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镀与化学镀技术实验报告

电镀与化学镀技术实验报告


二、
实验内容
1. 工艺规范 根据电镀槽大小确定电镀液的体积以及所需药品的质量。 表 1 电解液配方及电镀工艺条件 组成及工艺条件 六水合硫酸镍 无水硫酸镁 无水硫酸钠 硼酸 氯化钠 电流密度 温度 时间 2.工艺流程 超声除油→电镀→流动水洗→吹干 3. 操作步骤 1)清理导线、鳄鱼夹等 用蘸水的砂纸打磨鳄鱼夹,保证阴、阳极与之良好接触。导电部位连接不紧时,工作时往往 会产生高温。 2)极板除油 (1)将待镀铜板放入丙酮中超声 5 分钟进行除油。 (2)超声除油后在空气中晾干称重待用 3)电镀液的的配制 (1)根据配方,算出镀液所需各组分量。 (2)将所需量的硫酸镍、氯化钠倒入烧杯中,用水溶解,不断搅拌。再将硫酸镁、硫酸钠粉 末加入到烧杯中全部溶解后,倒入镀槽。 单位 g/250ml g/250ml g/250ml g/250ml g/250ml A/dm2 ℃ min 用量(g) 32.76 3.66 5.51 5.00 1.25 1 25 10
������ ������������������ ������������������
,故η = ������

பைடு நூலகம்
已知:m=0.043g,M=59g/mol,I=0.598A,t=10min=600s,F=96500C/mol ∴η =
0.043×2×96500 59×0.598×600
= 39.2%
三、结果与讨论
表 2 镀片所需电流范围的计算 长/dm 0.46 宽/dm 0.65 面积/dm2 0.299 要求的阴极电流密度 /(A/dm2) 1 表 3 镀层厚度计算 镀前重量 镀后重量 镀层厚度推算 11.2066g 11.2496g 1.777μ m 电流范围/A 0.598
四、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3)在另一烧杯中将硼酸用沸水溶解后,倒入镀槽中。 (4)将镀液搅拌均匀,加水至所需体积,取样试镀。 (5)电镀结束后将镀片取出冲洗后吹干,并称重。 4.实验记录(实验具体操作及现象) (1)超声清洗仪器型号:KQ3200DB 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清洗时间:5 分钟,功率:100%; (2)称量时所使用的天平为分析天平,精确到 0.0001g; (3) 称量药品前先确定了镀液的体积为 250ml, 待镀金属 (铜片) 在镀液中长度为: 0.46dm, 宽度为:0.65dm; (4)溶解硫酸镍、氯化钠时,刚加入水,药品迅速结块,后用玻璃棒搅拌,超声震荡后全部 溶解。完全溶解用水 150ml; (5) 溶解硼酸时所用沸水 50ml; (6)电镀所使用的电源为恒压稳流电源(型号:UTP3705S) ,电镀过程中不断有气泡冒出,且 冒泡速度不断增大,清晰可见铜片表面逐渐变黑(即镍) ,且由边缘向中心扩展; (7)电镀结果:只有一面被镀上。
的 pH 值递增更快,有利于在镀层表面形成真空与麻点。镀镍时温度过低,槽液的粘滞 系数增大,析出的氢气泡滞留在镀层表面,难以溢出易形成针孔。电镀镍过程中溶液的 pH 值不断上升,pH 值高于上限时,pH 越高,镀层内应力越大,当 pH 高于 5.5 时,溶 液会趋向碱性化,溶液出现浑浊,镍离子生成氢氧化镍沉淀,在电沉积时造成晶格常数 的变化,使沉积层的内应力过快增大,从而导致镀层粗糙、发脆。溶液 pH 值越高,越 有利于镍或其他金属杂质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或碱式沉积。
《电镀与化学镀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简单镀镍认知实验小组成员:王健、叶思鹏日期:2017 年 3 月 6 日
一、
实验原理
Ni2+ + 2e-= Ni Ni - 2e- = Ni2+
阴极区 阳极区
[附]镍的性质 镍是一种极为有用的金属,为略带米黄色的银白色,常作为防护-装饰性电镀的底层或 中间镀层。镍的电位比铁正,所以铁上镀镍属于阴极性镀层,一旦镍镀层有孔隙或被划伤, 铁的腐蚀反而加速。镍在空气、碱和某些酸中很稳定,耐腐蚀,但在稀 HNO3 中不稳定。镍 镀层具有良好的抛光性,硬度高,耐磨。
(1)溶解过程中有药品迅速结块; (2)电镀过程中有大量气泡冒出; (3)铜片的周围有绿色颗粒附着; (4)铜片只有一面被镀上。 (5)镀层疏松,表面有破损。
五、思考题
(1)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区分阴、阳极? 答:阳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Ni2+ + 2e-= Ni 阴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Ni - 2e- = Ni2+,2H++2e-=H2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铜片上有镊镀出形成镍镀层,并且氢离子得电子产生气泡,所以铜片为 阴极,相应另一端为阳极。 (镍片中的镍失去电子形成镍离子,但由于反应量较小,肉眼观 察不出现象) (2)试计算此次电镀过程中的电流效率。 答:Q = ������������������ = ������������������,其中n =
【附】实验结果分析及补充:
解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1) 将无水硫酸镁、无水硫酸钠粉末加入到烧杯中全部溶解时,粉末并未完全溶解而是迅速 结成块状,且较难溶于水,在进行超声处理后才完全溶于水。 答:实验中选用原料时,未选用七水合硫酸镁及十水合硫酸钠粉末,而是无水硫酸镁和 无水硫酸钠粉末。而将这两种粉末倒入水中时,迅速形成七水合硫酸镁及十水合硫酸钠 块状晶体。 (2) 电镀过程中,阴极附近有大量气泡冒出,这些气泡即为氢离子得电子生成的氢气。查阅 资料可知, 在 0.05mol/LNaSO4 溶液中, 镍的电位为+0.035V (vs.SHE) , 且由于电流增大, 极化作用更为明显,故会有气泡冒出。 不溶于水、 碱, 溶于氨及铵盐的水溶液形成络合物, 受热分解。 (4) 由于此次电镀所使用的铜板表面有一侧被塑料薄膜覆盖,故在那一侧无镍镀出。 (5) 电流密度过大时,镀层沉积速率上升,导致铜片表面镍离子匮乏,析氢加剧,铜片表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