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基本概念是基本理论的基础

化学基本概念是基本理论的基础

化学基本概念是基本理论的基础,它指导着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在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中有广泛的应用。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呢?我们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把好概念教学的三个环节。

1.概念的形成
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感知具体物质和现象开始的,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剔除感知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抓住本质属性。

由于九年级学生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其心理活动特征整体上处于过渡时期,缺乏接受化学概念的基础,在对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对感性直观材料较多的依赖性。

因此,在学生学习概念时,要引导他们重视实验。

实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感性材料。

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例如,要使学生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这两个概念,关键是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2—5、2—6」所发生的现象。

「实验2—5」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木条没有复燃;然后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

「实验2—6」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

以上实验可重复多次。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得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化学反应速率,二氧化锰好像永远用不完”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能顺利地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概念的明确
在学生初步形成概念之后,还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概念明确。

内涵是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它回答的问题是:概念对于对象反映了些什么?一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外延是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总和。

它回答的问题是:概念反映了哪些对象?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有多大?例如:
剖析概念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明确概念内涵行之有效的方法:⑴弄清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

例如,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中的“一定的温度”、“溶液达到饱和”是这一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

⑵把握概念中的量词、副词等的含义。

例如,化合反应概念中的“几种变一种”,分解反应概念中的“一种变几种”等。

⑶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

如催化剂的概念要抓住“改变”二字,单质的概念要抓住“同种元素”、“纯净物”等关键词。

明确概念的外延,是以明确概念的内涵为基础的。

概念的内涵指导着概念的外延的确定。

只有在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概念的外延。

例如,“同一类原子”(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是元素概念的本质内涵。

核电荷数为1的一类原子是氢元素,核电荷数为2的一类原子是氦元素…所以氢、氦等目前已发现的113种元素都是元素概念的外延。

3.概念的深化
基本概念具有覆盖面广、相互联系密切、高度抽象概括等特征,在教学时应尽量引导学生采用纵向联成网络、横向辩别比较等方法,使概念得到广泛的运用。

⑴纵向联
成网络。

纵向
联成网络是指
在理解的前题
下对概念进行
综合、归纳、分类和系统化。

把学过的概念整理成知识点,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连接成知识线,然后交织成知识网。

这样不仅可以形成科学的概念体系,而且便于概念的编码、贮存、转换及输出。

例如,有关溶液单元,可用图示法整理出如下概念体系:
⑵横向辨别比较。

即从众多而杂乱的概念中,将类同、相似、接近或相反的概念结成知识块,通过横向比较找出各概念间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而且还能防止概念间的混淆。

例如,对于分子和原子,可用列表法进行如下比较: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⑶概念的运用。

掌握概念不仅需要从具体到抽象,而且也需要从抽象到具体。

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具体化。

概念的每一次运用,都将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

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①认真审题。

深入理解题意,理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是运用概念答题或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

②合理联想。

在答题或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重现有关概念。

有关概念的重现是在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实现的,应保持联想的流畅。

③促进类化。

题目或实际问题的类化是通过思维把握住具体内容的实质,找到它与相应概念的关联,把所要解答的问题纳入已有的概念系统中。

培养思维,学会从具体事物中排除无关或次要的因素,找出本质的东西,是促进题目或实际问题迅速类化的有效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