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学考试答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本科《证据学》课程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一、问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48 分)1.简要论述三大诉讼证明的异同。
答: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证明是沟通实体法和诉讼法的纽带,是横跨两大法域的综合概念。
因为,实体法的抽象规定和一般原则要落实到具体案件上,就必须对实体法规范的要件事实进行证明。
从实体的规定上说,证明源自实体法的要求;从形式的规定上说,证明则是由诉讼法加以调整的。
这一点,是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诉讼法中的证明的共同特征。
三大诉讼证明的方式也是相同的,都采用逻辑椎理。
司法认知和推定等方法。
另外,三大诉讼证明的主体也是相同的,即都是司法机关或者司法人员。
当事人和律师。
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第一,证明责任的分配不同。
在刑事诉讼中,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以及刑责轻重的责任由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侦查机关承担;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则由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承担,原告不承担证明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责任。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则不以诉讼地位的特定化决定证明责仟承担的主体,而是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分别由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
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均没有提到证明责任或举证责任这一词汇,只有在《行政诉讼法》第32条明确提到了“举证责任”的概念,但是该条文并没有揭示举证责任概念所包含的意思。
不过,我国三大诉讼法实际上也建立了证明责任制度,表现在立法上,有如下法律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的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
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二)依据去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
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民事诉讼法》第64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行政诉讼法》第32条:“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3、推定与证明责任有什么关系?答: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关联表现在:A.在特定情况下,推定决定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责任之所以是这样分配而不是那样分配,其原因主要在于推定的客观存在。
B.推定能够改变证明责任的证明对象。
当事人之所以可对此事实而不是彼事实负证明责任,关键的原因在于在此事实与彼事实之间有推定关系存在。
C.推定决定证明责任的转移和变化。
在诉讼过程中,证明责任之所以能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发生转移,其原因就在于推定发挥了作用。
4、证据制度与诉讼制度的关系是什么?答:诉讼是司法机关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生产关系,对各种纠纷和犯罪现象进行揭示、证实、处理(惩罚)的一种司法活动。
诉讼法就是对这些诉讼活动的制度化、条文化和法律化。
那么,什么是诉讼制度呢了法律对于诉讼活动的任务、原则、程序、原告、被告的权利和义务,司法机关的职能和任务,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规定,这种规定的总称就是诉讼制度,也就是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总和。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之一,它与诉讼制度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即有什么样的诉讼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证据制度。
它与诉讼制度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即有什么样的诉讼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证据制度,诉讼制度决定证据制度。
当然证据制度并不是完全被动和消极的,它可以影响并反作用于诉讼制度。
总之,二者密切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5、在证明中如何体现诉讼证明的真理性和正当性?答:只有对案件事实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导致对法律规范的正确适用,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判决结果。
但是,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证明的案件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不可能完全吻合。
所以,就证明结果的真理性来说,只能达到一种相对的真实性。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人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主观的认识结果必须完全符合客观情况,认识才具有绝对的真理性。
但是,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经验上,我们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主观和客观的两极对立永远无法消除。
因此,作为主观的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或者客观发生的事情,只能达到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在诉讼证明领域,证明结果也只能达到一种相对性。
第二,诉讼证明制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结果的相对性。
在诉讼领域,案件事实必须通过证据来证明,但是,证据本身仍然要通过其他证据来证明,而其他证据的真实性要其他证据证明,因此诉讼证明从逻辑上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人类的理性会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让无限推演的证明活动停下来。
这是因为人们具有共同的知识框架或背景,是不用证明即可接受的经验规则。
而经验规则并不是绝对的,所以诉讼证明的结论,也只能是相对的。
第三,法律价值的冲突和协调也造成了证明的相对性。
一种诉讼程序不仅要追求对案件事实的真理性的认识,而且还要在正义、秩序、效率等价值之间做出适当协调,如果以牺牲这些法律价值为代价,则会造成物极必反的效果。
第四,司法活动与科学研究不同。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司法活动的证明对象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事物,还包括当事人的心理活动;科学研究揭示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因而可以轻易地进行检验,司法活动证明的对象具有不可回复性,一旦发生,根本无法将其复原;科学研究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司法活动在此之外,还要协调各种价值;科学研究可以采取人类所能承受的各种手段,甚至不计成本,而司法活动则必须使用法律允许的手段,而且有严格的期间、甚至人员限制。
司法活动不仅要靠国家的强制力来维护,还要靠它的理性来维护。
这种理性,一方面,存在于诉讼证明的相对性之中,因为相对性蕴含着绝对性,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靠诉讼证明过程的正当性实现的。
所谓正当性,就是在伦理上具有道德性。
正当性有时又称为合法性。
具体来说,诉讼证明的正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证据要合法,也就是说证据要具有证据能力或者可采性。
证据合法,包括两个方面:来源合法与表现形式合法。
其二,证明的程序必须正当、合法。
由于证明的程序就是诉讼程序,所以,诉讼程序必须体现一定的法律价值,遵守一定的原则,而且,依据这些原则建立的诉讼程序必须在实际的证明过程中被遵守。
就严格的法律调查和事实认定过程来说,举证、质证、辩论以及评议等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
实际上证明结果仅具有相对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正当性,才能最终具有合理的可接受性。
6、我国证明标准有哪些特点?答:从三大诉讼法对证明标准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三大诉讼法的证明标准是统一的,即都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这是我国证明标准的最大特点,即实行一元化的证明标准,这与国外实行的不同诉讼有不同证明标准的多元化标准有鲜明区别。
我国实行一元化的证明标准,说明对诉讼中案件事实的证明程度的要求不但是一致的,而且都是很高、很严格的。
将所有案件的结论都建立在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上,无疑是好的。
但是,尽管设定这种统一化的证明标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设定的是否科学、合理则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实际上,一些从事民事诉讼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研究的学者,已经开始对这种一元化的标准提出了质疑。
我们认为,否定一元化的证明标准,实行多元化的证明标准,是符合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况的,也是符合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要求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询问犯罪嫌疑人必须由(c )负责进行。
A .行政机关的有关人员B .律师C .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D .开庭之后2 .推定有利于(ad )。
A .法院审判B .证人作证C .审查判断证据D .减轻当事人的举证责任3 .最佳证据规则的含义是指( c)。
A .作为证据的实物是诉讼中最好的证据B .最佳证据是诉讼中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C .作为证据的原始文字材料优先于复制品D .当事人只能提供原件或者原物4 .诉讼中未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材料(d )。
A .都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B .在明确告知当事人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C .由法院依职权决定是否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D .一律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5 .在我国,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abd ),不能作为证人。
A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 , 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B .法人或非法人团体C .生理上、精神上有某种缺陷,但还能够辨别是非,能够正确表达的人D .案件的当事人6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许可的辩护律师有权对被害人进行询问。
询问的时候,( b)。
A .不得多于 2 名办案人员B .不得少于 2 名办案人员C .不得多于 3 名办案人员D .不得少于 3 名办案人员7 .侦查中传唤询问的时间最长不得( c),不得连续传唤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A .超过 6 小时B .超过 24 小时C .超过 12 小时D .超过 48 小时8 .《刑事诉讼法》中规定承担证明责任的诉讼主体是( a)。
A .公安司法机关B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C .公诉案件的被害人D .代理律师和辩护律师9 .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关无罪推定的规定是( c)A .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罪犯B .被控告犯有罪行的每一个人,要根据法律来证实有罪C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D .未经人民法院正式审判,任何人都不能被认定为犯罪人并受到刑事惩罚10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被告的代理律师( a)A .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B .可以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C .经被告委托可以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D .经原告和证人同意可以向该原告或者证人收集证据三、案例分析(每题 8 分,共 32 分)1. 案情: 1988 年 7 月,被告人上海岭岭电子元器件公司,为牟取非法利益,由公司经理、被告人杨鸿志和公司业务员、被告人杨翔安,纠集被告人钱大昌,共谋走私集成电路模块。
经商定,由钱大昌在香港购买集成电路模块并设法走私入境,由上海岭岭电子元器件公司负责销售,所得利润共同瓜分。
嗣后,钱大昌又纠集被告人陈荣庆,并由陈纠合被告人邓志良,进一步策划了闯关走私的具体办法。
1988 年 8 月至 1989 年 4 月,钱大昌根据杨鸿志、杨翔安提出的集成电路模块的规格、数量,在香港采购后交给陈荣庆。
陈指使邓志良或与邓志良一起将集成电路模块包装后,藏人集装箱汽车内,由邓驾车运至广东省深圳市。
上海岭岭电子元器件公司收到走私的集成电路模块后,分数次转运上海进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