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感染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 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 退、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发热 及黄疸。按病原分类,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 丙、丁、戊、庚六型,分别由HAV、HBV、HCV、HDV、 HEV及HGV引起。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肝炎,不 转为慢性。乙、丙、丁型可转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 化和肝细胞癌。HGV的致病性及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 究。 一、甲型肝炎 (一)流行病学 1. 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 2. 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 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 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 等。 4. 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 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二)发病机制:甲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增殖,使肝细 胞引起肝细胞轻微损害,当机体出现一系列免疫应答(包括 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后,肝脏出现明显病变,表现为肝细 胞坏死和炎症反应。HAV通过被机体的免疫反应所清除,因 此,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病毒性携带状态。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1. 急性黄疸型 (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多有发热,突出的症状为乏力和 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尿色逐渐加深。本 期一般持续5~7日。 (2)黄疸期:热渐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继续加深,皮肤 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本期持续2~6 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 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 2. 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较轻,也以乏力和 胃肠道症状为主,但不出现黄疸。多在3个月内恢复。 3. 急性重型: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4. 急性淤胆型:主要表 现为较长期(超过3周)的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黄疸较深而自 觉症状较轻,肝肿大较明显,多有皮肤瘙痒及粪色变浅。预 后良好。
(四)实验室检查 1. 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 升高。黄疸前期末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开始呈阳性反应。 2. 血清酶的测定: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 依据。多数患者ALT>400~1000u/L,AST亦有升高。 3. 胆红素测定:黄疸型肝炎血清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淤胆型肝炎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4. 蛋白测定: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多在正常范围,比例正常。 5.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或凝血酶活动度明 显下降,提示重症肝炎的可能。 6. 血清学检查: (1)血清抗-HAV-IgM阳性即可确诊为甲型肝炎。急性期和 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总抗体(主要是IgG)有4倍以上升高 亦可诊断为本病。 (2)粪便、血清或肝组织中发现HAV颗粒、HAV Ag或HAV RNA可确诊为甲型肝炎。 7. B型超声波检查:B超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脾大小及肝内、外 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循环中的某些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关节腔 内以及各脏器的小血管壁,而引起皮疹,关节炎肾小球肾 炎、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等肝外病变。受染肝细胞被破坏 以及HBV被保护性抗体(抗-HBs,尤其是抗-前S2)所清除 可导致感染终止。机体免疫反应的强弱及免疫调节机能是 否正常与乙型肝炎临床类型及转归有密切关系。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28~160日,平均70~80日。 1. 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淤胆 型,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多呈自限性,常半年内完 全痊愈。 2. 慢性乙型肝炎 (1)我国的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 期方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因此,成年人中以 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约有半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 急性发作,需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2)急性乙肝迁延不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 儿童中急性乙肝较多。 (3)发病日期不明,就诊时已有慢性肝炎的体征和/或化验 者。
【鉴别诊断】 1. 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如非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感染 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等相鉴别。 2. 黄疸型肝炎尚应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相鉴别; 3. 本病与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除参 考流行病学资料外,主要依据血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早期卧床休息,直至黄疸消退。饮食清淡、易 于消化。消化道症状明显而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液,给 予葡萄糖、电解质液体及维生素C等。禁酒,禁用损害肝 脏的药物。 2. 护肝、退黄治疗:一般对症治疗即可,亦可选用强力宁、 门冬氨酸钾镁或还原型谷胱甘肽(TAD)。淤胆型肝炎可选 用苯巴比妥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但后者只在其他疗法无 效时应用。 3. 中医中药治疗:中药以清热利湿为主。有黄疸者用茵陈蒿 汤加减,淤胆型肝炎可用凉血活血中药。
二、乙型肝炎 (一)流行病学 1. 有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同吃、同住、同生活等密切接触史或多个 家庭成员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肝炎病人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而未采取预防措 施者; 3. 静脉吸毒、纹身。 4. 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免疫接种、内窥镜检查、注射、手术 或针刺治疗等。 (二)发病机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一般认为并 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但HBV基因整合于宿主的肝细胞染色体中, 可能产生远期后果。乙型肝炎的肝细胞损伤主要是通过机体一系列免 疫应答所造成,其中以细胞免疫为主。表达在肝细胞膜上的HBV核心 抗原(HBcAg)和肝特异性脂蛋白是主要的靶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的 细胞毒效应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尤其在慢性活动型肝炎的病理 损伤机制中,特异性T辅助性细胞持续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特异性 抗体与循环中的相应抗原及病毒颗粒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并经吞噬细 胞吞噬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