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一层:(7-10)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朗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部分。

——幼稚、怕提问1、提问:找出课文1-6 段中的环境描写,并说说他们的作用?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提问:划出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说他们的作用?*“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明确:设置悬念,(2)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疑惑、诧异提问: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明确:不同之处: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生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排板凳一向空着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作用: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二部分第二、三层。

——难受、懊悔提问: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明确:*“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明确:“万分难过”中既有对敌人的狠,又有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也有对过去不好好学习的懊悔。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明确: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忘了我挨的戒尺”明确: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头也不敢抬起来”明确: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明确: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可做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屋顶上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明确: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三部分。

——悲愤、懂事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情节人物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心理第二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2、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发奖的日子才穿戴”明确: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语言描写: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

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指导朗读:(2)、提问:如何理解"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3)提问: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4)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情节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心理肖像、动作、语言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个个人是那么专心……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明确:写钢笔在纸上的沙沙声,表现了教室的安静;写飞进来的金甲虫没人注意,表现了孩子们的专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