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推进初期呈现出的问题与对策贵州省安顺市民族中学:钱炯安【摘要】贵州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一个多月来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在推进中老师们产生很多困惑,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中也呈现出各种问题和矛盾,为能有效的推进新课程改革,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调试和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和方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现新课程改革推进初期呈现出的普遍问题,并在与教师的对话、参与各学科的教研、重新研读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初期问题对策2010年9月贵州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一个多月来各普通高中围绕着新课改理念、新课改后的教学方法、新课改后的评价方式等进行有效的探索,很多学校把骨干力量都放至高一,在推进中老师们产生很多困惑,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中也呈现出各种问题矛盾,为能有效的推进新课程改革,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调试和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和方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
【问题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惯性驱动,使师生不自觉的回复原有的教学方式。
在调研中有的教师“用新理念教学感觉没有传统教学来得快”。
“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好把握,活动开展不是很好。
“力图让学生进行互动,拿公式给学生去推,基本上只有少数学生能推算”。
“气体摩尔体积,三天前就要求学生下去预习,上课时提问了三个同学,一问三不知,化学科代表甚至回答到物质的量浓度”“每节课讲15~20分钟,留一些时间给学生互动探究,一个班是100%参与,另一个班带不动。
”“课堂上学生启而不发,不愿发言,畏惧发言。
学生一上讲台发言就发抖”。
“学习主动权给了学生,但学生就是推不出结论”“离不开以前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习惯难改,主要是不放心。
”“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上课语速特别快,基本上是自问自答。
”“上新课时习惯补充旧教材的重难点,深浅度把握不易,互动难进行。
”“第一节课边一半的任务都没有完成,习惯把老教材上的东西补给学生,时间上花费较大”。
“一讨论就特别浪费时间,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意识比较淡薄。
初中的学习方式没有改变”。
新课程教材知识内容丰富,教学课时数较少,所以新课程自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的新课程改革走得比高中早,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出版单位不尽相同,教材对知识技能要求初高中未必能有机的联系。
同时初中的新课改革也注意到学生三维能力的培养,知识要求程度也明显降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明水平显然不如以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还只是表面的,初中课堂容量相对高中要少得多,给学生时间比较充分,但高中显然做不到这一点,此外高中学科数量也较初中有明显增加,大大增加了学习难度。
种种因素表明学生受学习行为的惯性驱动,会不自觉的回复原有的学习方式。
对策:通过教学管理的变革强制性加快教师教学行为习惯与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转化。
一是通过评价体系的转变;二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强制性要求;三是加强教学研究,强化集体备课,实施区域内的大教研活动,统一区域内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非常关键,学校可以尽可能的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更多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优化教学效果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互助学习的习惯。
要通过培训和教师自学,明确了解:“多样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引导学生的互助学习、探究学习不一定在课堂内,还可能在课堂外;在高一教学时不要管高三的事,不要把高考题一落到底;在教材的处理上把握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不是“教教辅资料”的理念;通读高中的学科教材和不同版本的教材,合理的对现有教材进行取舍;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节节课都使用探究式教学不现实,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的设计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传统教学方式中也有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推进中也可以适当采用。
【问题二】:教学目标的模糊性。
(1)新课程标准不象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作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弹性和选择性大,教学内容的拓展度不好把握、教学的深浅度也不好掌握;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不深,集体备课中对哪一节内容的处理都进行研讨,感觉到有的地方很迷惑,深广度上研究不透”“有时在处理时不知是点到为止,还是有所拓展”。
“教师教学的深浅度把握不一致”。
“课标只有知识点,无明确要求,在教学中不易把握重难点”。
“课标应延伸,把好一个度,根据课标上应分清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重点。
”“课改对学生来讲无所谓,对教师要求特别高”。
(2)学业水平测试标准和高考标准迟迟不出台,使教师不知道课改后的高考要求,怕现在讲少了今后高考出问题,怕学生高考吃亏;教学参考资料不符合课改要求,故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训练,造成教师感到课时严重不足,对教学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课后教师发现“教辅教材没有转变,学生上完课后不会做,教师没有课时去强化练习”。
“学生强烈要求讲资料书,但没有时间去讲”。
“习题讲少了学生树立物理情境的能力很困难。
”“资料有点老,不符合新课标要求,是按照原教学大纲的高考要求来做的。
”“资料难度大,学生反映题目很多不明白,练习不知怎么处理。
”“新教材知识点要求与资料上的不一样,资料上仍保持原教学大纲的知识点。
”“书与练习资料是脱节的,有些框题浪费了教学时间……价值规律不讲了,大量的练习又有,练习和教辅没有改变”。
对策:一线教师和各级教研员应深入研读新课程标准,研究课改省份的高考考纲和高考试卷,认真搞好课堂教学设计,认真写出导教方案和学生的学习方案,摆脱现在各书商(含新华书店)推销的各种滥竽充数的教辅资料,明确每一堂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达成目标,切实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切实做好教学不仅在课堂上,更需要在课外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引导,使高中课改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研读新课程标准时,应明确“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让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学科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的掌握”。
“在实践中,灵活使用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不是一种硬性的规定,教师不要总想着到里面寻找现成的教学方案”。
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
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作适当的拓展,拓展的内容也不宜过多过难,而且拓展也不能搞“一步到位”。
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问题三】:知识衔接问题。
(1)初高中知识衔接不好,表现在一是高中教师对现行的初中教材不了解,教学中出现各种专业名词,学生不了解;二是初中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态度不一致,造成有的学科基础知识薄弱。
“初中生物基础,学生一点都没有,上高一生物是从零开始,从基础开始”。
“与初中知识有关的内容,物质的鉴别,通过几步反应推断甲、乙、丙、丁是哪几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不会做”。
“现高一的学生是‘两基’突击的学生,基础并不扎实”。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没有练习听力,学生口语发音练习少,而高中全英语教学口语使用较多,学生对英语的信息量掌握不够,拓展时有障碍”。
“学生知识储备差,分析能力欠缺,分析的东西很浅”。
安顺市8年级时地理、生物就结束考试,中考历史、地理开卷考试,造成初中教学应完成的任务压到高中来。
(2)学科教材编写时衔接不紧密,各模块教科书的内容不衔接,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各自为营,没有兼顾到其他模块的教学进度。
这种内容不衔接的现象突出表现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导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弥补学生知识层的缺口,填补模块间的知识空隙,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较重的负担和压力。
造成物理老师教数学知识,化学教师讲物理知识,生物教师讲化学知识的怪现象。
如物理力学中需用到三角函数、斜率等初中没有讲,解物理题又必须用到;化学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需用到理想气体的知识,但物理又还没讲到;高一生物讲解氨基酸用到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又没有学习等。
(3)初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难于适应,学习心理上出现落差。
对策:采用多种方式在实践中解决知识衔接问题。
(1)让高中教师了解和熟悉现行初中教材和初中课程标准,把握教学内容的度。
(2)在高一第一学期开设初中学科知识校本选修模块,辅助初中知识薄弱的学生学习。
(3)学科教材编写时应首先打破学科本位观念,统筹规划,科学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消除学科知识衔接问题。
在教材已经编定后出现学科知识衔接不好的情况,教研活动时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教研,各学科加强沟通,提前讲解相关知识。
(4)学校排课时根据现有教学资源科学排课,对必修的教学内容统筹安排。
(5)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
【问题四】: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与教学实践的矛盾。
表面上看,新教材呈现学习模块的教学内容似乎减少了,要求也降低了,但课后的练习难度大.高考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各科教学难免要添砖加瓦,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课改前感觉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
按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的教学课时数实施时,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课时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感到:“新教材将很多老教材揉合在一个章节,课时感到很紧张”。
“用新理念教学,1个课时内容常常会用2个课时才能完成,如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如果不深入,学生不会解题,深入讲又要用2~3节课,课时又不够”。
想做互动探究,但感觉没时间,上课时是赶进度,三节课才能上两节课的内容“。
“物质的量指导意见上只有一个课时,但在上课中讲了五个课时,学生眼神仍然一片茫然,题目干脆不会做”。
以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为例,教材分四专题,共12个教学知识小节,理论按排在36个教学课时内完成,包含新课教学、知识学习评价的练习讲评。
由于学校教育活动有多样性,除教学以外学还有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军训、节假日、考试、学生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必然要占有一定的课时量,同时新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只有新课学习,也有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差异辅导也要占有教学课时数。
对策:一是灵活使用《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编排教学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