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程序
1.目的
明确对预拌混凝土生产及质量过程的控制要求,通过对预拌混凝土生产
及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各项措施有效的控制,确保所生产的预拌混凝土符合设
计和顾客要求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预拌混凝土生产及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主要内容及步骤
3.1合同的审核和评估
主管业务人员将供货需求及合同依据《公司合同管理程序》将混凝土(砂浆)基本情况(工程名称、部位、混凝土强度等级、数量、生产日期、设计
要求技术指标)交生产和技术部主要负责人共同进行风险评估。
主要有三种
一能立即生产就做好风险预案,包括生产供应和质量控制及售后服务等措施。
二能生产但有条件生产。
三风险极大不能生产。
具体细则由各站根据自身情
况来拟定,由公司集体讨论执行。
3.2生产及技术准备和实施
3.2.1配比的校验
每半年要对常用配比进行复核一次,当材料发生明显变化时应,试验室主任须立即进行配比验证,根据实验结果来指引生产配比的调整。
当有新的工地和重要的工地有特别要求的或超过三个月未使用的配比时,试验室主任应根据客户要求和原材料实际情况,对相关配比进行混凝土试配,修正基准配合比,试验结果记录于《混凝土试验原始记录表》、《混凝土试验报告》,根据试验结果填写《生产配比通知单》。
其它未进行试配混凝土根据试配情况修正基准配合比,制定生产配合比,填写《生产配比通知单》,每次的试配结果可作为配合比设计的参考。
3.2.2材料的准备及检验验收
3.2.2.1材料的准备
根据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及公司供货单位明细进行原材料的进购,保证生产供应。
每天将生产计划及库存数发到管理群,由公司审核并落实计划的实施,保
证生产正常运行。
3.2.2.2材料的检验和验收见《原材料检验制度》
3.2.3生产的准备任务单的下达和配比的执行
生产任务单确认后,调度一定要对任务单的投料方式、泵管长度等做详细了解,由品控综合业务及工地的反馈信息选择基准配比,并根据原材料的现场情况及客户要求,对照生产配方参考表开出生产配料单《混凝土生产配料通知单》。
3.2.4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出厂质量的控制
生产时,操作员一定要认真注意各项仪表是否正常,称重显示是否正常,闸口开闭是否正常,上班前对称重进行零点校正。
复核下配合比通知单。
严格按检测含水来生产,生产含水每班至少测一次,天气异常或砂变动大时增加检测频次。
将检测含水及生产实际用含水都记录在生产配比通知单上。
生产时偏干或过稀时一定要及时调整并通知品控来处理。
可依情况先扣水但不得私自加水进行生产。
品控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堆场原材料的变化及各粉料检测数据,加强信息交流和铲车、操作员、调度等人员的沟通,并做好生产情况记录。
如配比有调整必须做好调整记录。
做到有据可查可追逆。
具体如下:
1. 每班首车必检,放样在斗车中观察,正常留样;不正常立即调整,直
到满足出厂要求才能给予出厂。
测砂含水率,以供核准生产砼拌和用水量,若遇雨水天气,可增加测量次数并及时调整用水量。
1.监督操作控制中心配料精度,发现问题及时提醒机组人员调准。
2.目测新拌和砼和易性,可适当调整砂率,以保证砼和易性良好,但配方中的其它参数及水泥、煤灰、外加剂的用量不得随意变动,特殊情
况下必须经试验室品控以上人员同意时方可作适当调整,这种调整应
当是对强度等指标的保障有利,详细调整细则由试验室主任制定。
每
做出调整必须如实记录在配比变更记录表中。
3.按照本试验室抽样制度及工作标准的有关规定成型砼试件,成型试件前应测塌落度一次。
4.监督每车出站的砼,并签发合格签章后才放行。
5.做好原始记录,填写工作日记,包括台班之间的技术交底。
3.2.5产品质量的跟踪服务
重要工地必须要在开盘前与工地相关人员沟通,做好相对接的沟通人员构架表。
重要工地一定要派技术到现场跟踪服务,将现场各种信息与站内人员进行沟通反馈。
做好服务工作。
如现场发现不利于公司的行为如加水、施工不规范、现场养护不到位、试块制作不规范、养护室条件不具备标准养护条件、取样不符合规范等等一定要将证据保留最好录像将现场施工项目及施工单位录入其中,跟踪服务人员每跟踪完一个工地应填写跟踪记录;将视频资料交由公司存档。
公司根据情况选择以工作联系函形式书面告之施工方。
加强沟通保证双方合作顺利。
3.3.信息的反馈和跟踪服务
3.3.1成型产品质量的内部数据统计分析和预防及外部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每天将强度及原材料检测数据进行汇总,每周将这些数据传回公司总工处。
每月统计分析做出技术评估。
制定重要工地施工记录表,根据浇筑时间经常到已施工完毕且快到龄期的实体进行回弹,每月将数据统计记录好交总工审核后由资料室保存。
发现回弹数据异常时及时采取相关补充措施,做好预防工作。
3.3.2分类统计及综合信息处理
每季度按强度等级、工程、各试验室、施工部位等各站做好数据汇总统计工作,一起分析探讨数据偏差及如何改善等可行性建议和措施;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技术管理水平,更好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