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认识论)-试卷1(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 (分数:2.00)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依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3.“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
此诗中没有体现的哲理有( )(分数:2.00)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原理”。
此题不难选出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的是“不包含的哲理”,看清题目要求再作选择。
4.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
这件事说明( )(分数:2.00)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获得知识可以通过直接经验,即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即通过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总结来获得。
D错误,B过于绝对,A不符合题目要求,所以,正确答案只能是C。
5.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分数:2.00)A.选择论B.反映论√C.建构论D.创造论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理解。
它的具体内涵包括:其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的目的是在观念中再现和揭示客体固有的结构、性质和规律。
其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直观的、消极的、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积极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反映论和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认识的两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反映论。
并非所有唯物主义都是能动反映论,但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6.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这表明( )(分数:2.00)A.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D.人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解析:解析:从思危之险则求安、思乱之患则求治、思亡之惧则求存的辩证关系中,体现、强调的是正确意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促进作用,而不是其他。
正确答案是选项B。
7.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吕氏春秋》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分数:2.00)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事物的联系有利于事物的发展C.要按客观规律办事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解析:解析:本题表面看似复杂,其实题干“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就告诉了本题的哲学道理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根本不用阅读“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8.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 )(分数:2.00)A.错误判断B.错误的世界观C.客观世界√D.落后思想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
所谓“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展开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二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三是说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包括虚幻的意识(如鬼神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型。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 (分数:2.00)A.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B.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C.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D.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以情感、意志为主,包括信念、习惯、潜意识等在内的意识形式。
这些因素之所以被称为非理性因素,并不是说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只能起干扰作用,而是指它们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活动特点。
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虽然幻想、想象、灵感等非理性因素是人的认识能力,但意志、情感等则不属认识能力,因此A不选。
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的指向性、积极性具有影响。
意志是主体自觉地确定目标、选择手段、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它们对人的认识及其他行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
意志所具有的指向性和倾向性,能够推动认识主体的认识行为,影响认识的实际结果。
题干中华罗庚的这句话正体现了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选项。
C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10.“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
这句话表明( )(分数:2.00)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将题干与被选项连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D,其他各项干扰性不强。
1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 )(分数:2.00)A.物质B.意识C.实践√D.认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第一,实践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正是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发生了分化,它被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观世界。
第二,实践从根本上制约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接触的范围以及主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正是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相互接触的实践中,客观世界的内容才转变为主观世界的内容。
第三,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又形成了人的主观世界,创造出属人世界即人类世界,从而实现了人对物质世界的观念把握和实际把握。
因此,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2.对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分数:2.00)A.他抹杀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的多样性B.他意识到世界都是处在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中√C.他忽视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D.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的绝对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功绩作出了肯定的评价:“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过程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在黑格尔看来,“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因此无论自然的、历史的或精神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过程,正是矛盾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在他那里辩证运动的真正主体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只是一种神秘的“绝对精神”,他所说的自然界和历史,都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或异在,因而他所说的运动也仅仅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列宁曾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无论是客观的自然界还是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是一个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3.“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分数:2.00)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B.客观真理论C.主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真理是人的思想形式,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属于主观真理观。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4.真理的一元性是由( ))2.00(分数:A.真理的主观性决定的B.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的√C.真理的多样性决定的D.真理的相对性决定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15.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从真理观的角度看是( )(分数:2.00)A.形式主义的表现B.绝对主义的表现C.相对主义的表现√D.经验主义的表现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16.逻辑证明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因此它( )(分数:2.00)A.与实践标准一起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B.是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C.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代替实践标准D.是检验真理的主观标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逻辑证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