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 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 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 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 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活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 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 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 住活人!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序言
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内涵
1
思考

如何看待科学发展的历史?影响科学发展的 社会历史因素有哪些?
2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 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 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 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各门科学 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 史发展的科学。
恩格斯《卡尔· 马克思》
23

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 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 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 级。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脱 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 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因此,分工的规律就是 阶级划分的基础。 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 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 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 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措施和政治设施 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 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
Science for Humanity(科学济人道)


要想使科学研究劳动人道化,唯一的办法是向它灌注一点历史 精神,即崇敬过去的精神——崇敬世世代代一切良好意愿的见 证人的精神。不论科学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 质上都是同人道精神有关的。 每当我们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理解,我们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认 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并不存在同人文科学截然相反的自然科 学,科学和学术的每一门类都是既同自然有关,又同人道有关。 如果你指出科学对于人道的深刻意义,科学研究就变成了人们 所能创造的最好的人道主义工具,如果你排除了这种意义,单 单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提供专业训练而教授科学知识,那么学习 科学,就失去了一切教育的价值了,无论从纯科学技术观点看 价值有多大。如果不结合历史,科学知识就危及文化。 —— 萨顿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 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 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 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 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过程发生影响 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 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 的成果,即,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 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 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 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而其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 偶然事件贯彻自己。 《 恩格斯致布洛赫信》 17
11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 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 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 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 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 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 历史的一个方面。
20
封建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使用



1903年,严复在《社会通诠》(爱德华· 詹克斯《政治制度 论》中译本)把feudalism译为封建,以之对应于中国古代 的宗法社会。“国家为物,所足异者,人类不谋而合。譬如 我们古有封建,有五等,欧洲亦有封建,五等。” 1915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举凡残民害理之 妖言,率能徵之故训,而不可谓诬,谬种流传,岂自今始? 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之遗。” 《敬告青年》,《新青年》第1卷第1期 1930年,李达提出:“中国的社会,由周代到鸦片战争时 期,是属于封建经济的社会。”“这个期间,可以分为典型 的封建经济时期和变相的封建经济时期,西周和东周时代属 于前者,由秦汉迄于鸦片战争时代属于后者。” 《经济学大纲》 21
——《德意志意识形态》
12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自然与人生有 密切的关系;史学既然能成为一种学问,一种知识,自然亦要 于人生有用才是。依我看来,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的态 度的影响很大。 有生命的历史,实是一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全人类的生活。 过去、现在、未来是一线贯下来的。这一线贯下来的时间里的 历史的人生,是一趟过的,是一直向前进的,不容我们徘徊审 顾的。历史的进路,纵然有时一盛一衰、一衰一盛的作螺旋状 的运动,但此亦是循环着前进的、上升的,不是循环着停滞的, 亦不是循环逆返的、退落的,这样子给我们以一个进步的世界 观。我们既认定世界是进步的,历史是进步的,我们在此进步 的世界中、历史中,即不应该悲观,不应该拜古,只应该欢天 喜地的在这只容一趟过的大路上向前行走,前途有我们的光明, 将来有我们的黄金世界。这是现代史学给我们的乐天努力的人 生观。 李大钊《史学要论》 13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 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 佛罗伦萨人(注:但丁)的格言: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注:《神曲· 炼狱篇》)
《资本论》第一卷· 序言,1867年第一版
6

这位被放逐者,当通往权力的 道路向他敞开之时,他却选择 生活在社会边缘,穷困潦倒, 从而保存梦想的权力,企盼一 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 (雅克· 阿塔利《卡尔· 马克思》)
14

雨果: 人受社会的压迫(《悲惨世界》) 人受自然的压迫(《海上劳工》) 人受思想(宗教)的压迫(《巴黎圣母院》)
15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构想和基础范畴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 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 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 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 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 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 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 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 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6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9
代表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反杜林论》
10
推荐书目

1、钱学森:钱学森讲谈录 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 3、托马斯·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4、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4


任何一位作家都从未有过比他更多的 读者,任何一位革命者都未曾汇聚过 比他更多的希望,任何一种意识形态 都不曾引发更多的注解,任何人对20 世纪所产生的影响力都无法与卡尔· 马 克思相提并论。 成百上千类研究,几十种传记都涉及 了这位享誉全球的思想大师,这些资 料要么将他塑造为圣徒,要么对他充 满仇恨,几乎没有一个能够搁置作者 的主观情感。他的每一行字都引发了 数百页愤怒无比或狂喜不已的评论。 有的人将马克思描绘为政治冒险家、 金融野心家、家庭暴君或是社会寄生 虫。另外一些人则视他为预言家、外 星人、头号经济大家,是社会科学、 新历史学、人类学甚至是精神分析学 之父。还有一些人竟然称马克思为最 5 后一位基督教哲学家。
7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道德经》第70章 匹夫为百世师,参天地之化;一言为天下法,关盛 衰之运。
————— 韩愈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构想和基础范畴 二、阶级斗争史观 三、国家观 四、人类社会变革的动力 五、社会革命理论
18

问题: 1、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着的封建社会长期历史发展所 遗留下来的政治及文化思想因素(即所谓“封建残 余” )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过去与未来有哪 些影响?如何消除?
19
封建(Feudalism)


Feudalism最早是西方中世纪的一种法律制度,指封土之律 (LiAri Feudorum),是国王和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9世纪以后,西方学界从经济、政治、社会多重角度对欧洲中 世纪社会制度进行概括,称之为Feudalism。 封建在中国古代的原始意义是封邦建国。 甲骨文中的封字,是在土堆上种树,象征土地的疆界。 “封,爵诸侯之土也。”“建,立朝律也。”(《说文解字》)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春秋左氏传》)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者。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势也。” 柳宗元《封建论》
二、阶级斗争史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