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ance forAki——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和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科学。
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有、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和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和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构成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指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
①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②土地资源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①土地资源学理论基础研究(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很演化规律研究)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③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④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⑥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①系统分析法②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RS、GIS、GPS)④社会经济分析法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气候特征分析地球表面直接产生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太阳直接辐射47%,散射辐射53%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海拔高度、云量、地球的公转自转太阳辐射包括:紫外线及其以下的短波波段、紫外以上的可见光、红外波段(以可见光部分为主,占50%)对土地特征而言,主要表现为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光照强度——正常人的眼睛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其单位是1x(勒克斯),也可以用日照时数表示。
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如棉花谷类需要强光照;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如茶叶、竹需要弱光照条件。
光照长度——一个地区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光照质量——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与纬度海拔高度、大气干燥度及季节有关。
纬度较高的干旱地区,由于光照质量优于低纬度湿润地区,故适宜于农业垦殖的海拔高度通常高于南方地区。
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较多,但与土地利用及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关系密切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
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0摄氏度为农耕期;大于等于5摄氏度喜凉植物生长期;大于等于10摄氏度活跃生长期,大于等于15摄氏度喜温作物安全生长期。
积温——日平均气温的积累值,农业生产活动中常用的积温指标大于等于10摄氏度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无霜期——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期的天数。
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地形与降水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分析海拔高度——①是划分地貌形态类型的重要指标②影响水热条件再分布③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对农业生产上的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④海拔高度对人类活动的限制方面,由于海拔高度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热泪活动必然减少。
⑤坡度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的侵蚀程度和农田基本建设、灌溉条件、机耕条件(8度 17度)等方面⑦对于建设用地而言,地势平坦,排水性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节省开发投资地貌类型——平原一般来说,海拔低,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坡度因素——①坡度直接决定了土地资源的质量等级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而且也与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性密切相关②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规律,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和山地立体生态经济系统③水的问题,一般山地丘陵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这缺水的问题,要根据当地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和开发治理的途径④坡向也是影响山区土地资源特征及其利用的因素之一,坡向直接影响光、热、水条件的布局差异,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分布。
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主要体现在地表的岩性及矿物的组成以及风母质的性状等方面。
土地资源的主体土壤资源是由岩石、矿物的风化经过成土过程发育而成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的性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另外,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储藏条件及水质而制约土地资源的利用。
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地表水资源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①地表径流的流水作用对地貌类型的形成有显著影响②地表水的丰缺状况月农业的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③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④地表水资源状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选址与布局等有显著影响分类——包气带水(上层滞水、土壤水)、潜水、层间水按含水性质分——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石灰岩地层中)、冻土区地下水补给——降水补给,河流补给;排泄:水平排泄(矿化度不会增高)、垂直排泄(蒸发消耗,矿化度增高)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中含有各种化学成分的总量,常用1L水中含有的可溶性盐的克数表示,空间分布规律与地表水一致。
由于某些地区地理和地质的原因导致部分化学元素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富集或欠缺的现象,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生长和人类健康,一致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土壤剖面——A(淋溶层)B(淀积层)C(母质层)土层厚度——农作物最佳耕层厚度大于20-25CM土壤质地——不同的土壤质地反映了土壤的透水、通气、保水、保肥和供肥以及耕作性能,壤土是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
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强土壤的促肥供肥性能、反映了土壤的养分状况。
可溶性盐类——可溶性盐总量>0.3%开始影响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而影响生长达到0.5%对作物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达0.7%作物会严重减产,大于等于1%成为作物难以生长的盐化土壤土壤pH——壤溶液的酸碱度土壤石灰质——一方面,反映土壤的pH,另一方面,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程度,如石灰质含量较高时,与磷酸根结合为磷酸钙,易使磷肥失效,石灰质含量15%以上,则容易使土壤剖面的某一层次胶结而形成坚硬的结核或硬盘式根系穿插困难,称之为“障碍层”。
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综合指标,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有机质、各种养分含量和组合关系等。
土壤适宜性——是指土壤的各种性状对所选择的作物生长需求的沐足程度。
是反映了土壤的自然属性对土地生产力的综合影响程度,以及存在的土壤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程度。
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地区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生态多样性——生物圈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生态系统——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生态系统的特性——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生态学的最高层次。
内部具有揍我调节自我更新的能力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是一个动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经济价值1)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建筑材料和日常家用物质2)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用于改良种植作物和家畜的“遗传资源”。
3)微生物方面有重要的开发前景4)促进旅游相关的经济的活动,发展生态旅游② 生态价值1)维持生物进化过程所必须的条件2)调节生物圈3)主导土壤与生物之间的盐分循环,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的保护4)吸收和分解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污染物,如:参与水的净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乡村全面发展、乡村景观保护、土地利用控制植被——一定区域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植被类型——热带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草地、荒漠植被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植物所创造的有机质,一方面,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环境、食物舍生产资料。
另一方面,有机质以植物残体的形态回归到陆地表面的土壤中,进入地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矿质养分在地表的富集,提高土壤肥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植被的生态调节功能——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调节气候,保护环境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中国植被分区——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北干旱荒漠区、西南部青藏高原区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
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促进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使土地资源的效益得充分发挥。
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的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土地自然区位——土地尚未自然地理位置。
土地经济区位——土地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的差异。
,交通区位——是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路线和设施的相互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费用三方面来决定。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等田间基础设施②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③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④田间经营管理水平土地生产力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的收益就会递减的现象土地生产力受到最小限制因素所支配的现象。
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不同的景观生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的组合,即土地类型①性质一致性是相对而言的,根据划分的详细程度不同,一致性不同;土地类型划分的越细,单元划分得越小,一致性程度就越高。
②同一个土地类型单元的性质一致程度始终大于与其相邻土地单元相合并的土地性质③土地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
不同的划分层次所考虑的自然属性是不同的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和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