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摘要:分布式能源与新型负荷的逐步推广,深刻改变了电网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方式,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不再完全适用。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主
动配电网加强了对电源侧、负荷侧和配电网的控制,强调对各种灵活性资源从被
动处理到主动引导与主动利用。

关键词:配电网;控制;分析
本文从主动配电网的组成特点出发,结合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分析和控制
方式选择,梳理主动配电网的控制方法和手段,提出源网荷互动全局控制中心的
功能设计,提出针对配电网运行数据、营销数据及电网外部数据的的数据中心支
撑方案,从而支持多种形式能源接入的监视控制与双向互动,支持海量数据的处
理与分析决策能力。

全局控制中心主要包含全局协调优化、区域协调优化、分布式控制等内容,
强调对配网运行的主动控制。

通过运维支持服务、协同优化控制、综合服务等实
现全局协调优化功能,通过用能能量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管理、储能管理、分布
式能源管理等实现区域协调优化,通过储能、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等灵活性资
源实现分布式就地控制。

1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框架
1.1 主动配电网形态
主动配电网重点关注能源生产的配给和综合利用,将其基础框架按照能源生
产与消费层、能源传输层、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和能源管理应用层四个层面进行
考虑。

(1)能源生产与消费层为充电汽车、分布式发电、储能设备和“冷、热、电”
联产构成的主动配电网能量流层,该层中的用户可是能源的生产者,也是能源的
消费者,负荷具备柔性的调节能力。

(2)能源传输层为主动配电系统的配电网络,具有拓扑结构灵活,潮流可控、设备利用率高等特点。

(3)大数据平台使适应主动配电网特点的服务平台层,包括云平台、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智能电网服务总线,支持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全过程的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和管理。

(4)能源管理应用层要求实现主动配电网各种运行与控制功能,主要有电网运行态势感知、全电压等级无功电压控制、自适应综合能源优化、分布式发电预测、馈线负荷预报、故障诊断隔离与恢复、合环冲击电流在线评估与调控、风险
评估与状态检修等,同时是为能源全寿命周期提供优化控制决策和服务的集成调控—运检—营销于一体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2 控制方式选择
系统控制方式对系统控制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系统运行的水平和可靠性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主动配电网目前的主要控制方式包括集中式、分散式、分层
式等类型。

其中,集中式控制利用传感器将网络潮流信息或设备状态数据上传至
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利用分层分布协调控单元对分布式电源、开关等设
备发布控制指令、管理电网运行。

分散式控制通过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和本地协调控制器进行协调控制,其中
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负责区域协调控制,本地协调控制器对本地设备状态信息进
行采集,并及时给出控制命令。

分层式控制融合了前述两种控制思想,通过部署顶层能源管理系统、中间层
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和底层本地协调控制器等多层次控制器,进行协同工作,提
高配电网管控效率。

1.3 运行控制架构
1.3.1 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架构
传统配电网是电力系统向用户供电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指从输电网接受电能,再分配给终端用户的电网。

配电网一般由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断路器、
负荷开关等配电设备,以及相关辅助设备组成。

传统配电网供能模式简单,直接
从高压输电网或降压后将电能送到用户。

传统配电网中能源生产环节为集中式发
电模式,能源传输环节为发输配的能量单向流动,能源消费环节为电网至用户的
单向供需关系。

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完成变电、配电到用电过程的监视、控制和管理,一般
包括应用功能、支撑平台、终端设备三个部分。

应用功能一般包含运行控制自动
化和用电管理自动化两块内容,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和准实时的运行监视与控制。

支撑平台为各种配电网自动化及保护控制应用提供统一的支撑。

终端设备采集、
监测配电网各种实时、准实时信息,对配电一次设备进行调节控制,是配电网运
行控制的基本执行单元。

应用功能通过运行控制自动化和用电管理自动化完成配电网的运营管理。


行控制自动化主要包括配电SCADA、设备保护、停电管理、电网分析计算、负荷
预测、电网控制、电能质量管理、网络重构、生产管理等功能。

用电管理自动化
监视用户电力负荷情况,涉及用电分析、用电监测、用电管理等环节。

支持平台完成包括配电量测、用电量测、图形管理等功能数据的采集、分析、存储等,为系统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终端应用包括电网侧和用户侧两个方面。

在电网侧,通过包括RTU、传感测
量设备、故障检测装置、馈线控制器等在内的二次设备对并联电抗器、开关/断路器等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和调节。

在用户侧,通过电表等传感
测量设备对用户的进行用电计量。

1.3.2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架构
与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相比,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形态考虑全局的优化控制
目标,预先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并拟定和采取预防性措施实现目标,同时通
过互动服务满足用户用能的多样化需求。

应用功能方面,通过互动控制模式实现
配网系统的统筹优化控制,同时通过互动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化用能需求。

数据
平台方面,构建全网统一模型对所采集全网的各类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存储、计算、分析,服务,满足按需调用服务、公共计算服务要求。

终端设备方面,充分
利用就地控制响应速度快的优势,对配电节点的分布式能源和可控负载协调控制。

结束语:
1. 报告对主动配电网的发展形态及对应的运行控制形态进行了分析设想,相
关结论如下:
(1)在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和体制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配电系统将呈现出大电网与微电网协调发展,形成多源能源融合、供需互动的新格局。

(2)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形态的应用功能应实现配网系统的统筹优化控制,数据平台应构建基于全网统一模型的数据融合,终端方面应对分布式能源、可控
负载等新型配电节点进行监控,对外部用户多样化用能需求提供互动服务。

2. 报告结合配网发展新形势,提出主动配电网分层分布式的运行控制模式及
包含控制中心与数据中心层面的控制系统总体架构,相关结论如下:(1)控制中心应用功能应建设包含全局协调优化、区域协调优化、分布式控制、智能终端等内容的源网荷互动全局控制中枢,提出协调优化、运维支持等具
体的技术应用方案及功能要求。

(2)平台侧配网大数据技术应用将针对配电网运行数据、营销数据及电网外部数据等,梳理配电网大数据特征及价值,综合分析现有大数据存储及处理技术,提出主动配电网数据中心的建设方案和技术路线。

3. 报告结合配网发展新形势,提出主动配电网对相关系统与设备的支撑要求,相关结论如下:
(1)自动化系统、保护设备及自动装置应结合主动配电网分层分布式的运行控制发展方向,满足集中监视控制及分散自治控制的需求。

(2)考虑主动配电网新业务扩展月新技术应用的发展需求,通信网络应满足业务传输、带宽、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安全防护应满足主动配电网监控系统的安
全性要求。

参考文献:
[1]基于萤火虫算法的主动配电网优化调度[J]. 吴忠强,赵立儒.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9(03)
[2]基于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多目标优化策略研究[J]. 王林富,邱方驰,张斌,王彦国,宋志伟,金震,金旭荣. 智慧电力. 2019(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