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妆品用增稠剂精编版

化妆品用增稠剂精编版

化妆品用增稠剂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化妆品用增稠剂刘义,广州市浪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60高俊,汽巴精化(中国)有阳公司广州公司,广东广州510095摘要:综述了使用于化妆品的增稠剂:无机盐类、表面活性剂类、水溶性高分子类和脂肪醇脂肪酸类等共200多种。

增稠剂通过与表面活性剂形成棒状胶束、与水作用形成三维水化网络结构、或利用自身的大分子长链结构等使体系达到增稠的目的。

详细介绍了增稠剂的配伍性能、使用范围、影响因素和增稠机理分类。

在产品配方开发过程中根据配方的pH值、稳定性、刺激性、泡沫、配方成本、是否透明、流变形态、外观颜色、电解质稳定性和法规等方面的要求综合进行考虑,才能有效地选用恰当的增稠剂。

只有不断在实际中总结经验,才能真正懂得如何有效地选用增稠剂。

关键词:化妆品;增稠剂;水溶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中图分类号:TQ6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803(2003)01-0044-05配方师在进行配方设计时通常要考虑配方最终产品的流变形态,适当的流变形态能给产品带来美感,便于使用和生产,对配方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产品的流变形态甚至对产品的使用起很大作用,比如牙膏,要求产品的触变性好,因为在挤出时要求保持较好的形态,在刷牙时要求牙膏在外力作用下能够迅速变稀分散开来。

流体的流变形态分为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牛顿流体为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成正比的流体;非牛顿流体又有假塑性流体、塑性流体和胀流体。

假塑性流体和塑性流体都属于剪切变稀的流体,但塑性流体具有屈服值。

胀流体属于剪切变稠的流体。

要调节产品的流变形态,配方师是在配方中加入增稠剂达到目的。

增稠剂简单地说就是提高配方产品黏度或稠度的一类物质,增稠剂加入量不大,但是能够大幅提高产品的黏度或稠度。

配方师在选择增稠剂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配方主体是选择增稠剂的首要考虑因素,什么样的体系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增稠剂;其次是产品形态,产品形态要求不同类型的增稠剂,有些要求牛顿流体,有些要求塑性流体,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增稠剂;在最终产品中增稠剂的比例、配方的成本也是增稠剂选择的重要因素,如果配方的成本让生产商和消费者都难于承受,那么这配方是没有应用价值的,平衡增稠剂的效果及其成本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配方的理化指标也是选择增稠剂必须考虑的,比如配方的稳定性、泡沫等,这些都是配方所关注的一些重要指标,有些增稠剂虽然增稠效果理想,但稳定性差或是消泡太厉害也是没有价值的。

一般情况下几种增稠剂的协调增稠比用单一增稠剂对产品的最终流变形态有更好的效果。

1 增稠剂分述能够作为增稠剂的物质很多,从相对分子质量看有低分子增稠剂,也有高分子增稠剂;从功能团来看有电解质类、醇类、酰胺类、羧酸类和酯类等等。

下面按化妆品原料的分类方法对增稠剂进行分类,表l列出了目前使用的增稠剂。

低分子增稠剂1.1.1 无机盐类用无机盐来做增稠剂的体系一般是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系,最常用的无机盐增稠剂是氯化钠,增稠效果明显。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电解质的存在使胶束的缔合数增加,导致球形胶束向棒状胶束转化,使运动阻力增大,从而使体系的黏稠度增加。

但当电解质过量时会影响胶束结构,降低运动阻力,从而使体系黏稠度降低,这就是所说的“盐析”。

因此电解质加入量一般质量分数为1%-2%,而且和其他类型的增稠剂共同作用,使体系更加稳定。

脂肪醇、脂肪酸类脂肪醇、脂肪酸是带极性的有机物,有文章把它们看成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因为它们既有亲油基团,又有亲水基团。

少量的该类有机物的存在对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omc及其他性质有显着影响,其作用大小是随碳链加长而增大,一般来说呈线,陛变化关系。

其作用原理是脂肪醇、脂肪酸能插入(参加)表面活性剂胶团,促进胶团的形成,同时由于该极性有机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碳氢链间的疏水作用加极性头间的氢键结合),使两分子在表面上定向排列得很紧密,大大改变了表面活性剂胶束性质,达到增稠的效果。

表1?增稠剂的分类一、非离子SAA1、无机盐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单乙醇胺氯化物、二乙醇胺氯化物、硫酸钠、磷酸钠、磷酸二钠和三磷酸五钠等2、脂肪醇和脂肪酸月桂醇、肉豆蔻醇、C12-15醇、C12-16醇、癸醇、己醇、辛醇、鲸蜡醇、硬脂醇、山嵛醇、月桂酸、C18-36酸、亚油酸、亚麻酸、肉豆蔻酸、硬脂酸、山嵛酸等3、烷醇酰胺类椰油二乙醇酰胺、椰油单乙醇酰胺、椰油单异丙醇酰胺、椰油酰胺、月桂酰-亚油酰二乙醇酰胺、月桂酰-豆蔻酰二乙醇酰胺、异硬脂二乙醇酰胺、亚油二乙醇酰胺、豆蔻二乙醇酰胺、豆蔻单乙醇酰胺、油二乙醇酰胺、棕榈单乙醇酰胺、蓖麻油单乙醇酰胺、芝麻二乙醇酰胺、大豆二乙醇酰胺、硬脂二乙醇酰胺、硬脂单乙醇酰胺、硬脂单乙醇酰胺硬脂酸酯、硬脂酰胺、牛脂单乙醇酰胺、小麦胚芽二乙醇酰胺、PEG(聚乙二醇)-3月桂酰胺、PEG-4油酰胺、PEG-50牛脂酰胺等4、醚类鲸蜡醇聚氧乙烯(3)醚、异鲸蜡醇聚氧乙烯(10)醚、月桂醇聚氧乙烯(3)醚、月桂醇聚氧乙烯(10)醚、Poloxamer-n(乙氧基化聚氧丙烯醚)(n=105、124、185、237、238、338、407)等5、酯类PEG-80甘油基牛油酯、PEC-8PPG(聚丙二醇)-3二异硬脂酸酯、PEG-200氢化甘油基棕榈酸酯、PEG-n(n=6、8、12)蜂蜡、PEG-4异硬脂酸酯、PEG-n(n=3、4、8、150)二硬脂酸酯、PEG-18甘油基油酸酯/椰油酸酯、PEG-8二油酸酯、PEG-200甘油基硬脂酸酯、PEG-n(n=28、200)甘油基牛油酯、PEG-7氢化蓖麻油、PEG-40霍霍巴油、PEG-2月桂酸酯、PEG-120甲基葡萄糖二油酸酯、PEG-150季戊四硬脂酸酯、PEG-55丙二醇油酸酯、PEG-160山梨聚糖三异硬脂酸酯、PEG-n(n=8、75、100)硬脂酸酯、PEG-150/癸基/SMDI共聚物(聚乙二醇-150/癸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PEG-150/硬脂基/SMDI共聚物、PEG-90。

异硬脂酸酯、PEG-8PPG-3二月桂酸酯、鲸蜡豆蔻酯、鲸蜡棕榈酯、C18—36酸乙二醇酯、季戊四硬脂酸酯、季戊四山嵛酸酯、丙二醇硬脂酸酯、山嵛酯、鲸蜡酯、三山嵛酸甘油酯、三羟基硬脂酸甘油酯等6、氧化胺肉豆蔻氧化胺、异硬脂氨基丙基氧化胺、椰油氨基丙基氧化胺、小麦胚芽氨基丙基氧化胺、大豆氨基丙基氧化胺、PEG—3月桂氧化胺等二、两性SAA鲸蜡甜菜碱、椰油氨基羟磺基甜菜碱等三、阴离子SAA油酸钾、硬脂酸钾等四、水溶性高分子1、纤维素类纤维素、纤维素胶、羧甲基羟乙基纤维素、鲸蜡羟乙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2、聚氧乙烯类PEG-n(n=5M、9M、23M、45M、90M、160M)等3、聚丙烯酸类丙烯酸酯/C10-30烷基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丙烯酸酯/十六烷基乙氧基(20)衣康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酯/十六烷基乙氧基(20)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酯/十四烷基乙氧基(25)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酯/十八烷基乙氧基(20)衣康酸酯共聚物、丙烯酯酯/十八烷基乙氧基(20)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酯/十八烷基乙氧基(50)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酯/VA 交联聚合物、PAA(聚丙烯酸)、丙烯酸钠/乙烯异癸酸酯交联聚合物、Carbomer(聚丙烯酸)及其钠盐等4、天然胶及其改性物海藻酸及其(铵、钙、钾)盐、果胶、透明质酸钠、瓜尔胶、阳离子瓜尔胶、羟丙基瓜尔胶、黄蓍胶、鹿角菜胶及其(钙、钠)盐、汉生胶、菌核胶等5、无机高分子及其改性物硅酸铝镁、二氧化硅、硅酸镁钠、水合二氧化硅、蒙脱土、硅酸锂镁钠、水辉石、硬脂铵蒙脱土、硬脂铵水辉石、季铵盐-90蒙脱土、季铵盐-18蒙脱土、季铵盐-18水辉石等6、其他PVM/MA癸二烯交联聚合物(聚乙烯甲基醚/丙烯酸甲酯与癸二烯的交联聚合物)、PVP(聚乙烯吡咯烷酮)等表面活性剂类烷醇酰胺类最常用的是椰油二乙醇酰胺。

烷醇酰胺能与电解质相容共同进行增稠并且能达到最佳效果。

烷醇酰胺增稠的机理是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相互作用,形成非牛顿流体。

各种不同的烷醇酰胺在性能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单独使用与复配使用其效果也不同,有文章报道了不同烷醇酰胺的增稠及泡沫性能。

近来报道烷醇酰胺制成化妆品时有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的潜在危害。

烷醇酰胺的杂质中有游离胺,它是亚硝胺的潜在来源。

目前个人护理品工业对是否在化妆品中禁用烷醇酰胺还没有官方意见。

醚类在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为主活性物的配方中,一般仅用无机盐即能调成合适的黏度。

研究表明这是由于AES中含有未硫酸化的脂肪醇乙氧基化物,对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增稠作出了显着的贡献。

深入研究发现:对平均乙氧基化度约为3EO或10EO时起最佳作用。

另外脂肪醇乙氧基化物的增稠效果与其产物中所含未反应的醇及同系物的分布宽窄有很大关系。

同系物的分布较宽时产品增稠效果较差,愈是窄的同系物分布,可得到愈大的增稠效果。

酯类最普通使用的增稠剂是酯类。

最近国外又报道了PEG-8PPG-3二异硬脂酸酯、PEG-90二异硬脂酸酯和PEG-8PPG-3二月桂酸酯。

这类增稠剂属于非离子增稠剂,主要用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系中。

这类增稠剂不容易水解,在宽的pH和温度范围内黏度稳定。

目前最常用的是PEG-150二硬脂酸酯。

用来作为增稠剂的酯类,一般相对分子质量都较大,因此具有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

增稠机理是由于在水相中形成三维水化网络,从而将表面活性剂胶束包含进去造成的。

此类化合物除了在化妆品中用作增稠剂外,还可以作为润肤剂和保湿剂。

氧化胺氧化胺是一种有极性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特征表现为:在水溶液中,由于溶液的pH 值的不同,它显示出非离子性,也可以显示强离子性质。

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即pH大于或等于7时,氧化胺在水溶液中以不电离的水化物存在,显示非离子性。

在酸性溶液中,它显示弱的阳离子性,当溶液pH小于3时,氧化胺的阳离子性尤为明显,因此它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与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和两性离子等表面活性剂很好配伍并显示协同效应。

氧化胺是有效的增稠剂,当pH为时,烷基二甲基氧化胺可使复配物黏度达,而烷基酰胺丙基二甲基氧化胺可使复配物黏度达,后者加入食盐也不会降低黏度。

其他少数甜菜碱和皂类也能作增稠剂(见表1),其增稠机理和其他小分子的作用类似,都是通过与表面活性胶束相互作用达到增稠的效果。

皂类可用于棒状化妆品中的增稠,甜菜碱主要用于表面活性剂水体系中。

水溶性高分子增稠剂许多高分子增稠剂增稠的体系不受溶液的pH值或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