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ABC)A.自然界 B.科学与技术 C.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D.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E辩证唯物方义的科学技术观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有(BDE)A.大科学观B.进化历史观C.高技术观D.系统层次观E.协调发展观3.自然科学是(BCE)A.反思的科学B.认识活动C.社会建制D.科学的科学E.知识体系4.科学抽象成果的表现形式有(ABDE)A.科学概念B.科学符号C.科学事实D.思想模型E.理想实验5.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有(BD)A 系统分析方法B 类比方法C 反馈控制方法D 归纳和演绎方法E 功能模拟方法6.自然界演化发展的普遍性特征有(ABE)A 不可逆性B 自组织性C 因果线形D 热平衡性E 对称性的破缺7.()是信息的基本特征。
A 信息含义的可变性B 信息的不守恒性C 信息形式的多样性D 信息内容的选择性E 信息本质的绝对独立性9.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有(ABCDE)A 整体性B 最优化C 动态性D 层次性E 模型化10.建构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有(ADE)A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B 假说方法C 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D 公理化方法E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11.自然界演化发展的方式是(ACD)A 必然与偶然B 原因与结果C 渐变与突变D 周期性与无限性E 现象与结果二.填空题1.自然辩证法是联系(具体科学技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桥梁和纽带,是一门具有中介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
2.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3.1755年,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出版,在僵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上打开了的第一个缺口。
书中,康德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4.物质的形态除气、液、固态外,还有(等离子态)、(超密态)、(真空场)和(反物质)七种状态。
5.系统科学是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的新型学科群。
6.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
7.被马克思称为“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人是(弗郎西斯-培根)。
8.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标志着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9.1971年,前苏联学者凯德洛夫首先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带头学科更替)理论。
10.科学概念的内涵包括(知识体系)、(认识活动)和(社会建制)。
11.现代社会的三大基本资源是(物质)、(能量)和(信息)。
12.不完全归纳法又可区分为(简单枚举法)(因果关系判明法)和(科学归纳法)13.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是(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14.人体观的演变经历了古代(朴素整体)、近代(机械论)和现代(辩证系统)三个阶段15.自然辩证法就是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
16.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7.技术生命周期模式:(开始期)、(发展期)、(成熟期)、(饱和期)和(衰退期)(S曲线)。
18.高技术特点:(高创造性)、(高智力性)、(高效益性)、(高战略性)、(高风险性)和(高实效性)19.现代大科学的特点:(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科学整体化)(科学技术群体化)(科学技术管理现代化)(科学技术一体化)20.国家创新体系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21.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22.科研选题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法)(需求分析法)(专利分析法)(追踪开拓法)。
23.科学事实的特征:(科学事实是单称存在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具有精确、系统性)。
24.科学理论的特征:(客观真理性)(逻辑完备性)(全面系统性)(科学预见性)。
25.科学理论建立的一般方法:(公理化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26.《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73年5月至1876年5月);第二阶段,(1878年7月至1883年3月)。
27.(1925年),(苏联国家出版社)以(德、俄)两种文字对照的形式首次出版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遗稿。
(1932年8月),(社畏之)编译的《自然辩证法》由(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出版。
28.(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规律)由日本学者(汤浅光朝)首先提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平均周期为(80)年。
29.(1971)年前苏联学者(凯德洛夫)在他出版的《关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先导》一书中,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带头学科更替理论)。
第一个带头学科是力学;二是一组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三是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四是一组学科,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宇航科学。
推测五六分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心理学。
30.1962年美国科学史学者(普赖斯)出版了《小科学,大科学》一书,标志着(大科学)时代的开始。
31.(创新)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32.19世纪40年代英国哲学家(威廉-惠威尔)在他的《归纳科学哲学》一书中写道:“我们需要对那些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命名,把他们称作(科学家)。
”33.(政治文明)是马克思提出的,(十六大),(江泽民)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34.195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35.(一般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
(信息论)由美国科学家(申农)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和《噪声中通信》的论文,因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
1948年(维纳)出版的《控制论》一书,标志着(控制论)的正式诞生。
36.比利时的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法国数学家(托姆)提出了“突变理论”;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发表了《协同学导论》。
37.自然界演化的机制是(对称性破缺)。
38.“863计划”的全称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39.控制是指事物的可能性空间(减小)的过程。
40.技术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4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辨析题1.只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一定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错。
因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有3个。
(1)提高认识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
(2)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键。
(3)加强全球合作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保障。
2.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的工作,所以需要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而不是非逻辑思维。
答:错。
在科学发现或科学创造活动中,直觉思维和灵感起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应当恰当地处理逻辑与直觉的关系、自觉地激发灵感、让头脑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随时抓住机遇。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协同。
在科学研究的不同阶段发挥其不同的作用。
逻辑思维为非逻辑思维铺平道路,非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取得一定的突破和成就,两者缺一不可。
3.科学事实就是排除了任何主观因素的客观事实。
答:不对。
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做出的真实描述。
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因此,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即经验事实,它体现的是客观事件在科学认识主体中的记述和判断。
4.因为科学和技术都可被看作知识系统,所以两者并无本质的差别。
答:科学与技术都是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二者有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
所以,人们在言及科学或技术时,常统而笼之地称作“科学技术”。
其实,科学与技术不是完全等同或同一的东西,它们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1)目的任务不同:从目的和任务看,科学主要是认识自然,提示客观事物或客观过程的规律性能因果性;技术则主要是利用和改造自然,实现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2)表现形式不同:科学追求简单性,用尽量少的概念、原理解释现象背后的同一的本质性;技术追求实用性、先进性,在不违背自然属性的前提下,通过类比、移植等手段将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工艺,如设计图纸、专利说明等。
(3)活动过程不同:科学主要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技术则主要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
(4)管理方式不同:技术的管理一般是由国家专利部门通过专利法来实施的;而科学的管理则是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其制定的行为规范来实施的。
联系:(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一方面,科学原理通过应用研究可以转化为技术原理,另一方面,技术原理和生产技术经验也可以转化为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
(2)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互为动力:首先,社会生产技术对科学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发展。
其次,科学对技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科学与技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关系日益密切,显示出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一体化”的发展趋)5.系统与整体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P29答:不对。
(1)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由特定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它与整体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分为加和关系与非加和性关系两种。
所谓加和性关系,是指各个部分可以用简单相加的办法逐渐建立起整体的特性。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1+1=2”;所谓非加和性关系,是指整体的特征是独立的部分所不具有的,部分也无法以简单相加的方法建立起整体的特性。
我们通常称这种关系为“1+1>2”。
(3)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与组成要素或子系统相比有质的提升,新的飞跃。
6.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持点?答:(1)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2)高层次系统和低层次系统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链(3)层次结构的结合度呈现递减规律。
7.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不可逆性、自组织性、对称破缺性。
自组织是指系统的要素在没有内外指令的情况下,自主地或自发地组织化、有序化、系统化的运动过程。
它具有五个条件:A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B系统处于远离热平衡状态。
C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D 系统内部存在正反馈机制。
E随机涨落和突变8.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区别联系?答:联系: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基础,人工自然是从天然自然中转化而来的。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服从于同一物质运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