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着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
着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一、人物生平少能诗文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
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仕途坎坷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
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
历任陆游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
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抚州大旱。
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
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
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
”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
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朱宣咸中国画《陆游诗意图》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
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
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
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
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
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
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
次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
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名号由来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
或曰,公慕少游者也。
”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
其实两说均难置信。
秦观生于仁宗皇佑元年(1049),死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
陆游父亲陆宰生于哲宗元佑三年(1088),死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
陆宰小秦观四十岁。
秦观死时,陆宰不足十三岁。
秦观到越州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其时陆宰尚未出生。
陆游母亲的年龄估计与陆宰相去无几,跟秦观不可能有什么交往。
“梦少游而生公”,纯属想象之词。
前一说不能成立。
所谓“公慕少游”,主要根据陆游八十二岁写的《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诗。
诗日:“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
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该诗只是表达诗人对秦观的敬仰之情而已。
“正相同”三字,恰恰透露出陆游的名字不是自己“慕少游”而取的。
后一说也不能成立。
那么,陆游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清人查慎行《得树楼杂钞》所记较为可信:“陆放翁名游,字务观,其义出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
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古代有“幼名,冠字”的制度,即幼小取名,二十岁左右定字。
士大夫家庭往往强调名和字的内在联系,而且往往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取名定字。
取名之时,实际上是定了字的。
因此,名游,字务观,跟秦观的名观,字少游,只是偶然相合而已。
至多也只能说明同源于《列子·仲尼篇》的那句话。
跟“梦少游”“慕少游”而取名字,了然无涉。
在陆游的诗中,有这样一首:“策策桐飘已半空,啼螀渐觉近房栊。
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
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
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
”为什么号放翁呢?原来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时,与大诗人范成大一起共事,由于两人有些矛盾,范成大左右的官员认为陆游不知高下,不守礼义,是个粗野狂放的人。
陆游气愤地想到:“你们说我狂放,我就当个‘放翁’,总比明哲保身的庸人强。
”从此,“放翁”这个号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中。
孝宗淳熙十三年,陆游回到临安,入朝做了军器少监。
但仍然以诗为戈,抒发爱国热情,坚持抗金爱国思想。
而令朝中的投降派十分不安,因而讨厌他,上疏皇帝诬陷陆游不务正业,只知“嘲咏风月”。
陆游再度被黜,他怀着满腔愤怒回到家乡山阴后,立即提笔把他在镜湖旁的住宅题为“风月轩”。
虽云“风月”,实则是发泄他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
二、个人成就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吐露出万丈光芒,使他成为杰出诗人,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冬夜读书示子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
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
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很真挚动人。
还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诉衷情》等。
[2]他的代表作有《诉衷情》、《夜游宫》、《鹧鸪天》以及咏梅的《卜算子》等。
陆游的作品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陆游诗词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又富有浪漫色彩。
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中年入蜀之后,形成豪情奔放的风格,晚年诗风趋于恬淡,有时幽愤。
总体看来,艺术特点是宏伟豪放,热情洋溢。
文学成就诗他的诗集中现存诗9300余首。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
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陆游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
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
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
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
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
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
这些佳作佳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
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
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
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的着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
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陆游的名篇《书愤》、《示儿》、《游山西村》、《诉衷情》等选入中小学生语文课本,并在高考中出题频率较高(例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词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陆游诗一首》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
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
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
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
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轼比较接近。
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汉宫春”“箭箭雕弓”、“谢池春“”“壮岁从戎”、“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都是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
这类词与辛弃疾比较接近。
在宋代的豪放词中,另树一帜,而与辛弃疾并称“辛陆”。
文陆游在散文上也着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
陆游兼善众体,而且常是构思奇巧,文笔精纯。
吴宽《新刊渭南文集》评价陆游的文:“以六经、《左氏》、《庄》、《骚》、班、马、韩、曾为师匠,而天资工力,自得尤深。
”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
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地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比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
陆游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如《烟艇记》《书巢记》等,书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
他的《入蜀记》是一部日记体的记游文,文字颇简练。
尤其过三峡的一部分,多有对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历史人物的描述,读来饶有趣味。