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留学生回国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与建议

留学生回国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与建议

论文题目《留学生回国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与建议》作者姓名诸建辉专业名称行政管理准考证号011309154590指导教师黄骏2013 年3 月27 日留学生回国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与建议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与应届毕业生到国外留学都呈现上升的趋势。

高三应届毕业生中热衷出国留学的人数明显增多,同时海外高校对中国“生源”也如饥似渴。

然而,近几年回国留学生的就业难度也随之增加。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留学生要想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有较大难度。

我们也注意到,不少留学生在海外创业成功,但最终感觉不到幸福、产生不了归属感,而回国的人感觉却大为不同。

海归的就业难问题确实是摆在社会上的一个焦点话题,因此本文就海归的就业问题中的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

关键词:海归,就业,对策目录内容摘要 (2)引言 (1)一、留学热与就业难 (1)(一)对留学热的客观分析 (1)1.留学的盲目性 (1)2.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 (2)3.缺少工作经验 (2)(二)、就业取向和社会需求的错位 (2)1.海归自身的弱点局限了其就业范围 (3)2.用人单位没有正确发挥就业主体作用 (4)二、留学生回国就业的现状 (5)(一)、上海市出国留学及归国人数变动趋势 (6)(二)、受访者的就业数据分析 (6)三、解决海归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8)(一)明确出国目的,做好合理规划 (8)(二)转变心态理念,把诚信带回家 (9)(三)指导海归树立符合现实的就业期望 (9)(四)用人单位应正确发挥就业主体的作用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0)正文引言高等教育大众化,造成了就业上的极大压力,即使原来炙手可热的海归,现在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经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推动高校毕业生开始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三峰叠加的巨大就业压力,本文对留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了一些深层次的成因。

尽管“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面看来好像我国大学生人数太多了,可是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数和质量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

针对留学生就业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留学热与就业难自1978年至2012年底, 221.25 万人,共有 78.22 万人毕业后选择回国发展。

目前仍在外的43万留学人员中,共有27万多人仍在国外高校学习。

2012年度,留学回国人员近3万,比上年度增长约48%,中国正迎来一个留学生回国潮。

促成回国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近年,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可谓一枝独秀,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的鼓励和支持等原因都增强了留学生回国的信心。

前辈们回国创业的成功更点燃了新一代留学生回国大展鸿图的激情。

当这些喝过洋墨水,拿着洋文凭豪情万丈的留学生回到国内时,他们当中不少人屡屡碰壁,和那些在国内毕业的海归相比,他们的就业空间显得更加狭窄。

甚至有人发出“早知今日就业难,何必当初去留学”的感叹。

①在那些回国后屡屡碰壁的留学生身上我们很快找到了答案,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下“病症”。

下面就几个方面分析造成就业难得病灶所在。

(一)对留学热的客观分析1.留学的盲目性首先要表现在留学生在出国目的,选择留学国家、专业,回国就业几个方面。

一部分留学生是为出国而出国,看到周围的朋友,同学纷纷出国,自己也随大流出国。

甚至对于留学的国家和专业都没有进行慎重的选择。

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家长为让子女免受“高考独木桥”的压力,让孩子从本科阶段就自费出国读书。

这些学生对自己出国的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出国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而且没有制定学习计划,把留学变成了“流学”。

回国时,对国内的就业市场,就业环境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没有进行调查,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在盲目回国后屡屡碰壁归国后就业适应性差,在回国就业时屡受挫折,自信心备受打击。

盲目回国后,对于那些刚刚适应了国外的生活环境的学生来说,自己的学生的角色还没有来得及完全转换过来,就又进人一个自己既陌生又曾经熟悉的环境,这一切都来的太快。

②这时他们还以学生的心态,学生的处世方式和工作方法去求职,必定屡受挫折,头破血流。

2.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很多人把出国留学当成一种投资,甚至倾家荡产也要出国镀金,回国后自然要快速收回“成本”,因而对薪水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往往一开口就让用人单位望而却步。

有些处在急速扩张期的企业,急需这些懂得东西方文化和国际规则又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可是对于他们提出的房子、票子、车子、位子的要又很难满足,最后也只能望“洋”兴叹。

3.缺少工作经验现在这个经济讲效益,工作讲效率的时代,任何一个用人单位花钱请提高工作效率。

试想一下,花了很多钱请来的人还要从头培养,这样的傻事谁会干。

看到这里也许您有一种回国就业猛于虎也的感觉。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回国就业碰壁只是暂时的,而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留学生在回国时准备不充分造成的。

如果留学生们能对症下药,那坎坷路也会变成光明道。

③(二)、就业取向和社会需求的错位谈海归就业就不能脱离国内海归就业这个问题单独讨论,因为同在一个市场内需要就业的海归是彼此竞争的关系,海归的就业必然和国内海归的就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就业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海归的就业期望却变化不大,仍然停留在②闫汝乾.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06)“天之骄子”阶段。

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 8 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 57.6%。

“毕业生的择业观和择业态度不切实际”已严重影响到海归就业,致使海归就业市场形成了你拥我挤的“独木桥”效应。

④造成海归较高就业期望的原因除了职业理想、个性、价值取向、能力等个人主观因素外,还有政策和社会舆论、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教育等重要社会客观因素。

如,对高经济效益的追求,“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高等教育“改变人们的社会地位,带来各种经济和非经济的收益”的观念,家长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专业教育直接的制约,非义务高等教育的影响等等。

可以说,高就业期望对海归就业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同样海归就业背负的期望值就更大,也就造成了更深的负面影响。

1.海归自身的弱点局限了其就业范围(1)海归不良就业心理影响就业竞争海归就业期间不良心理主要体现为“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

产生不良心理主要是由现阶段我国就业外部环境与毕业生心理素质之间,当前经济状况与毕业生传统就业观念之间,社会需求与毕业生综合素质之间等矛盾相互碰撞所产生的集中结果。

它的存在不仅影响海归就业,也会影响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就业期间的不良心理对就业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具有羞怯和畏惧心理的毕业生在其潜意识中存在着社会复杂论的观点。

他们认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是他们在海归活中很少接触的,大学校园是整个社会所留下的最后一块净土,踏出这块净土,就失去了它的庇护。

有这样心理的毕业生根本没有激情也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个所谓的深不可测、复杂多变的社会。

所以也不敢去面对和参与激烈的择业竞争。

海归在国外的生活面对的压力更小,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更浅,回到国内后能否适应国内环境,接受社会游戏规则更是一大考验。

(2).海归就业失信挤压就业率注水简历、搀假证书、随意违约、恶意拖欠贷款等诚信问题在海归就业话题上屡屡被提及,其中缘由就是失信已成为影响海归就业的重要因素。

在毕业生看来,简历注水、随意违约、证书搀假等事项对毕业生个体来讲无关大雅,它既不影响他人,也不会对学校造成恶劣影响,更不会对用人单位形成危害,因此失信只是个人问题。

但是,如果对海归就业工作来讲,不论是简历注水、证书搀假,还是随意违约,或者是拖欠贷款,它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首先这些失信问题反映了毕业生的道德水平问题,其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校风问题。

从用人单位看,它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用人单位是不愿使用这种毕业生的;从高校角度看,它加大了高校的培养成本,高校为了树立自己在就业市场的信誉,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任感,必然加大支出防止出现类似情况;从毕业生看,它加大了学生的就业成本,鱼目混珠必然使“珍珠”在用人单位那里失去了本应得到的岗位,不得不重新寻找就业机会。

但是,海归就业失信问题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用人单位对其所在的学校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感”,⑤使高等院校逐渐失去原有的就业接收渠道和接收市场。

给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唐骏的学历造假事件,海归是否也是带着真文凭,真学识回来的呢,能否比国内海归技高一筹。

2.用人单位没有正确发挥就业主体作用在海归就业逐渐成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就业主体――用人单位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其影响海归就业的不利作为有以下表现:(1).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既萎缩又务实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社会吸纳毕业生的总体能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进入缓慢期,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

国有企业纷纷改组改制、减员增效,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精简、编制压缩,使得过去一直作为接收海归就业的主渠道萎缩,减员增效增加了海归的就业难度。

在海归就业接收主渠道萎缩的同时,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变得更加务实。

比如在同等接收毕业生的时候,更多的用人单位打出了“女生免谈”的招牌,目的是免除以后由于女生生理特点和承担的社会角色所带来的不必要负担,这样就使女生在就业时处于竞争劣势。

另外,很多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对毕业生的培训费用,在招聘时更加强调“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这实际上是在向海归挂“免谈牌”。

因为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应届毕业生都是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的。

这些务实的用人⑤朱鑫海等:《关于对上海海归派现状、问题和对策的调研报告》,《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 年标准对海归就业来讲,都是不利的。

⑥(2).海归就业市场失衡的“双向选择”在海归就业市场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两个地位同等的就业主体。

但是,由于近年来毕业生的“富裕”,使“双向选择”向用人单位倾斜,用人单位绝对处于人才市场的主导地位上,用人单位“重资轻能”的倾向日益严重。

“双向选择”失衡的表现之一就是人才高消费现象。

从各地专门针对毕业生举办的招聘会来看,用人单位纷纷打出了需求高层次人才的旗帜,形成了“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再看,大专生请靠边站”的盲目追求高学历现象。

固然,随着社会进步与高新技术的发展,一些行业、岗位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素质和潜能较高的高级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