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风险案例【篇一:法律风险案例】四川长虹集团(下称长虹)与美国具有华人背景的apexdigital(下称apex)的“贸易欺诈案”曝光后,1月7日,长虹发布公告称,目前账面上仍有46750万美元欠款未能收回。
长虹第三季季报显示,公司净资产为132.15亿元人民币,这4.6亿美元相当于净资产的近30%。
尽管2003年底,长虹总部就专门派出高层去美国与apex和季龙粉就应收账款问题进行交涉,但在未果的情况下2004年初长虹却又发了3000多万美元的货给apex。
其后长虹又多次邀请apex董事局主席季龙粉面谈解决但都被季以种种理由推掉。
2004年12月14日,长虹被迫在洛杉矶高等法院起诉apex。
从法律角度来看,销售合同最关键的法律风险就是付款。
作为销售方可以根据交易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控制对方不付款的法律风险,如签署信用证、保留货物所有权、寄售、价款担保、保证、现金担保、货物自主回收权、中止履行、强制履行、有效的争议解决手段等等。
针对销售活动所在国或地区的不同,中国企业应当与熟悉当地法律规定和实际做法的法律顾问紧密配合,在合同中做出相应规定,将法律风险防范于未然。
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对于企业与合同相关的法律风险防范和管理来说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成功经验 1、中远的经验中远集团经营着600余艘现代化商船,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
其麾下有600多家分支机构,经营网络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中远集团总资产已近1400亿元。
在中远集团跨越式的发展中风险控制机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集团高层的经营委员会每年都要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风险控制问题,采取防范措施及时化解风险;其中,法律风险首当其冲。
公司制定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合同管理办法》,实行合同分级管理;在预防纠纷上,中远集团要求各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严把合同审查关。
集团法律部门搞了一个法律信息披露制度,跟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关注的一些特别的法律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法律指导;适时公布一些大的案件,以便各企业借鉴,避免纠纷。
2、中国铝业公司的经验“中国铝业”股票目前在纽约证券市场同行业股票中股价最高,被投资者誉为“世界铝业第一股”。
要想抵御国际风险,必须实现与国际公司的法律对接。
中铝公司形成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通过不断加强法律事务工作为公司经营决策服务,切实降低和消除经营风险;制定了中铝《合同管理办法》、《法律纠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公司内部合同签订审核程序和法律纠纷报告、处理及监控程序等内部控制流程。
公司自成立以来未发生过重大诉讼。
【篇二:法律风险案例】2003年3月,湖南某高速公路管理公司(简称高管公司)与被北京某广告公司(简称广告公司)签订广告位租赁合同,将一广告位出租给广告公司发布广告,租金按月收取。
2003年底,广告公司停止支付租金,截止2004年3月合同终止,累计欠付租金8万余元。
此后,高管公司数次向广告公司电话催收欠款。
2008年6月,高管公司聘请法律顾问清收欠款。
律师在清理中发现高管公司自2004年3月合同终止后,高管公司没有任何证明其向广告公司追偿过欠款,该笔欠款已过诉讼时效。
律师还发现高管公司类似的欠款高达近百万元,如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该近百万元欠款将无法追回。
律师解读诉讼时效问题是公司应收款管理部门应当十分重视的一个法律问题。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普通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两年。
欠款适用普通时效。
因此,任何一笔欠款,无论是否能够收回,在两年的诉讼的时效期间内都应当及时向欠款人主张权利。
自向欠款人主张权利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在新的两年诉讼时效期间内,应当再次向欠款人主张权利,以使时效接续。
同时,主张权利的方式应当是能够举证证明的方式,可以是信函、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不一而足。
以上述案例为例,高管公司虽然数次向广告公司以电话方式进行催收,但是高管公司无法证明其向广告公司催收过,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法院会以举证不能认定高管公司在时效期间内没有向广告公司主张过权利,从而认定广告公司时效抗辩主张成立。
高管公司从而丧失了以法律途径追偿该笔欠款的机会。
【篇三:法律风险案例】企业法律风险案例范文一:水土不服的tcl并购2004年1月,tcl多媒体(tmt)与法国汤姆逊达成协议,并购其彩电业务。
7月,双方合资成立tcl汤姆逊公司(tte)。
此次并购,tcl想借汤姆逊的品牌、技术和欧美渠道,规避反倾销和专利费的困扰。
但其当初“18个月扭亏”的口号并没有实现,反而连续两年报亏。
2006年10月底,除oem外,tcl不得不将其欧洲彩电业务砍掉。
同一年,tcl集团又闪电般地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的移动电话业务。
结果在合资仅一年后就以失败告终。
智维点评:tcl两次并购案的失败,显示了并购筹划和并购整合的双重法律风险。
当然,在收购汤姆逊、阿尔卡特的过程中,不能排除“国际化”的冲动因素,造成对市场趋势的误判。
对此,在并购筹划中应避免并购动机盲目、并购计划不合理、并购决策程序缺失的风险,保持并购决策的理性化。
此外,在并购之后,tcl集团出现亏损,很大原因是欧洲的员工、产品等各项运营成本较高,而各项整合又出现难以预料的障碍。
为此,企业在并购中应切记提早筹划对财务、技术、管理、品牌、文化、销售渠道、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有效整合,防止因“水土不服”而引发上述各项整合不利的法律风险发生。
联想并购ibm后的最大亏损2004年12月,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令全球it业震惊。
通过并购,联想获得了ibm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10000名员工,以及在5年内使用“ibm”和“think”品牌的权利。
合并后的新联想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在并购之后的3年时间里,联想的销售额逐步增加。
然而,就在联想对此次整合看起来一帆风顺之时,2008年,联想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利润出现大幅亏损。
截至2009年3月31日,其营业收入为149亿美元,同比下滑8.9%,净亏损2.26亿美元。
这是联想历年来最大的一次亏损。
智维点评:虽然在全球个人电脑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联想出现亏损似乎合乎情理,但其亏损规模却已超出了业内预期。
如果说联想国际化遭遇挫折,有战略及市场运营方面的原因,但并购整合方面的法律风险仍是诸多问题根源之所在。
可以看到,在2009年年初,联想进行人事调整,用纯中国团队经营海外市场,联想前期聘用的很多海外人才相继离职。
这显示出联想跨国并购后企业文化面临较大冲突,而这种冲突在公司业绩不佳的时候,表现得较为明显。
触碰政治风险的中海油收购2005年6月23日,中国第三大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中海油以高出对手15亿美元全现金方式向排名美国第九位的石油公司尤尼科(unocalcorp.)发出了收购要约。
然而,这桩单纯的公司并购,却因涉及敏感的石油资源和国家利益而变得复杂起来。
2005年6月17日,两位美国联邦众议员致函总统布什,要求以国家安全为由,全面审议这一收购计划。
信中称:“美国日益需要将满足能源需求列入外交政策、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考虑范围。
当事涉中国时尤其如此。
”一个多月之后,在重重阻力之下,中海油宣布退出收购尤尼科竞争。
智维点评:对于此项并购,有专家预测说:如果收购成功,中海油将凭借尤尼科在泰国、印尼等亚洲国家拥有的油气区块资源将年产量提高一倍以上,而石油储备量也将提高80%。
但事情往往不能过于乐观。
可以看到,无论在何类国家投资,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的首要风险是法律化的政治风险。
这种风险,从国家环境角度看主要指战争、内乱等引起投资国政治环境的动荡、权力阶层的更迭、恐怖主义的危险以及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等等。
此外,政治风险还包括投资国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等内容,而法律或政策的变动也同样会带来较大风险。
其中,政治风险多以法律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海外并购重组造成重大影响。
近年来,并购中出现了“安全门”、“反恐门”、“威胁门”等新型的政治阻碍,这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使得政治风险本身成为跨国并购一种无法确定的成本。
因此,企业在跨国并购重组的情况下,对目标企业所在国法律环境和政治环境的考察,及时防范政治风险则显得非常重要。
被反垄断拆散的可口可乐与汇源2008年9月3日,汇源果汁在香港公布,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大西洋公司将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
商务部于2009年3月18日表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未通过反垄断调查。
智维点评:可口可乐收购案被否决案例,是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个由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否决的一起收购案,也是充分彰显出并购企业可能遭遇法律限制的法律风险。
我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实施,对于“经营者集中”进行反垄断审查。
所谓经营者集中,主要包括: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等几种情形。
如果涉嫌经营者集中,符合申报条件的,经营者必须依法申报接受反垄断部门的审查。
可以看到,此规定将相关的并购重组活动纳入国家反垄断审查的程序中,无疑会对企业并购行为造成一种严格的法律风险。
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并购重组规模往往相对较大,对行业竞争格局可能产生垄断经营性影响,因此反垄断审查法律风险的发生也相对较高,此时,上市公司就需防范并购重组可能失败的风险。
中铝力拓的分手之殇2009年2月12日,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签署了合作与执行协议,中铝宣布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在铁矿石、铜和铝资产层面与力拓成立合资公司,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
如果交易完成,中铝可能持有的力拓股份最多上升到18%。
中铝公司已经就此项交易完成了210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并已陆续获得了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等各国监管机构的批准。
但6月5日力拓集团董事会宣布撤销对2月12日宣布的双方合作推荐,并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
中铝收购力拓以失败告终。
智维点评:经过三个多月的拉锯战,中国铝业收购力拓的计划却以分手告终,其并购失败的原因不能排除因并购方所在国的政治干预。
但是,在政治风险之外,并购重组协议中1.95亿美元(仅为交易金额的1%)的违约金处罚对于力拓来讲,可能也并不足以达到督促其信守合同的力度。
因此,中铝遭遇到协议撕毁的法律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并购重组协议关系到双方今后的权利义务,是整个并购重组的核心。
因此,并购双方对于协议的主体、双方权利义务、履行方式、履行期限、违约、争议解决等诸多细节条款的设计,均需要防范今后不必要的法律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