同样自得其乐。

诸如门洞、楼梯等传统的建筑形式却把孩子们引向了出
色彩斑斓的图案暗示着装置的入口等特殊空间
乎意料的空间
设计手稿
对设计师来说,儿童游乐装置的设计独特而极具挑战性。

成人世界有着约定俗成的标准和功能,而游玩则是无拘无束的。

因而设计中所有的空间都根据孩子的尺度而定,大人们可以进入其中,却因无法舒展只能缓慢前行,而孩子却能在其中自由奔跑嬉戏。

平面图轴测图
剖面图
Tetris 广场设计公司:Lab D+H 位置:中国万科云城二期0 2
广场整体的景观框架都基于一个像素化的网格系统,为年轻的使用群体提供了互动而灵活的空间,同时,标志性的设计语言为社区带来了极具辨识性的场所身份。

西地块西北角的Tetris广场(俄罗斯方块广场),占地6000平
方米,是社区内最大的公共开放空间,作为重要的公共纽带紧密联结着整个青年社区。

云幔
沙地乐园+ 云亭
环境教育主题城市森林规划设计
设计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位置:北京
0 3
或许你会认为这是耸人听闻,但当今社会日益增长的儿童肥胖率、少儿多动症、忧郁症及其它心理疾病其实与儿童同自然接触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今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普遍在生活中缺少与自然的接触,导致这一代儿童出现身体肥胖、注意力紊乱、性格暴躁和心理抑郁的现象显著增加。

在美国,这种因缺少与自然接
触而引发的行为与心理问题,被称为“自然缺失症”。

孩子的自然缺失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达到非常可怕的地步。

在中国,这一现象更为严重。

据调查,中国20个省市的小学、初中生中48.5%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12.4%受
调查者有自然缺失症倾向,且这一程度还在增加。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美国、日本、韩国等近十个针对环境教育进行专门立法,最大强度推进环境教育,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连接大自然和儿童,设计师在北京延庆妫河上游城市森林项目中加入了
环境教育功能,希望借此机会为儿童提供一个环境教育场所与设施,唤醒他们的生态意识。

设计策略: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项目组对于该地块的设计愿景是:成为重建儿童与自然关系的媒介载体。

在此之前,设计师希望最大化减少对土地的影响,通过最少的工程量,来实现儿童与自然以及场地的联系。

(1)保留现存所有树木,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

(2)所有景观空间都以最小化的干预方式介入现有场地。

(3)充分尊重孩子、家长、老师等公众意愿,设计了森林课堂、大自然剧场、自然观察路径、手绘攀爬墙、森林乐园等自然教育场所。

(4)为动物设计来众多微型栖息地,增加生态多样性,提升生态物种弹性,提高其长期存活的能力。

更好地连接大自然和儿童,项目中加入了环境教育功能。

理查德·洛夫当初写《林间最后的小孩》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因为美国孩子的“自然缺失症”已经达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但是他显然不知道在大洋的彼岸,有一群孩子们正在患上更严重的“自然缺失症”。

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着又一轮迅猛的城镇化建设,我们正在以另世界惊讶的速度将自己包裹在钢铁和水泥的丛林中。

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前进的脚步而骄傲,或是为自己的未来而操劳,对于下一代,我们更多的关心他们是不是有健康的食物和奶粉,会不会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能不能在和同龄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完全忽视了他们和自然的接触。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浮躁的心态让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带着孩子去亲近自然。

——来自一位孩子家长那么,在中国,我们会是“林间最后的小孩”吗?我们的孩子又将何去何从?
设计保留了场地99%的原有树木,通过增植乡土树种,增加群落景观稳定性。

更新后的植物景观大自然剧场与植物景观以及河流的关系
更新后的植物景观
大自然剧场
小型场所空间林中座椅
森林课堂
梅花桩木头搭建的简易游憩设施
森林中的小屋兼具攀爬功能的手绘墙
聋哑儿童图书馆
设计公司:BC architects
位置:美国马萨诸塞州
0 4
BC建筑工作室与开放构架平台合作,在非洲穆因加利用当地的土制成的压缩砖为聋哑儿童们打造出一个图书馆。

建筑师在当地进行建筑实践时,十分接地气的对当地的材料,技术,建筑类型进行了全面考察,最后在传统和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创新。

图书馆一侧被一条宽敞室外走廊占去了相当面积,这个开放的室外走廊即使交通流线也是躲避大雨和提供社交的场所。

这使得访问图书馆的路径有一个前奏,而非一览无余
的进入。

面向街道的一侧,图书馆的窗户可以完全打开迎接当地山区壮丽的景色。

图书馆的材料主要采用的由当地土压缩支撑的砖和烤制的瓦。

因为当地土法生产的万片比通常瓦片要重,建筑师设计了更为密集的支撑结构体系,同时让屋顶的斜率为35%,最适应现有的结构体系。

图书馆的内部空间呈现出阶梯式层段。

高高的屋顶适应当地的气候,加上上部留出有规律的砖洞,也更有助于排热。

此外建筑是还利用高屋顶的空间刮起了一张大吊床,小孩子可以躺在上面阅读。

学校未来还会根据地形慢慢建设出操场和院落。

“可见可感”的托儿所
设计公司:Sekisui House
位置:日本东京
0 5
该托儿所坐落在一个宽阔的绿地上,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元素:北面是一条公路和城镇,南面是一条高架公路,东面有一个人行道穿过场地的公共道路的十字路口。

我们的目标是围绕周围的每一个元素进行设计,这样托儿所就可以“面对”、“感觉”、“融入”和“开放”城市。

面对
感觉
融入开放
麓湖云朵公园设计公司:Z+T STUDIO
位置:中国成都
0 6
“它就像是城市的一条边界,一个从静谧过度到欢愉的区域。

以上文本案例均来自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谢谢观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